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7年,中行发现周总理有一笔46万元存款,惊动中央,有何隐情?

 积沙成塔0u3svg 2022-05-09 发布于天津
文章图片1

周总理和邓颖超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周总理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8岁。第一个来到医院病房的是李先念,紧接着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们陆续都来了。在众人面前,邓颖超向大家公布了周总理生前对丧事的三点要求:

一、不保留骨灰;二、后事处理不要特殊,不要超过任何人;三、不要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

邓颖超还补充了一点,“对周恩来的丧事一切都由组织来决定,我个人没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在场中央领导们纷纷反对,大家一致认为遗体告别式、追悼会都要举行,至于骨灰是不是撒掉,向毛主席报告,请他批示。

噩耗传来,举国悲怆,全国人民为失去了总理泪流满面。毛主席很快做出重要批示,遗体告别式要搞,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骨灰尊重周总理遗愿,追悼会结束后撒掉。尽管中央决定为周总理举行高规格葬礼,可邓颖超还是要求丧事一切从简。

值得一提的是,周总理使用的骨灰盒是一个次品,骨灰撒掉后,这个骨灰盒邓颖超一直保留着,她病逝后骨灰撒掉前也是用这个骨灰盒,目前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市的周恩来纪念馆。

文章图片2

周总理和邓颖超

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总理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他的一生真正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总理生前常说:“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要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周总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建国初期,周总理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他在这里一住就是26年,直到生病住院才离开。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平房,年久失修,阴冷潮湿。

工作人员多次提出要修缮,遭到周总理拒绝。1959年底,工作人员来个先斩后奏,趁着周总理和邓颖超外出视察工作,对西花厅进行了修缮。周总理回来后很是生气,质问他们:“谁叫你们修的?我身为国家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在周总理的要求下,工作人员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椅子等。后来,周总理在多个开会场合说:“你们以后千万别重复我的这个错误。”周总理骨灰撒掉后,邓颖超专门约见跟随周总理多年的工作人员,统计周总理工资的情况。

文章图片3

中南海西花厅

经过统计,周总理生前的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工资和工资支取结余存款的利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进账。从支取的原因来看,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日常伙食费、交党费、房租费、日常订阅报纸费、日常开支、补助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一些捐赠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国情所致,当时实行供给制度,把全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分为25个等级。其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最高为一级,每月为3400斤小米,勤杂人员最低为25级,每月120斤小米。

1955年9月,随着国家经济好转,开始在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行政级别从1级到24级。这次评级,毛主席主动要求降为行政二级,跟周总理、朱德等人一样,每个月工资为404.8元。

周总理直到病逝都是领404.8元的月薪,邓颖超的月薪是342.7元。当时政治局常委的工资都是一个级别,可夫人们的工资就不等了。邓颖超晚年曾说:“定工资时,蔡大姐是3级,我是5级,到他这儿就给划到6级……就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原来,中央最开始给邓颖超定的也是5级工资标准,但周总理有不同意见,他说:“小超,你最近身体不好,上班也不正常,现在中央还批准你拿行政5级的工资,我看你拿6级就够了。”

文章图片4

周总理和邓颖超

从公开的资料可以看出,从1958年到1976年周总理病逝,他跟邓颖超两人在18年当中的所有工资收入是161442.00元。这里面,周总理补助亲属支出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支出10218.67元,这两项就占到了总支出的25%。

举个例子,1955年4月11日 “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其中跟随周总理多年的司机钟步云遇难,周总理此后多年一直拿工资补助他的家人。邓颖超后来得知他的女儿结婚,一次派人送去300块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大家都知道,周总理和邓颖超没有孩子,两人就决定把多余的工资拿出一部分资助他人。除此之外,两人缴纳党费之后多余的钱够了5000元后,就会再次作为党费缴纳。周总理去世后,两人在一起的积蓄仅有5709.8元。

改革开放后,邓颖超的工资有所提高,可她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仍然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他人。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病逝。邓颖超生前曾两次立下遗嘱,第二份遗嘱写于1982年11月5日,她委托身边工作人员遵照执行。

文章图片5

邓颖超

对于自己的积蓄、住处、物品等,邓颖超在遗嘱中是这样要求的:

一、在其患病无救时不采取抢救;二、未用完的工资,全部交党费;三、和周恩来共住的房子交公处理;四、中办发周恩来的大字理论和历史书籍,退还原机关,其他图书出版物交共青团中央酌分给青少年集中阅读的单位;五、个人文件、来往通讯、文书类文件、讲话、谈话录音、其与周恩来的所有照片,均交中央文献研究室存储清理酌处;六、可交公的遗物交公或交有关单位使用;七、个人遗物、服装杂件,交分配合用的及身边工作同志、有来往的一部分亲属留念使用。

邓颖超病逝后,工作人员把所有积蓄,包括购买国库券的550元,共计11146.95元,全部交了党费。从周总理和邓颖超处理身后事来看,真正诠释了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高尚品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然而,周总理病逝21年后,中国银行却发现他名下有一笔神秘巨额存款,结果还惊动了中央。1997年中国银行进行内部审计,一笔30年前的存款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笔钱存于1967年7月8日,总额1.2万英镑。

如果按照1967年的汇率计算,1.2万英镑折合人民币是82300多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最关键的是,这笔巨款是以周总理名义存入的,前面提到他月薪不过404.8元,这1.2万英镑从哪里来的?

文章图片6

上海中国银行旧址

中国银行领导认为此事不简单,便立即上报中央,可最终调查的结果出来后,所有人都哭了。故事要从二战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的员工说起。1940年,22岁英国女孩多利所在的公司倒闭了,她便来到跟公司同一栋楼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应聘。

当时的伦敦分行是中国银行海外最重要的分行之一,它除了担负着中国银行在英国的所有业务外,还管辖了整个欧洲跟非洲的银行业务,所以业务量很大。多利成功被录用,她成为一名柜台出纳。

多利努力工作,得到了银行领导的认可,当时她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负责给国民党一百多名海员发工资、办理汇款等。多利发现,每当发工资时间到了,这些海员一拿到钱就去挥霍,根本没有规划使用的想法。

多利认为这些海员应该都有亲人在中国,所以劝说他们把一部分工资寄回国内,为此她争取到给他们减免一些汇款的手续费。意外发生在1944年,当时中国抗战进入最关键时刻,国民党政府和红十字会都在伦敦分行柜台设立了募捐箱。

多利很高兴,每次有人来办理业务时,她都介绍中国抗战的艰难,积极为中国募捐。然而,多利很快发现一件令人无比愤怒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负责募捐箱的中国官员都会悄悄盗取捐款。

文章图片7

二战时期的伦敦

多利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她多饱受日军侵略的中国人很是同情,于是每次那名官员来时,她就把募捐箱放在柜台下藏起来。这一举动激怒了官员,他以多利私藏募捐箱要求银行领导开除她。

银行领导知道多利是冤枉的,可他也没有办法,就在此时一名中国员工站到她的身边。这名员工名叫刘本昆,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来伦敦分行前,原来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员工。在刘本昆的担保下,多利没有被开除,两人从此越走越近,后于1949年结为夫妇。

婚后,多利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刘道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中国银行。根据周总理指示,中国银行成立了总管理处,随即向全世界分行发出通知,要求立即冻结资产等待接收。

但是,伦敦银行的总理拒绝人民政府的要求,还准备把大量外汇转移到台湾。这一次,又是刘本昆站了出来,他跟其他4人一起宣布起义,成功保护了这笔外汇。事后,中国银行总行任命刘本昆为襄理。(襄理:规模较大的银行或企业中协助经理主持业务的人,地位次于协理)

文章图片8

刘本昆和刘道蕊结婚

总行考虑刘本昆已经有了英国妻子,便安排夫妻俩继续在伦敦分行工作。随着新中国百废待兴,夫妇俩的收入越来越高,他们在伦敦市中心购买了很好的房子,还添置了小汽车。可刘本昆还是希望能回到国内,那里有亲人,更让他激动是在报纸上看到了新中国取得的成就。

刘道蕊晚年回忆说:“当我们在伦敦时,我们经常去中国大使馆,在那里看了很多关于中国的电影。那时,粮食很紧缺,是中国人民非常困难的一个时期。”刘本昆决心回国效力,刘道蕊坚决支持,她于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

要知道当时英国远比中国富裕,放弃英国国籍需要巨大勇气,刘道蕊却义无反顾。不过,中国银行总行从全局考虑,直到1967年才同意夫妇俩回国工作。接到消息那一刻,刘本昆热泪盈眶。

为了尽快回国,刘本昆和刘道蕊快速处理在伦敦的家产,比如他们把房子以1.2万英镑出售,这个价格远低于伦敦市场价。拿到钱后,刘本昆和刘道蕊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刘本昆进入到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部工作,刘道蕊在总行进口部欧美组负责制作各种单据。

文章图片9

刘本昆和刘道蕊

1967年6月,周总理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刘本昆在信中以急迫的口吻写道: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英金一万两千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我们工资内节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但是由于目前的情况,我们还不很清楚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是稳妥可靠。万不得以,我们才将此事交您处理,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您是忠实地执行毛主席路线的。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我们群众可以信赖的人。”

随信还有一张1.2万英镑的支票。周总理收到信件和支票后,认为这是一笔巨款,于是当即批示:这是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要尽快查到捐款人是谁,将支票退回去。很遗憾,当时正值特殊时期,无法调查出捐款人是谁。

最后,负责调查捐款人的工作人员便以周总理的名义,将这笔1.2万英镑于1967年7月8日存入中国银行。谁也没想到这一存就长达30年,按照1997年的汇率加上长达30年的利息,总额达到了46万多元。

文章图片10

中国银行

当中国银行总行将情况汇报后,中央要求想尽一切办法调查情况,并按照当年周总理的指示将钱退回去。经过多方调查,最终证实刘本昆夫妇就是这笔巨款的捐赠者。当中国银行总行领导找到夫妇俩时,两人早已退休,他们承认这笔钱是他们当年捐赠的。

那时,刘本昆夫妇主要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刘本昆还经常因病住院,夫妇俩生活清贫。然而,刘本昆和刘道蕊拒绝收回,他们认为这笔钱早已捐出去,无论现在价值多少也不属于他们。可上级坚持要换回去,最终刘道蕊提了一个建议:以刘本昆的名义在中国银行设立一个基金会,用于表彰工作突出的优秀员工。

就这样,当年这笔巨款得到了妥善处理。1998年,刘本昆病逝;2003年,刘道蕊病逝。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放了“英镑的故事”,内容就是刘本昆和刘道蕊捐款1.2万英镑的故事。

文章图片11

晚年刘道蕊

谨以此文致敬刘本昆和刘道蕊夫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