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宁海蛙戏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5-09 发布于浙江省




宁海蛙戏




文/应可军

随着原始社会分工的日趋细致,劳动技能不断专业化。专业技艺的世袭和在一定圈子内传授,使某项技艺更加精进。技艺、技术或技巧的比试或娱乐化,成为后世杂技表演的最初形式。而农牧耕作的发展又促进了畜养动物的技能。人们把在狩猎中捕获的大小动物进行驯化,并逐步用于娱乐,成为杂技中驯兽表演的萌芽。原始的驯兽活动萌芽了驯兽表演,而后也派生了人装扮成动物进行表演的形式,和娱神活动一起形成了后来的舞龙、舞狮杂戏。

 
有民俗学专家认为,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征服动物、并且驯化动物为人们服务的主观意志。龙,可以作为人的坐骑,虎,主人去世还会陪伴到另一个世界。墓主人生前应该是一位“降龙伏虎”的显赫人物。这种殡葬形式,应和后世杂技中的驯兽表演及“百兽率舞”化装表演有承袭关系。而其中有趣的是在宁海明末之际的蛙嬉。此艺见之《点石斋画报》。这个画报属于新闻类画报,图文并茂,有观风知俗、激变风云、搜奇志异等内容。其中有一幅画,画着一个胡子飘飘的老者,他弯腰卷袖,手执三角令旗,指挥一群青蛙在篾匾上嬉戏蹦跳,状若一只只飞舞的麻雀。而街坊一侧立着不少人,个个笑逐颜开。这幅图上注明“蛙嬉”,并有下列说明文字:

象山宁海之间,有养蛙以为戏者。其法畜青苍色蛙每种十余头,分储两笼中。演时将篾匾三只,位置如品字式,手持尖角小旗,厥色黄绿,引蛙出笼,各登一匾。于是演之者随意唱俚歌一二曲,檀板渔鼓亦娴节拍,鼓声冬冬然,与蛙声阁阁相应答,观者喝采不住口。无何,鼓停声,蛙亦止鸣。群蛙怒目齐视执旗人,旗招飚,蛙乱跳,此往彼来,若翻斤斗。观者至是齐出钱,转瞬之间,钱已盈串。执旗人引蛙分队,各归各匾,次第入笼中,负而去。

西方国家有马戏团在西⽅⽂化中,马戏象征着快乐。“⼀个⼩丑进城,胜过⼀打医⽣”,这句在西⽅流传已久的谚语,道出了马戏团⼤众化的娱乐功能和这⼀演出的流动性。古代马戏最早起源于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奥林匹克竞赛上,演员单脚骑乘在两匹没有上马鞍的马上绕场奔跑,这作为每个⽐赛项⽬间的娱乐性项⽬演出。马戏团的大型动物驯兽。对于猛兽,不打到怕是很危险的。你必须让他们怕人,否则他们不会去表演,如果让他们知道台下观众不过是一群活生生的食物,他们断乎不会对人类客气的。而蛙嬉训练的是一群青蛙。更有难度,可惜在宁海已经失传。如果传承到今天,则是宝贵的非物质遗产。

而湖北武穴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文曲戏的保护和发展,武穴市文曲戏研究院根据其情节新编创作了《嬉蛙》等大型文曲戏优秀剧目,并分别获得国家金牌、银牌、金黄梅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屈原文艺奖”等大奖。在太后七十大寿时,被太平县令王大人和马秀才带入宫中嬉蛙,深受太后喜欢。一年冬天,王大人和马秀才为了取悦太后,不顾青蛙冬眠自然规律,用温水泡醒青蛙,逼蛙女嬉蛙,上演了一场冬天嬉蛙的闹剧。全剧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清新活沷的曲调,将官员阿谀奉承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好的文化资源使用得当,就会收到成就。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