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飞少年的梦想——成长篇之“陪伴孩子 言传身教”(02)

 育子手记 2022-05-09 发布于安徽省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

    请点击上方蓝字育子手记关注公众号,

并感谢转发分享】

   (一)胎教早教7-02     

                       【育子感悟】

                    平常心态,尝试胎教;

                    不问结果,实施早教。

                    淡泊功利,默默努力;

                    勿急勿躁,润物无声。

               7陪伴孩子  言传身教

                02、细枝末节    影响未来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拥有努力学习、独立自信、沉着冷静等优秀品质。要想实现这种愿望,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心里面想想、口头上说说,而是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为细枝末节,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孩子小时候的内心力量是弱小的,父母如果不能给予正向的、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引领,孩子就难以拥有健康的心理,就容易出现极端言行。

    比如:孩子期待父母陪他(她)睡觉,而父母不愿意陪伴,或者不能言行一致,在孩子刚一睡着就完全离开。孩子发现后,不仅心中有怨恨,而且对父母的信任度降低。若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在遇到其他问题时,沟通交流出现障碍。渐渐地孩子也就学会了言行不一、与父母“离心离德”。孩子不能与父母心灵相通,父母的教育观点就难以落实,逆反言行的出现,就会越来越早、越来越多。

    比如:孩子期待父母陪着玩闹或者索要玩具,有的父母直接表现出不耐烦、不认可,或者限制、冷漠,孩子如果因此吵闹还可能被揍。这些反应,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孩子;有的父母一味地、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也会在父母百依百顺的宠溺中放纵,最后有可能导致无法管控。这种环境下的孩子,稍大一点就容易和父母闹翻脸、对着干,在父母看来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讲理。其实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在孩子力量弱小时,父母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对孩子说清道理,孩子就是模仿父母曾经的“不讲道理”。 

    又比如:父母都期待孩子爱好读书、学习成绩优秀,但有些只在口头上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行动上不能作出正确示范,不能营造出安静的读书氛围。孩子受到家长不良习惯或家中日常琐事的影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累积,以至于心思浮躁、读书就烦。

    维系友情、爱情、亲情,需要“理解和懂得”,那么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理解和懂得”——想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要求,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需求;想要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心,父母首先要懂得孩子的童心。

    儿子在两岁左右时喜欢玩积木,稍大后又喜欢烟花爆竹和舞枪弄刀。我们会有限制地主动提供一些,并帮助指导他如何玩耍。当然他的欲望也会随之膨胀,想要得到更多的积木、更大的烟花和更高级的枪刀。我们就从经济角度、安全角度出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向他坦诚地表明家中经济能力有限,让他知道父母的为难之处,他也就似懂非懂地理解和接受了。还提前告诉他在玩耍过程中,玩具刀刃的锋利、烟花爆竹的威力、假枪弹的冲击力,对玩伴和自己可能造成的伤害、以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就这样,我们让他降低要求,并鼓励他用少量又安全的玩具,充分发挥想像、尽力玩出花样。

   儿子的识字阅读能力增强后,我和先生有意在家看书,或谈论专业知识、或议论故事内容、或引用经典诗句,让儿子心生羡慕。他就很想看懂书中内容,我们便告诉他:“书中有很多好玩的、有趣的东西,你要是能看书就能懂得很多,不需要事事问我们,反过来,我们还会经常向你'请教’呢。”儿子听到这话,也拿着小画书,经常有模有样地阅读,我们便践行“诺言”,时常向他询问小画书中的内容。

    《三字经》里有这样的句子:“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老泉即苏洵,年少时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为什么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呢?原来是因为二十七岁那年他有了儿子苏轼,和天下所有父亲一样,他不愿意让儿子混吃混喝、虚度年华,心中有了让儿子读书成才的期待。

   是这种期待,才让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逍遥公子,突然变成了“悬梁锥刺读书籍”的苦学青年。在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成长过程中,他以身作则、发奋读书,且津津有味、乐在其中,并想出读后“藏”书的巧妙方法,激发了两个儿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父子三人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建树非凡,一家三人均被列入后人推崇的“唐宋八大家”,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传奇。

    从苏洵父子三人的成才故事中不难领悟到:父亲努力做好自己,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多么重要。在悠久绵长的华夏历史上,子女跟随父亲后面习文、习武,取得了卓越成就,并冠以“父子三杰”或“父子四杰”的还有:秦囯时期的蒙武父子(儿子:蒙恬、蒙毅),东汉时期的班彪父子(儿子班固、班超、女儿班昭),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父子(儿子孙策、孙权),司马懿父子(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伦)。所以后人常感叹:“将门无犬子”,这里尤其凸显出父亲的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所起到的榜样作用。

    当然,母亲的榜样作用也同样重要。

    2019年初《南方工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在东莞英语培训机构担任清洁工的母亲,为了弥补儿子因为英语成绩不好而在高中辍学的遗憾,从45岁开始一边打工,一边自学英语。她用六年时间,让自己从认不全英文字母的“英文盲”,变成了能够胜任英语初级教学的辅导老师,她目前的水平已经相当于英语六级。

    这位母亲就是安徽桐城人陈芳应。

    最可喜的是,陈芳应的儿子被她的努力和坚持所激励,不仅和她一起自学英语,还自学了编程、又考取了电工中级证书。

 那篇报道中还引用了陈芳应回答记者的几段话:

   “我要学英语,只有自己亲身实践了,才能体会到儿子学英语的困难。⋯⋯”

    “只要努力,什么事都不难。”

 “一开始学英语是为了儿子,想着对儿子的教育我已经错过了,就好好学一学,将来能教孙子。现在,我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这则新闻,让我由衷地敬佩这位母亲。与她相比,我深感自己所作的努力还是太少太少。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个很美的成语:“芝兰玉树”。现在多用于形容优秀人家的子弟,或形容德才兼备有出息的人才。

    关于“芝兰玉树”,有一个成语故事:东晋时期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有一天询问子侄们:“你们长大了想要做什么?”谢安的侄子谢玄回答说“我将来要像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谢安对此回答非常满意,并大加赞赏。长大后的谢玄因指挥“淝水之战”而功盖朝野,他小时候所说的“芝兰玉树”便广为流传,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

   谢安家的后辈们,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令当时的达官贵人们无比羡慕,其中有一个朋友忍不住问谢安:“我们没有见到你如何努力地教育培养孩子,为什么你家孩子个个都很优秀?

   谢安只用简单的“言传身教”四个字,便向提问的朋友给出了完整的、无可辩驳的答案。

    究其本源,孩子最善于模仿大人的语言行为、思维方法和兴趣爱好。特别是在小时候,孩子都喜欢父母或者祖父母或者兄弟姐妹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说话、逗他们开心。大人们应该在细枝末节处,给予孩子正确的言行示范。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与孩子的亲密接触和互动最多,更需要在自身的修养、修为方面,提前做好、做足功课,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孩子的优秀,来自每一个平淡日子的累积与演进,以及诸多琐碎小事的合成与叠加。父母和其他长辈在日常生活中,若能用绳锯木断的耐心,通过细枝末节的小事,影响孩子的性格品行和兴趣爱好,虽然是辛苦在当下,但一定会收获在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