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味书屋】寸草何曾报春晖——读朱坤《春晖集》| 随笔 朱兴雷

 文化佳园 2022-05-09 发布于江苏省


隆冬子夜,风萧夜漫,异乡的案牍前,凝神阅读《春晖集》,内中所有,几乎唁函了我半生时光的情愫点滴,孤独沉寂在其间所描绘的精神境界里:童年的无尽的欢笑,爆竹升腾的春节,母亲从春到冬的疲惫孑影,父亲佝偻身影的风雪夜归,兄弟姊妹的嬉笑打闹……经年的生活图腾像翻新的油画鲜亮栩生地复活了。
荏苒岁月中由于生活的斑驳忙碌,好久未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春晖集》刷新了这样的荒废和懈怠,渐渐留恋于文中的禅意和往事感同的魅力,从简单的生活悟到生活中的品味,十多万字的行云流水中,仿佛读出了作者简单细腻忧伤而有序的精神特质,一种淡淡的如水般的愁绪弥漫在字里行间,浮生经年,却依然以感恩的心坚持麻木而又敏感观察生活中点滴的美,终于,在深秋时节捧出了这本简约厚重的《春晖集》,同样,因为沉迷在自我创痛的多重感怀,才会在表达时那样馥郁浓烈,尤其是在碰触慈母的章节时,如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前身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家园与集市一如既往的沉寂或喧闹,而心中的那份温存不再炽热地倾诉,急切甜美的生活乐章在瞬间因为裂弦般的变故而戛然骤止——这是一种何等杂陈又冰冷的味道啊。
集子中的市井元素与乡土背景相映成辉,岁月烈烈,时节如梭,往事在蒙尘中愈发厚重可觅,这样的质感会在不知不觉轻柔地映照内心的浮躁与不安。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无论多少次人迹板桥,几度杜陵梦醒,乡园旧影总是自然、古朴、和谐、温馨……,积累这样的集子,然后出版飨慰乡亲,屐印苍苔,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苦旅和救赎。目光所及,行踪所至,轻轻感知且行且吟中的忧伤和无奈,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都是透过浮生的一度时光轴,浅浅的折射出对文心人心水乳相依的执着。自然诠释血液中流淌的那些忧郁又坚强的理性,夜登泰山的感怀,宁夏散记的塞北风情、西津渡的文人自遣,黄鹤楼上的登高一叹,乡土人文的画龙点睛,尤其是对慈母呼天号地的追寻到痛至无声的怀念,使我们永远无法丢失故乡和那份永不泯没的亲情,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河滩平原的万千往事也许在母亲天使般离去后渺然清零,生命最初的华典场淹没在岁月的深处了,渐行渐远的,是欲哭无泪的回忆和悲怆吧,没有母亲的故乡,就像没有血色的皮肤,苍白而孱弱。人生多寒露,回想曾经的纲河流水,那时的银杏树下,曾经的石榴花开,那时的庭院皎月,曾经的湖野湛蓝,那时的麦浪千重,一切都成为曾经了,在无尽的回想中,渐渐变成流觞。“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也许是由于血脉的关系,隐然觉得作者心灵里深处有一种莫言的忧伤,是的,岁月叠增而烟花易冷,每一次春节聚宴,每一次旅途归来,每一次城山拜祭,每一次郊游,都不过是凡尘中的一次次自省,如实地留存下来,是在寻找心里的桃花源吧,是在引导众生学会虔诚的留守着自己的内心与本真,笔下千端,内心有河,大美不多言,在市场之外,在数据之外,在消费之外,接引着心有灵犀的人采菊东篱见南山。
国有国魂,家有家魂,作者的家魂在书中如隐若现,叙述的碎片在情感的凝结中浑然一体,无声地诉说过往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作者似乎在清晰而浓烈地表达一种发现和体验,一种凡人普通的轨迹和感喟,眼光所及处坠入心海的不只是拾荒老人孤独的背影、表叔乡土人文的塑像集结,人生十年的另类呢喃,更多的是一种狂喜与极悲的两重天下,在痛失慈母后为人子人夫人父人兄的哽咽独白,暖暖的,酸酸的,甜甜的,掩卷又掩面,体味那欲语还休的陌路心情,满城烟雨清风,一声叹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