一、词的结句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历代词论家似乎更重视词的“结”。沈义父《乐府指迷》称: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尾最好。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云: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盖不欲转进别调也。李佳《左庵词话》曰:作词结处,须有悠然不尽之意,最忌说煞,便直白无趣。从中可以看出,词的结句须“含有余不尽之意”。也就是情韵悠长,给人以回味与遐想的空间,追求清空要眇的美感风格。而关于结句的具体表现技法,沈祥龙《论词随笔》说: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於题外借形。 二、词的结句模式 词的煞尾大致是景结、情结两种。景结又可分为实景结和虚景结;情结又可分为寓情结和抒情结。我们依据前人的说法,结合唐宋词中的作品,把词的结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1.实景结: 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上阕结“垂柳阑干尽日风”,下阕的结:“双燕归来细雨中”。这都是能看见的。 2.虚景结: 如欧阳修《踏莎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片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下片结“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景结要有衬托。要和当时的环境心情相衬托。可以用情结也可以用景结,但要错开,通常景结下片,更有回味。 3.寓情结: 刘克庄《沁园春》沁园春·梦孚若 宋 刘克庄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上片:“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下片“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4.抒情结: 直抒胸意的。如辛弃疾《满江红》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宋代: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上片结:“ 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下片结:“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这种豪放体直抒胸意,表达情怀。 5.以景移情,亦情亦景。 如:兰陵王 周邦彦 (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上结“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下结:“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三、结的写作方法 以上这些只是结句的几种基本模式 ,从这些模式中我们还可以总结出更深入的一些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宕开一笔、画龙点睛、翻进一层。 (一)首尾呼应 刘熙载在《词概》中谈到词的结句时说:“收句非绕回 即宕开,其妙在,言难止而意无尽。”所谓“绕回”的收结方式主要体现在首尾呼应的作法上,也就是说,结句要在情思意脉方面与起句要相照应,也就是沈祥龙所说的“拍合”。使词作的章法结构回环往复,意境圆融浑成。这种结句方法,最著名的要数柳永的。《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我们不看中间部分,只看起和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时间、地点、事件、景物、感情都有了,是吧?很完整。这是最好的首尾呼应结句要在情思意脉方面与起句要相照应,也就是“拍合”。使词作的章法结构回环往复,意境圆融浑成。 (二)宕开一笔 与上文所说的“绕回”相对,“宕开”是词结句的另外一种艺术手法,也就是词在收尾时并不完全顺承前意,而是以引申或拓开的笔法使词意悠远不尽。史达祖《绮罗香·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回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这是史达祖的咏物名篇之一。词人从不同角度围绕“春雨”细加点染,将春日里烟雨迷离、山水空濛之境与雨中种种风物层层写来,思绪分明,妙在“无一字不与题相依,而结尾始出雨字”。结句分别化用李重元《忆天孙》“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意,虽仍不离题旨,却“忽地推开”由淅沥雨声的回忆以及昔日雨中的情事,词人的惘wǎng然,寂寞愁思和窗外的茫茫雨丝浑为一体,深情绵邈,使人回味深长,正所谓“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 (三)画龙点睛 所谓“画龙点睛”,也就是沈祥龙《论词随笔》中所谓的“醒明本旨”。指一首词在前面蓄足了势,结句方点明题旨,使全章犹如蛟龙张目破壁飞起。唐宋词中这样的佳作很多。《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结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更是点醒题旨,动人心魄。苏轼《水龙吟》结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柳永《蝶恋花》结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些词都是以点睛手法收结的。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回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九句抒写词人为国杀敌立功的宏大抱负,声情激越。结句“可怜白发生”陡然下跌,宣泄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点明题旨,出人意外,扣人心弦。也就是“醒明本旨”。指一首词在前面蓄足了势,结句方点明题旨,使全章犹如蛟龙张目破壁飞起。 (四)翻进一层 唐宋词的结句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法,即“翻进一层”,在前面层层铺写的基础上,于结尾处将题旨深化,升华意境。例如:晏几道《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这首词抒写了居人的离情别恨。词人晏几道擅长于抒情,尤其将女子幽居含怨的心情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理解这首词,就最为顺畅。最后两句叹息 纵使梦中相见,究竟只是虚幻,难以消解相思之苦,更何况连这梦都不曾有过。“纵有”、“那堪”连用,语意翻进一层,令人倍加深透地体会到其中包含的无穷哀怨感伤,从而深化了词旨。再比如:李清照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抒写了作者淡淡的伤春心绪及对丈夫的怀念之情。上阕直率,下阕含蓄。结尾处以“鴂jué”啼作结,本是“魂梦不堪幽怨”更又听到悲伤的啼鴂,这样,就使这首词凄清哀怨的色调更加浓郁。 四、词牌《小重山》释义 (一)词牌《小重山》的渊源 1)小重山,是词牌名,又名'小重山令''小冲山''柳色新'等。调见宋时坊间【词集】本,收词一百四十七阕的《金奁集》。又名《小重山令》、《小冲山》、《柳色新》、《群玉轩》、《璧月堂》、《玉京山》。相传这个词牌是由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苏州刺史韦应物的四世孙——韦庄所创。 相传韦庄有一个心爱的侍妾,貌美如花且禀赋词翰,却被蜀主王建夺去。身为人臣,韦庄只好压抑了自己的思念,作了一阕《小重山》。曲调一经唱出,凄婉异常,侍妾听后,竟抑郁而终。侍妾去了,因她而来的小重山调却渐渐被人们永久地记住。从此,《小重山》成了凄苦思念的代名词。《宋史·乐志》录宋太宗赵匡义新制乐曲亦有《小重山》,注入双调(夹钟商),盖借旧曲名另制新声。另,小重山是一种眉型,又称小山眉或是远山眉,比较流行的一种画眉法。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所以其调很悲,适合填写一些调子低沉、感情细腻、凄清孤寂的内容。该词调的主要代表词作有: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等。 (二)正体范词与谱格规范解析 1、体格 【1】正格体 《钦定词谱》定格以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为正体,《龙榆生词谱》以韦庄《一闭昭阳春又春》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春到长门春草青。 玉阶华露滴、月胧明。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东风吹断玉箫声。 宫漏促、帘外晓啼莺。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中仄读中仄仄平平韵愁起梦难成。 红妆流宿泪、不胜情。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平仄仄读仄平平韵手挼裙带绕花行。 思君切、罗幌暗尘生。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中仄读中仄仄平平韵小常识:完整把一句话意思说完了为一句,句号平声韵的韵脚密,调子低沉压抑。 【2】变格 该词调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为变格。变体一 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以赵长卿《小重山·一夜中庭拂翠条》为代表。此与薛词同,惟前后段两结句各添一字异。一夜中庭拂翠条。碧纱窗外雨、长凉飙。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潮来涨水恰平桥。添清景,疏韵响、入芭蕉。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坐久篆香消。多情人去后、信音遥。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即今消瘦沈郎腰。悲秋切,虚过了、可怜宵。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变体二 双调五十七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以《梅苑》无名氏《小重山·不是蛾儿不是酥》为代表。此与薛词同,惟前段第二句减一字异。不是蛾儿不是酥。化工应道也难摹。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花儿清瘦影儿孤。多情处、时有暗香浮。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试问玉肌肤。夜来霜雪重、怕寒无。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枝欲寄洞庭姝。可惜许、祇有雁衔芦。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变体三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以黄子行《小重山·一点斜阳红欲滴》为代表。此调例押平声韵,此词押入声韵,即《乐府指迷》所谓平声字可以入声替也。一点斜阳红欲滴。白鸥飞不尽、楚天碧。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渔歌声断晚风急。揽芦花、飞雪满林湿。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孤馆百忧集。家山千里远、梦难觅。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江湖风月好收拾。故溪云、深处著蓑笠。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2、正格体规范: (1)体格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各押四平韵。押词林【第十一部】韵 (2)句序 78(5/3) 78(3/5)——58(5/3) 78(3/5)根据句意,段落划分: 上片:可以是7/53/7/35,也可以是753/735 下片:可以是5/53/7/35,也可以是553/735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 句式:七字句4/3, 八字句5/3、3/5 五字句2/3特殊句型:上下阕各二、四两拍,均为句读(逗)的复合句式。 (4)平仄: 上下阕除上阙第一个七字句的第1字平仄不拘以外,其他的七字句均为第1、3字平仄不拘。上下阕3/5句式的八字句第1、2字平仄不拘,5/3句式的八字句第1字平仄不拘 (5)押韵:本词牌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6)词牌情调:《金奁集》入“双调”。唐人例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双调:健捷激袅。】《宋史·乐志》录宋太宗赵匡义新制乐曲亦有《小重山》,注入双调(夹钟商),盖借旧曲名另制新声。【夹钟商—俗称双调—商调:悲伤宛转】 (三)历代作品欣赏 小重山(唐·毛熙震) 梁燕双飞画阁前,寂寥多少恨,懒孤眠。晓来闲处想君怜,红罗帐,金鸭冷沈烟。谁信损婵娟,倚屏啼玉箸,湿香钿。四支无力上鞦韆,群花谢,愁对艳阳天。 小重山(唐·韦庄) 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永,梦君恩。卧思陈事暗消魂,罗衣湿,红袂有啼痕。歌吹隔重阍,绕庭芳草绿,倚长门。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 小重山相州荣归池上作(宋·王安中) 碧藕花风入袖香。涓涓清露浥,玉肌凉。折花无语傍横塘。随折处,一寸万丝长。还更擘莲房。莲心真个苦,似离肠。凌波新恨尽难忘。分携也,触事著思量。 小重山(宋·刘学箕) 春水东流一苇杭。春情剪不断,汉江长。江花江草为谁芳。浑不似,沙暖睡鸳鸯。且道不思量。怕他知得后,痛肝肠。路遥天阔水茫茫。成病也,教我怎禁当。 小重山(宋·吕渭老) 云护柔条雪压枝。斜风吹绛蜡,点胭脂。蔷薇柔水麝分脐。园林晚,脉脉带斜晖。深阁绣帘低。宝奁匀泪粉,晚妆迟。一枝屏外对依依。清宵永,谁伴破寒卮。 小重山春愁(宋·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著许多愁。 小重山(宋·吴潜) 溪上秋来晚更宜。夕阳西下处,碧云堆。谁家舟子采莲归。双白鹭,惊起背人飞。烟水渐凄迷。渔灯三数点,乍明时。西风一阵白蘋湄。凝伫久,心事有谁知。 小重山与客泛西湖(宋·辛弃疾)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小重山(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四)作业 第一周:以【不堪花事到荼蘼】为主题意绪依据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正格体之格体填制《小重山》词一阙。可以步韵依韵用韵亦可自选韵部。 第二周:以【可怜心事太分明】为主题意绪依据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正格体之格体填制《小重山》词一阙。自选韵部限《词林正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