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张旭光草书作品的批评:不临帖笔法就是硬推硬拉,缺少书写性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在当年担任中书协秘书长时,影响力很大,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重读经典”,就是要求学习书法的人写字时不要由着性子去写,而是要把古代的经典作品重新拿起来学习,并“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掘书法传统的现代洪流,使创作既从传统长河的源头而来,又站在时代潮头之上,即古即新,走向未来”。

对于张旭光的这个解读,许多书法爱好者认为,重读经典没错,可你自己离经典越走越远,书法作品以“圈”、“乱”著称。还有的人认为,张旭光在当年讲解王羲之的《圣教序》的确让很多人受益,而他由行书变成草书后,作品就根本没法看了。也有人觉得,看张旭光写字时的用笔,笔尖卧倒,用笔纯粹是“硬”推“硬”拉,谈不上书写性,字形根本无法去看,整体作品就是一个乱字。

张旭光曾担任过中书协秘书长,全国书法评委,在书画节目上为书法爱好者讲解行书技法,后来提出了“激活唐楷”等观点,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抵制,最后作为一名书法家去了中美协任职,让他走到了书法核心的边缘之上。但他的粉丝仍然喜爱着他的作品。为了迎合潮流,张旭光在前些年由行书转到了草书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之上,而草书水平却要比曾经的行书差了很多,粉丝也对此极有看法。作为一名书法名家,并不是说些啥就会成啥的。

至于张旭光的用笔,他心里十分清楚,但在自己创作时,却成了另一番“景象”。一般来说,写字时的技法水平非常重要,书法所要求的线质是如何来的?那就是用笔是否合理的结果,而张旭光在写字时,笔尖已经弯曲成了90度,他并没有及时调锋,而是在硬推硬拉,致使点画显得漂浮不安,并没有给点画造成线质上的立体感、饱和感,而行书的书写速度相对草书来说要慢一些,看来张旭光并不适合写草书。

“重读经典”,就是要求人们在学习书法时,要反复研习古人的经典作品,并在学习中把古人的用笔、结字等学于手中,在此基础上,才能站在时代潮流之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书法作品来,反映时代之美。没有这个经典作基础,一切都是徒劳的。就草书的笔法而言,张旭的、怀素的,没有一个是硬推硬拉出来的,而是让笔锋“立”起来,自然形成的书写性,因此,古人的点画就有了弹性与忍性,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筋骨”之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旭光只是从理论上理解了古代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好处,他是认知到了,而笔下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为什么做不到这个?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张旭光根本就没有临帖,如果他能认真临帖,加上他的理解认知,书写力就会发生逆转,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情况。二是他以名家自居,忘乎所以。一个人的名气大了,就有可能忘记“初心”,忘记经典,甚至认为,自己说啥就是啥,写啥就是啥。张旭光也是一样,这一点从他的草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来。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张旭光的草书作品和他的书法观点。在他的草书作品中,张旭光是顾此失彼的,也就是他只顾及了“创新”,而忘记了经典,只顾及了当代书法所要表现的艺术性,而忘记了古代经典作品的传承基础。张旭光的作品中,其优势是重“势”、重“境”、重形式,缺少了“技”与“法”,没了“厚”与“古”,成了单条腿走路或跑步的人。大家觉得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