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次聊吃没聊够

 新用户6968UzPy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或读或听 乐趣不同)

(图片皆取自网络)

上次聊吃没聊够

——老太闲聊《红楼梦》之三十五

大家好!我是糊涂老太。上一集,咱们聊的是吃,聊到了贾府的各种美食,又是火腿炖肘子、鸡䯝笋,又是炸野鸡、糟鹌鹑,又是枣泥山药糕、鹅油松瓤卷、奶油小果子……不过,因为篇幅所限,总觉着一集都没聊够,聊得不透、不过瘾。干脆,今天咱们这个第三十五集呀,接着聊,哈哈哈,再聊它十块钱儿的!

说起“吃”,不知怎么的,倒让我想起中世纪那会儿,欧洲富豪们的吃相来了。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

说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富豪们认为吃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所以整天除了吃还是吃,吃到登峰造极,吃到骇人听闻,吃到令人作呕。

比如有个教皇举办加冕典礼宴会,用4万片面包118头奶牛1023头羊101头幼牛904头小山羊60头猪68桶猪油和腌肉15鱼、300条狗鱼1500只腌鸡3042只家禽7428只仔鸡1446只鹅。

再比如有爱丽丝的人,一年内举办各种宴会16000次16000次?这是什么频率?我算了半天才算出来,平均每天44!哎呀我的个乖乖!吃已经成了人生的全部,除了吃,别的没嘛儿了

还比如红衣主教举办宴会,从头天傍晚开始,到第二天早晨才结束。因为美食太多,堆积如山,居然把桌子都压塌了。

可是人的食量毕竟有限,“弱水三千”,你也就喝得了一瓢,就那么大点儿“肚容量”嘛,撑死也对付不了。眼睁睁那么多美食就是吃不了,怎么办?

嘿!谁知这帮没出息的玩意儿竟然发明了吐催法,用手抠嗓子眼儿,要不用鸡毛捅嗓子眼,后来又发明了催吐药……反正吃撑了吐,吐净了吃,就这么周而复始,没竭没够的。

吃,的确是人生一大享受,是件妙不可言的事儿。但是真要弄到如此不堪、如此下作,如此的“吃相难看”,那也实在是……反正够叫人瞧不上的了。鄙视!

据说咱们中国,三千多年前的殷纣王也曾干过“酒池肉林”的事儿,但相对中世纪时的欧洲富豪们,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是很早就文明起来了的。

《论语》里有一句话,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论语》里还有一句话,叫“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说没按规定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没有铺设端正的席子不坐。

这两句古话反映了中国人饮食文化中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讲究。从色、香、味、形,到美感、情趣、精致、质量,再到命名、环境、气氛、节奏……乃至餐间游戏、坐次排序、用餐修养、席间言谈、餐具茶具、音舞助兴……无不讲究。

比如吃个螃蟹,就专门设计出个蟹八件”来,什么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用这八样垫、敲、劈、叉、剪、夹、剔、盛……有了这个“蟹八件”,不光吃得干净,更能吃得文雅,吃得艺术了。

当然啦,所有的这些讲究,都是需要经济条件作前提的。

这样的讲究,在《红楼梦》里,也是处处可见的。比如我们上一集提到的“茄鲞”。

茄鲞的故事发生在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府。因为终于有了个上年纪的聊天对象了,贾母很高兴,所以大观园的宴席上,刘姥姥也成了座上宾。

凤姐说:“姥姥要吃什么,说出名儿来,我搛了喂您。”刘姥姥说:“我哪知道什么名儿呀!样样都是好的。”

这倒还真不是客气,一个穷了一辈子的山野村妇哪里上过这么高大上的席面?自然是花了眼、转了向的。

贾母笑着吩咐凤姐:“你把茄胙搛些喂她。”凤姐听了,果然搛了些茄胙送到刘姥姥嘴里,笑着说:“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一吃,说:“别哄我了,茄子要真是跑出这个味儿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大伙说“真是茄子,不哄你。”刘姥姥诧异了:“真是茄子?我竟没吃出来。姑奶奶你再喂我些,这回我细嚼嚼。”凤姐果然又喂了她一口。刘姥姥细嚼细品了半天,才笑着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可到底还是不像茄子。”

能把普普通通的茄子做成这么好吃,刘姥姥当然想学学做法。她说:“告诉我是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

凤姐说:“这也不难。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和瓤子去尽,只要净肉,切成头发细的丝儿,晒干了。拿一只肥母鸡,㸆出老汤来。把这茄子丝上蒸笼蒸的鸡汤入了味,再拿出来晒干。如此九蒸九晒,必定晒脆了。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一碟子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了。”

鸡瓜就是剥了皮的山鸡肉或者鸡的腱子肉。

关于这道菜的菜名和制作方法,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阐述。我上面引用的是庚辰本的,而戚序本是把这道菜称作“茄鲞”的,制作方法则是:“凤姐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哎哟,听听听听,这是怎样的想着法儿折腾啊,又是必须新茄包儿,又是切成头发丝儿细,又是老母鸡㸆汤,又是九蒸九晒,又是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香油、糟油、鸡瓜……我的老天爷呀,吃个茄子下这么大功夫,都快赶上造航母火箭了!难怪刘姥姥听了,一个劲儿地摇脑袋吐舌头:“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道这个味儿。”

其实冷静下来想想,这道菜的食材固然是讲究,但也还不算太奢豪,真正的奢豪在于烹制过程的繁琐复杂,又要去皮去瓤,又要切成头发丝儿那么细,又要九蒸九晒,又要煨、收、拌、封……其实说白了,就是想着法儿的“作”,享受的,就是这种象征着豪富的折腾劲儿。

这道茄鲞,别看说得天花乱坠,却基本不具备可操作性。据说曾经有好多名厨尝试过,都没成功。所以我想,曹雪芹杜撰出的这道菜,恐怕也是对贾府骄奢淫逸之风的讽刺吧?

提起用餐时的各种铺排讲究,《红楼梦》里也有大量的例子。比如第四十回,为答谢湘云的螃蟹宴,在大观园摆的那次“自助餐”。

这个自助式的吃法是宝玉提议的。宝玉说:“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要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酙酒,岂不别致。”

宝玉的提议得到通过,于是这一次的筵席便与以往不同了。只见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烟蓉簟,每一榻前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花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几上放着焚香用的炉瓶和分装食物用的攒盒。那攒盒的式样,跟几的样式都是配套的。另外,每人一把乌银洋钻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这一段里提到了好多的用餐器具。

比如锦烟蓉簟,指的是绣着精美花纹的锦缎垫子,和织着芙蓉花图案的竹席或者苇席。

比如雕漆几和雕漆攒盒,提起雕漆,就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一种工艺。按色彩的不同分别有“剔红”“剔黑”、“剔彩”、“剔犀”等种类。中国的雕漆工艺呀,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因为乾隆帝特别喜欢,所以几乎成了御用品的象征。贾府动不动就能拿出这么多成套的餐几餐盒,可见其实力不一般。

比如焚香用的炉瓶。说是炉瓶,其实是“三件套”,俗称“炉瓶三事”,包括香炉、香盒和小瓶子。其中香炉用来焚香的,香盒儿是用来放香料的,而小瓶子是专门用来放铜筷子和铜铲的。

再比如乌银洋钻自酙壶。乌银是铜和银的合金,颜色发黑,所以叫作乌银。洋钻就是洋錾,錾的意思是指在金石上雕刻,而一个“洋”字,则表明了这是从外国传进来的雕刻工艺。

还有十锦珐琅杯。十锦就是什锦,图案样式繁多的意思。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个外来语,也就是我们后来叫的景泰蓝,是一种搪瓷嵌釉工艺品

所有这些用餐器具,都是刘姥姥这样的普通人连见都没见过的。之前李纨开了缀锦阁库房,命小厮等人取这些器具时,曾让刘姥姥上去瞧了瞧。刘姥姥听说,巴不得一声儿,便拉了板儿,登梯上去,进里面,只见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虽不大认得,只见五彩炫耀,各有奇妙。刘姥姥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除了念佛,再不知说什么好了。

还有,上面那段文字还有一处,您可别错过了,那就是什么式样的雕漆几配什么式样的雕漆攒盒。几要是海棠式的,攒盒就也是海棠式的;几要是梅花式的呢,攒盒就也是梅花式的……

这场筵席到底吃了什么?曹雪芹几乎就没写,因为真正的奢华不在食物上,而是在这些餐具上、器具上、陈设上、环境上……

再举个例子,《红楼梦》里的一道菜:小荷叶儿莲蓬汤。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三十五回。宝玉被打以后,府里各色人等上赶着来看望,上赶着问他想吃点什么。宝玉说:“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

凤姐一听笑了:“听听口味,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巴巴的想这个吃了。”

“磨牙”就是麻烦、费事儿的意思。

贾母才不管“磨牙”不“磨牙”呢,一听宝玉孙子开了口,就一叠声地叫人赶紧做去。

凤姐说:“老祖宗别急,等我想一想,这模子谁收着呢。”

光是找模具就费了周章。凤姐先是打发个婆子问管厨房的要去,回来说没有;再去找管茶房的要去,回来还是说没有;最后还是管金银器皿的给送来了。

薛姨妈先接过来看,原来小匣子里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得十分精巧。

这么精致的银模子是干嘛用的?竟然连薛姨妈都不认得。

嗐,其实呀,就是做疙瘩汤用的。咱们普通人家一双筷子就解决了的事,人家贾府要用到模子。把面团抿进模子里,压成一个一个像豆子粒儿那么点儿大的小面疙瘩。

制作面食用的模子,估计不少朋友都见过,比如月饼模子。早先的模子都是木头刻制的,这些年又出现了塑料的。

而贾府的模子可不同,第一,是纯银打造的,一尺多长一寸见方大小,一共四副。第二,每副模子上凿着八九个小模型,每一个小模型的容积可不像月饼那夯鲁,而是精致到只有豆子粒儿大小。而且这么奢侈的厨具,之前只用过一次就被束之高阁了,这次要不是宝玉冷不丁提出来,凤姐都想不起来收在什么地方了。

其实要我说呀,面疙瘩就是个面疙瘩,从味道上讲,用筷子拌出来的和用模子压出来的没有多大差别。贾府的面疙瘩不过是胜在造型上罢了,花样繁多、造型精美、大小一致……但是疙瘩汤好吃不好吃,关键又不在造型上,而是在汤上,要是没有好汤,疙瘩做得再漂亮也是白搭。正像凤姐所说:“不过是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罢了。”所以凤姐才吩咐厨房立刻拿几只鸡,做出十来碗来。

您看,不过一碗疙瘩汤,却要用银模子来压出形状来。如此的用尽心思,如此的花样百出啊。难怪连身为“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富商世家的薛姨妈都叹道:“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

跟任何事物一样,“吃”这件事,也有个从初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最初追求吃得“饱”,继而追求吃得“好”,再是追求吃得“健康”,再往上又追求吃出品味、吃出文化、吃出身份、吃出历史、吃出社会学的意义来……当人们在“吃”上附着了越来越多的东西之后,形式就大于内容了。

说到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富人们的专利。就像宝玉心心念念想要吃的这碗疙瘩汤似的,荷叶形状也好,莲蓬样式也罢,都不过是外在形式罢了,真正的内涵,是这些有钱有闲阶级们所在乎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反过来想想,我上面说得好像有点狭隘了,不那么够厚道哈。平心而论,经济基础从来都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当人们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好起来时,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就必然会越来越丰富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吃”这个事物上,附加精神内涵,不但没有什么不对,而且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从早期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色香味形”,人类的饮食文明不就是这么一点儿点儿发展起来、完美起来的嘛!

得咧,不知不觉都到了饭点儿,该张罗饭去了。

哎呀,吃点什么吃呢?要不,就拌碗疙瘩汤?来点葱花小虾皮一炝锅,再甩个鸡蛋,嘿……倍香!

 好了,今天的话题咱们就聊到这儿吧?下一集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