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书法家们一直在开展着书法的审美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些书论帮助书法家由一个高地走向另一个高地,实现了书法艺术的一次次创新。经过不断变革,使书法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得到持续发展,进而有了更加丰富、灿烂的生命活力。 概念的提出 但是,不论怎样创新和变革,书法审美活动中总有一种离不开的词话,那就是"骨力"。最早提出"骨力"一词的是三国时期的韦诞,他在评价杜度的草书时说到:"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后来的王僧虔也在他的《论书表》中说到:"郗超草书来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解释 书法中的"骨力"是什么?我们知道,人和动物都是由皮、骨、肉、血组成,古人在书法活动中,为了更加形象、准确地表述书法的"意象",引入了人自身的概念问题,骨和力本是两种意思,骨代表着骨架,力代表着力量,这两个合在一起,就能说明自然力和生命力,同时强调强壮、健壮和架构在骨上的运动、速度。 应用 在书法作品中有合理的骨力表现,会使其达到运动着的美,增加健壮的肌力,丰富书法美的内涵和本质,从而延伸持久的生命力。骨力是建立在对书法审美的认识和长久训练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健康的艺术,才会有积极、向上的能量。 声明:本图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微信公众平台原创,作者:郭宗吾。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