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庆华:​千年叙事典籍

 汪平书屋 2022-05-09 发布于湖北省

本号已入驻“个人图书馆”,欢迎投稿,尤其欢迎人生哲理等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宋庆华:千年叙事典籍   

作者:宋庆华  

从彭山县城驱车向北,大道直弛不远便拐进彭祖山,蜿蜒而上渐渐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场,静穆还有一丝敬畏感油然而生,沿途绿树草丛间不时掠过亭台、阁庙、碑林,俨然彭祖遗留下来有些散落的古迹,行不及山顶即可览见山陵与沟壑之间,岷江滔滔,锦江悠悠,山峦起伏自然天成一副立体太极大盆景,刹那间感受到的震撼不是用语言形容得了的,惊诧之余,莫不敢问这山是随天意而生,那么寓示着上天要告诉人们什么玄机?如果这山峰随了人意,假如按照以长期修炼和藏身于此而“占山为王”的彭祖的意念而生就其形,那么禁不住诘问彭祖竟具如此天大的神力,不是仙又是何许人也?有高人指点,此太极图乃是人体、山体、水体太极的典型图形。从采气场、彭祖居、退山居、彭祖祠到彭祖墓,从彭祖文化中心博物馆到坐高28米立高32米齐山双佛摩崖造像,墙头图示的仿制古砖刻簨的导引术、烹饪术、房中术,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彭祖采天地之阴阳吸人世之灵气倾注于厚生养身道法强烈气场。这位先祖自己存活880余年不说,且从有史可查的三千多年前一路走来,聚集这块蓝天下这片土地上的气场弥久盘亘,神奇如此,以至于二十多年前仅仅到此一游的我真实地留下了永世不可磨灭的记忆。

久久萦绕于怀的彭祖,勾人心瘾,不久前应朋友相约又去了彭祖山,拜谒老祖的心中感触并不逊于当年,下山流连于极似太极图的采气场,比划太极拳姿体悟吐故纳新鼻息,尔后小憩于边上的一个石墩上,禁不住浮想联翩——

千年彭祖,庄子、荀子、屈原对他均有说词。《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常为候伯,殷之末灭彭祖氏。”虽无准确详尽的文字记载,大致也可认定真有其人其事,活命800 余岁,折算下来130 余岁,在那个人均寿命极低的时候绝对算是高寿,却也可信,而且契合地理结构,开启了国人厚生养生源头和技法,传之千年。道家把老子尊为太上老君,又把彭祖归为本宗,作为唯一的收罗万象的本土宗教,也不无道理。彭祖祠前一副对联镌刻着“道道非常道,生生即永生”,体味其奇伟的哲理内涵,自然也会将其视入道家范畴。

思绪任飘远,越千年,赴天外。延想至被称为中国国粹的儒释道三家,延想到这个世界上由人缔造再由人信仰进而顶礼膜拜的宗教,联想到哲学家们对人世间的终极问题孜孜以求的探索,云遮雾罩之下恨不得如庄子笔下的扶摇大鹏驰骋浩宇,眺望天外,乃至穿越去到人生的彼岸回望这个星球的人们辛苦忙碌、穷经皓首、冥思苦想又万般无奈的可怜可叹可悲图景——

不知是宗教引导人们去认识人类的终极问题,还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分析、思考和探索,哪怕就是借助最新最高的科技手段也没有求索出它的本真它的起源它的结局,也只好衍生并且相信一个虚拟的高高在上又无所不能的具象,不管将这具象贴上什么样的符号,叫做神、上帝、真主或是佛陀,用卷帙浩繁的“言”去阐释,用人类所能想象出来的最宏大最庄严最肃穆的“仪”去装点,用至高无上的“行”甚至用人之生命去祭祀,也只能形成一个可以用文字记录姑且叫做“宗教”的灵魂模式。但是,这个被视为最高的灵魂模式,也没能解决人类的终极问题。

积淀为国人传统文化基本构架的儒、释、道三家,在世人眼里通常被视为思考人类终极问题的宗教,但细究起来又不象是自成体系的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说是一种哲学吧,尚不足以站上意识形态的高位,只是停留在原始朴素启蒙的带有思辨的色彩的哲思,千百年来似乎各有主体又相互融通,时而还有“主张之争”,时而又胶着浑然。颠来倒去穿凿附会悉心思之,不妨将其看作一部以各自的核心理念为主线,依据时间把人、事、物的发生发展串联起来的叙事书,如果在叙事中深化阐释其核心,加以提炼加以抽象加以深度思考,就是一部既绵延又跌宕,既曾经宏大又值得探微精深的叙事经典,更确切地说,经典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一部有些散落而不系统有些博杂而不纯粹的千年叙事典籍。也许这种认知或者说是比喻十分的不恰当,但我内心确实不能够将它们视为宗教,更不能认同它们是概念明确思维深刻逻辑严谨自成体系的哲学。

这部以叙事为载体的文化典籍,可以分儒释道三个分支去分类归纳、查阅和研究,依据就是其核心理念、后世以人、事、言作的阐述或者注释,使其千年绵延代代传承。

儒家以“仁、恕、诚、孝”为核心理念,由先秦的孔子所创立,承弟子记录他的语录体著作《论语》为思想纲领,而后孟子继承发展,荀子算是集大成者。儒家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之后,历朝历代既遭分散、打压乃至禁绝,跨入君主专制大一统的秦朝就以“焚书坑儒”当头一击,及至结束封建王朝时的新文化运动高呼的“打倒孔家店”,到现代的“文化大革命”的“批孔”和“破四旧”;但又在不同时期被重塑、拓展直至被推崇到巅峰位置,汉武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其奉为国教,有皇帝祭天时也祭孔,连开历史倒车的袁世凯自立洪宪皇帝也不忘拉上孔子后人,忽而上天忽而入地的境遇使得这不典籍的叙事内容丰富扩展日益融入社会各个层面而得以延续千年。这里不得不正视一个残酷的历史事实,大凡尊“儒”的封建集权者均以此为表面,实则内崇法家或曰外圣内王,甚至是见不得人的肮脏、撕裂、残酷,一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吃人”。

释家,特指佛家的一个分支——释门,也一般通指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建的佛教,悉达多又被称为释迦牟尼佛,因而简称释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5 世纪由释迦牟尼佛创建后,于公历纪元前传入中国,东汉永平11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经1900多年。以后由北向南广泛传播,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的上座部佛教三大系,佛教的菩萨行和中道观与儒家的仁义礼貌、中庸之道接近即融合,以后又三教合一形成中国化佛教。其弟子奉行“四圣谛、八正道” 为基本教义 ,隋唐时期因有帝王护持得以迅速发展,在译经、著述、艺术多方面繁荣兴盛。玩味的是就在唐末武宗时又发生史称“会昌法难”的灭佛灾难,焚毁大小寺院四万四千余座,强迫僧尼还俗二万六千余人,没收寺田数万倾 。到宋代,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法而法纲益振 ,融进儒学、道家成为以“存天理、灭人欲”为纲目的“程朱理学”而继续繁衍。      

道家则是把《老子》《庄子》作为理论支柱,以非常之“道” 为最高信仰,将老子尊崇为太上老君作教主,由汉末张道陵创立的带有中国民众文化特色,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老子开宗之后,道家有两次综合发展,一是战国时期《庄子》的道家思想集成,《管子》对道家各派思想的吸收;二是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淮南子》为代表的黄老学说的发展。往后,则将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连读、方术、谶纬、禁咒等收纳综合,形成一个博杂的产物。

这部以叙事为载体的文化典籍,也可以将其融会贯通来思考、研究、引用或使用,事实上如果不是作专门的考究,浸入国人大脑中的儒释道时时处处被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谁都在无法分清楚家门的这部大书的理念下,从生计烟火到精神生活,再到灵魂层面的交融,无一人不是生活在这部无法截然分割开来的叙事典籍中,无一不可以在这不典籍中找到作任何事之理由或者依据。

这部以叙事为载体的文化典籍,之所以得以绵延千年,就因为自秦以来中华大地几乎都是一个模子的专制集权社会,出于集权者的统治需求,儒释道三家忽而这家受宠,被捧到至无以复加的高位,忽而那家被贬,毁损至渣倾倒于深谷之渊,恨不得诛尽杀绝,依据并无一定之规,完全的随心所欲,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然而就在这不消停的“捧”“杀”之间,这块土地上的国人都被强刺激地灌入或者长时间地浸淫三家的核心理念或者思想元素;其次,这三家既不是具备固定仪式和严格程序,始终履行信仰的宗教,也不是自成体系逻辑严谨的哲学,奉行和追求的是怎样吸引受众,争相更广泛地进入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儒家的“有教无类”,释家讲信佛只须念一句“阿弥陀佛”,道家求道讲“道”无处不在,卑贱至屎溺中皆有道,大门洞开,信者皆入,无条件受教,不拘庙堂衙门,不限贩夫走卒;再者,三家虽多有排斥,互有贬损,抬己抑他,更多的时候彼此是交融的,尤其是受众之中更是如此。南北朝周武帝灭佛之前,先后7次召开儒释道及百官讨论协商,禁佛后对僧人、庙产处置也相当温和,事实上那时的三家已是相当融合了。及至宋代的“程朱理学”,完全就是三家的大融会。

这部以叙事为载体的文化典籍,以二千多年时间为经,以三教脉络叙事为纬,说其博大精深也好,说其繁复博杂也罢,内容肯定是庞大的包罗万象,既铺就了这块土地的人文积层,又凸起许多文化思想的山峰,至少是自视甚高的峰,大凡突出的人、事、物、文都可以在里面查询或读到,换句话说,无一不打上这不典籍的烙印。但是,左右这部叙事的肯定是上苍无形的手,只有它才能弄清楚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真面目,或者忽而分门别类延生忽而交织融合演绎的来龙去脉,人恐怕是永远都搞不明白的,但国人的一切都在这部叙事中,谁都逃不过这部典籍的法眼。

事实上,不管人类以什么样的哲学、理论、宗教去阐释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顾自按照自有的规律存在或者运行,而所有意识形态的创立、理论的纷争就只能在人世间进行。

嗖地一股冷风袭来,不禁让人打个寒颤从似梦非梦的遐想中回过神来,不觉际间将暮色四合,刚才还感强烈的阳气仿佛去追随彭祖的身影,随阳光褪去。我站起身,环视空旷的采气场寒气弥漫,张开双臂伸长脖子仰望若隐若现的星宿,让人悲从寒起,这个宏大却博杂的叙事典籍再不完美,我们终其一生无一不生活其中,并且还将延续下去。

作者原创文章:

宋庆华:笑着往后退

宋庆华:母亲喝茶

宋庆华:千年老子

宋庆华:隐士之“显”

宋庆华:回收尊严(小说)

宋庆华:对不起的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