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飞少年的梦想——成长篇“ 竹马玩童之13”

 育子手记 2022-05-09 发布于安徽省

  (二) 竹马玩童之13

                  【育子感悟】

      孩提时代,玩乐为主。

      玩中学、乐中教,多种能力得提高。

      管得当、软坚持,良好习惯终养成。

      纠错中明理、磨砺中进步,

      儿童成长之常态,父母用心莫敷衍。

      13、对抗本能调习惯(价值教育2)

3~12岁,是孩子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形成了好习惯,将受益终生;而形成了坏习惯,则贻害长久。

12岁以后,孩子的许多习惯已基本形成,如果想要再用新习惯替代不良的旧习惯,就比较困难。

良好习惯,不可能与生俱来,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在孩子的玩童时期,父母应该着力培养各种良好习惯。

        01、训练思维习惯

训练思维习惯,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对抗本能,主动追随正确的价值导向,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关系,致力于塑造自己、提升格局,最大程度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

在学习上,因为懒惰虚荣,容易不懂装懂、浅尝辄止;在交友中,因为感情亲疏,容易搬弄是非、拉帮结派。

这些都是多数孩子的本能选择,是错误的思维方式,也是孩子在学习和交友中的最大障碍。

儿子在6~8岁时,最喜欢看儿童版的《上下五千年》,由于词汇量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他经常会犯读音错误和理解错误。

我们便趁机督促他:在遇到问题时,应该尽量查询书本、字典、词典,然后再请教父母、老师、同学。

以上行为的日积月累,能让孩子具备“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特质。

此外,我们还特别告诫他:“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要克制害羞、好面子的本能,避免犯下'揣着糊涂装明白’的低级错误;考试时,对于考试成绩,不要弄虚作假,而要实事求是。”

儿子小时候还特别喜欢把他和同学玩伴的交往内容,当作他和我们聊天时的谈资。

对此,我们总是兴致勃勃地听他讲述,认真地捕捉一些他所表达的观点或看法,分析事情的对与错,帮助他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明事理、知荣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想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父母重视日常生活中一系列的“播种”内容很关键——播种信念,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

       02、十颗种子,成就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玩童时期,受本能驱使,孩子都喜爱吃喝玩乐。而良好学习习惯的种子,也应该在这个时段内,有步骤地种下,并呵护她生根、发芽。

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本能与价值的冲突。此时,父母的引导、纠偏、强制,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举措。

如下十颗种子,在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或许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颗:一心向学

从儿子很小时开始,我们就刻意引导他,把万事万物都与学习联系起来,培养“一心向学”的意识和习惯。

因为,心理上慵懒的人,喜欢懒散生活、满足懒散现状,是不可能认真学习的。

那时,我们参照《十万个为什么》那本书,经常选择一些合适易懂的简单问题,和儿子在愉快的笑谈中,让他学习如何“提出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养成“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习惯。

这种做法,能够在不经意间,让孩子的感官,时时处在对知识或信息的扫描状态、过滤状态、接收状态;让孩子的大脑,成为容纳百科知识的存储器。

一心向学的习惯形成后,能够有效克服孩子的惰性本能,戒除无所事事、不思追求的慵懒恶习。

第二颗:专心致志

受本能驱使,孩子在学习时,容易精力涣散、心不在焉;在听课时,又常常产生“断片”现象,导致听不懂、学不会。特别是遇到难度较大的内容时,有的孩子不求甚解、甚至厌恶学习——这可能就是一部分学生升到高年级后,感觉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

这些应该都是“用心不专”惹的祸。

如果早在幼童时期,孩子玩游戏时,注重培养“用心专一、聚精会神”的品质,就能够帮助孩子慢慢形成 “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例如:

在儿子爱好的嬉戏玩耍过程中,为了延长对于时间的耐受力,有效训练专注力,我们总是创造条件,让他不受外界影响。

上学后,儿子果然能够集中注意力,在听课时专心致志。对所学知识,他总是自觉自主地力求当堂掌握,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三颗:勤思好问

多数孩子小时候勤思好问,稍大后,因为受本能驱使,反而变得“懒思少问”。

只有父母率先垂范和老师监督指导,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勤思好问”的意识和行为。

“学问”,告诉人们学习时就要不懂就问。孩子勤学勤思,才能问出有深度的问题。经常主动提出问题的孩子,其特点都是学习能力强、且具有钻研精神。

儿子上学后,我们与他聊得最多的话题,不是考试成绩,而是他在学习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问了老师哪些问题”,以及他与老师、同学互动的相关内容。

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我们利用儿子自尊心强、好面子的特质,时时处处留心他言行中的错漏之处,加以纠正和指导。例如:

他在幼年时期,经常说出带有语病的句子,或者读出错别字,或者用词不当、观点偏颇等等。我们就抓住时机,多次鼓励他,要勤学勤思、要爱查爱问。

由于我们的引导和督促,不仅让儿子养成了“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还让他逐渐摒弃了“脸皮薄、好面子”的虚荣心理,强化了“遇到问题及时求助”的行为方式。

父母仅仅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并不是教育的有效举措。因为,孩子认真对待了“学习过程”,学习成绩比较好,就是水到渠成。

 第四颗:动口动手

学习知识或技能,仅凭“看”和“听”,永远学不会。这是我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所得到的体会:

受本能驱驶,有少数学生坐在座位上,瞪着两眼、竖着两耳,名曰“听课”,其实,他们的万千思绪,早已飞到课堂以外;还有极少数学生,因为懒于思考,眼神呆滞、昏昏欲睡,如果老师不提醒,就会流口水、做美梦。

我在指导儿子学习的过程中,反复叮嘱他要克制惰性,要真正用心地“动口动手”。例如:

阅读中英文课文时,要放声阅读,利用声音刺激大脑神经、强化记忆;学习数学等理科知识时,要尽量多动手书写和演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上课时,孩子只有始终保持记忆状态、思考状态、演算状态,才能增强记忆、提升智力,让大脑越用越聪明。

督促儿子养成“动口动手”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帮助他克服惰性本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五颗:量质同求

量质同求,是指学生能够按量按质地完成学习任务,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我们鼓励儿子愉快玩耍,逐渐发现,儿子对游戏内容的精力专注,对游戏过程的品质追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他克制懒惰本能,拥有“量质同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上学后,儿子对所学内容、所要完成的作业,总是一丝不苟,努力地“量质同求”。这种注重数量和质量的学习状态,让他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第六颗:积极休息

学习,是劳心费神、复杂繁琐的脑力劳动。

受本能驱使,孩子在学习中都有怕苦怕累的心理倾向。

积极休息,是一种精神奖励,可以有效增强孩子对于“苦累”的耐受能力。这就需要父母给予孩子合适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条件,例如:

针对儿子喜欢游戏、爱好运动的特点,我们便以此为奖励,让他明白,忍住苦累、量质同求地完成学习任务后,就可以尽情玩乐。

为此,我们创造条件支持他游戏和运动,收到了“学得认真、玩得愉快”的良好效果。

后来,儿子在学习比较疲劳时,喜欢采用适量的运动,或唱歌、弹琴、打牌等娱乐方式,让自己减轻压力、放松身心,便成了他的行为习惯。

采用“积极休息”的方式,更好地把握学习节奏,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孩子管理自己、对抗苦累,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七颗:享受独处

独处,并非孤独,也不是孤僻,而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整。

在独处的寂静里,孩子才能学习、思考,才能学有所得、思有所果。

愿意独处,孩子才能花更多时间,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享受独处,孩子才能保持内心宁静,安于寂寞、安静学习。

受本能驱使,多数孩子都喜欢与同伴嬉戏玩耍。父母要进行适度管束,才能避免孩子贪玩无度;父母要给孩子创造独处的机会,让孩子在独处中,进行各种努力和尝试,经历错误、获得经验。

当然,在孩子“求援”时,父母也要如期而至,帮助孩子完成任务、建立自信。

生活需要宁静心态,学习需要安静环境;积累知识、增长才干,需要孩子在独处中,默默无闻地播种和耕耘。

当交往和独处相辅相成,才能让孩子心智成熟、内心强大,达到朱自清所陈述的理想境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热闹、喧嚣、浮躁、浪漫,都只能是短时间的狂欢——忍得住寂寞时光,才可能赢得繁华盛景。

第八颗:喜爱阅读

许多读书人都深有体会: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法国作家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儿子识字开始,我们就给他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图画书、故事书,让他听我们讲述书中故事。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又给他提供不同类型的书籍,引导他独自看书、鼓励他博览群书。

找到了阅读乐趣后,儿子就像一艘小船,在宽广深遂的书籍海洋里畅游,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智慧。

价值催生动力,“喜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第九颗:自主学习

幼年时,多数孩子不知道如何学习。

在儿子刚上学时,也需要我们“陪读”,需要我们督促他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作业。

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告诉他:“读书、做作业,都是学生份内的事,应该自己独立完成,我们不可能一直提醒和帮助。”

后来,我们慢慢体会到:

当父母有意示弱、不直接监督孩子,敢于放手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会让孩子尽早体验到责任感,得到更快进步和更好成长,尽早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十颗:预习复习

受本能驱使,孩子都容易被动学习,甚至排斥学习。

预习,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法,可以提前弄清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让孩子减少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在听课时,孩子就会更有自信、更有勇气、更有目标感。

复习,能让学过的知识,条理化、重点化;让零散的知识,连成片、结成网。这样可以形成知识体系,让孩子加深理解。因为每章每节的知识,都不是分散、孤立的。

尤其对于记忆性知识,每一遍复习时间不需要很长,但只有多次重复强化,才能印象深刻。好比“趁热打铁”,可以有效防止知识的快速遗忘。

预习、听课、复习,三管齐下,可以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明显提高记忆和理解效果。

刚上小学时,儿子不明白这些道理,受本能驱使,也有磨蹭、拖延的恶习。我们就狠心让他尝到任性懒惰的后果,让他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再督促他及时修正。

我们经常指导他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和及时复习,并让他比较预习和不预习、复习和不复习带来的不同结果。

后来,儿子慢慢体会到:若是顺着自己的惰性本能,即使贪玩得逞,也会让自己内心不安,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更大麻烦——因为不预习,听课时就会糊里糊涂;不及时复习,做作业时,就需要将知识重学一遍。这不仅额外耗费了时间,还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上了初中后,我们经常耐心地告诉他:

“学习虽然很辛苦,但是,你一定不能把它当作'痛苦的事’。想要成绩好,没有什么捷径,'苦学’,就是唯一途径。在你还不能将知识熟练地运用去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多次复习、强化训练’,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经过很多次引导监督,“预习复习”,终于逐渐变成了儿子的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犹如孩子人生河流的两侧堤坝,规制着河水的正确流向;也犹如孩子人生航船的罗盘坐标,指引着航船不会迷航。

利用价值驱动,围绕“身心健康、品行端正、提升智力、增強能力”的目标,帮助孩子对抗某些本能,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转换成各种良好习惯,就是切实有效的价值教育,也是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内容。

总之,不良习惯影响前程,良好习惯助力成长。(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