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盖房子

 淮阴语文 2022-05-09 发布于江苏省

盖房子

黄继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经历了初级社、高级社、农村合作化、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的衣食住行极为艰难,对我来说难以忘怀,刻骨铭心。

 那时的住房,大部分人家只有连房带灶的两小间茅草房,约十七八平方米,一家几口人生活在里面,实在太拥挤。孩子大一点了,还得借宿别人家。夏天最好过,只要不下雨,拿一点点大的破柴席头或蓑衣,去马路边或社场上去睡觉。社场地方大,三面没有树挡住风,凉快得很。有的晚上还有人说书,讲故事,唱小戏什么的,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那时大集体,不要说收不到粮食,连草都收不到。将小麦秸杆用石磙轧扁轧软缮屋。每人每年还分不到多少斤,不够修补房子用。要修缮房子,还得请示生产队长,提交队委会研究决定批多少,才能如数挑回家,多了还得扯下来,将就着修补一下。遇到风雨交加天,狂风“卷我屋上三重茅”,暴雨停了,屋里“雨脚如麻未断绝”。连现有的破房都维持不了,就别说盖房子了。





 这种苦日子一直持续到1968年,我们那里实行旱改水,种植水稻。到秋收时,社员们把稻子捆成小碗粗的把子,运回社场后,便于在脚踩的脱粒机上脱粒。脱过粒的稻草堆积如山,各家各户也分得许多稻䓍,堆成了草堆,烧锅做饭也不需这里拾一把,那里抓一把了。

 我父亲见到盖房子的机会来了,决定在边屋北头盖三间新房。就上报生产队长,申请盖房用草。队长也大方起来了,指着一大堆稻草把,足足有三千斤,也不像以前还要过秤,给了我们。我和父亲用扁担挑了大半天才挑完。





 1969年春,我家开始盖房。请来十几个人帮忙,都是至亲好友,第一天夯实宅基;第二天,用夹板竖墙,全泥的。帮忙的人吃上了白米饭,力气大增,到晚上就完工。



 春风裂石,泥土墙干得也快,半月就可以上梁,摆行条,盖柴笆。再准备好缮屋的稻草个子,请几个会缮屋子的邻居,一天就缮好了。屋脊上压上了一行新砖头,四角的屋爪上也压上新砖头,煞是好看。因我家在公路边,赶街下县的人路过,都会驻足欣赏一番,夸我家的房子好看。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就是多了几块砖头。我想,以后我家不会再担心风卷屋上三重茅了。

 紧接着,许多人家都不再去修那连房带灶的古董房了,盖上大一点的新草房。





 稻草房一直住到分产到户,改革开放。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家有了钱,开始拆草房盖瓦房。没过几年,农村大部分人家住上了新瓦房。我们那里流传一首儿歌:“拆草房,盖瓦房,欢声笑语喜洋洋。庄稼丰收粮满仓,明年就能带新娘。”说得很直白,没有瓦房,决不会带来新娘。

 记不得是哪一年了,宿迁开展小城镇建设。首先在沭阳搞试点,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盖起了两层、三层的楼房。乡镇面貌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接着在全宿迁推广。农村老百姓也紧跟形势,盖起了两层半或三层的楼房。





如今的农村,政府也不许再盖房,老百姓也不愿意盖房。因为年轻人全都到乡镇、县城去买商品房了。农村只留下不愿进小区住的老年人,还守在老旧的瓦房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