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瀛涯胜览》的域外观

 skysun000001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瀛涯胜览》作者马欢,是明代郑和下西洋使团的翻译。马欢一生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将自己的见闻写成《瀛涯胜览》一书。该书详细记载了明代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海上诸国的情况,代表了时人对于海上世界的认知,是研究明代前期我国对外关系、海外交通和西洋各国史地的一本重要史籍。

晚清的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让许多人以为清代以前的中国对于外部世界茫然无知。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对域外充满好奇,已有不少记录域外的典籍。汉唐之际,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玄奘西天取经,多走陆上丝绸之路,中国对于西北诸国了解较多,也记述较多;宋元以降,航海者众,对海上诸国了解更深。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等都是记述海外诸国的著作。到了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的顺利推进,《瀛涯胜览》应运而生。由于作者马欢是明朝官方使节,所以此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的官方态度以及当时中国对于海外世界的认识。

《瀛涯胜览》对海外诸国记录甚详。该书不分卷,共设有占城、爪哇、苏门答腊和天方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条目。该书详细记载了从中国到海外诸国的方位、时间,如从福建福川府长乐县五虎门开船往西南行,好风十日可到占城国王舍城;从占城向正南,好风船行八日至龙牙门,入门往西行,二日可到满喇加国;自古里国开船,投正西兑位,好风行一月可到阿丹国。在《瀛涯胜览》中,对于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奇情异物,亦有相当多的记载,如记录占城国的犀牛、阿丹国的麒麟等异兽;记录了爪哇国通行使用中国历代铜钱,或犬食、或火化、或弃水的丧葬之礼。沿途各国风俗沿革,无所不备,成为日后了解海外诸国的指南。正如《瀛涯胜览》序中述道:载岛夷地之远近,国之沿革,疆界之所接,城郭之所置,与夫衣服之异,食用之殊,刑禁制度,风俗出产,莫不悉备。由于亲身经历海外与中国的差异,马欢感叹“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

郑和下西洋并非单纯几个使者的出行,而是有高达两万七八千人的队伍,有强大的武力,足以攻击或占领他国,但是在《瀛涯胜览》的记录中,明朝使团一直是和平友善的,从没有主动对他国进行武装侵略。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以农耕立国,统治的核心区是适宜农耕的区域,对于域外土地,大多认为诸夷限山隔海,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没有太大的兴趣。古代中国并不追求直接统治四夷,只要求形式上臣服中国即可,对臣服中国的四夷则设置为羁縻州或藩属国。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设定了十五个国家为“不征之国”。特别嘱咐不要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即明令后世子孙不得以武力攻取侵略。明太祖认识到穷兵黩武的危害,明成祖也希望与海外国家和平共处,不轻易对海外诸国用兵,也希望各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共享太平之福。所以在《瀛涯胜览》中,中外交流充满了和平友善。明朝的使团没有攻击他国,反而帮助海外诸国平息动乱,切实维护了海外的和平与稳定。如在旧港国中国船队平定了陈祖义,在苏门答剌国帮助平定动乱,国王感念大明的恩德,因而时常贡献方物等。

在经济领域,明代中国仍然是农业社会,重农抑商。因此,没有经济上侵略殖民的想法。相反,对于海外国家,明朝秉持传统的重义轻利、重名轻实、厚往薄来的理念,通过大量的赠予和朝贡贸易维护封贡关系和睦邻友好。《瀛涯胜览》见证了明朝厚往薄来的政策,每到一处使团即宣谕皇帝诏书,向各国国王颁赐银印、冠服、礼品等,鼓励他们与中国友好往来,对于来华朝贡,明朝则予以丰厚的回报。《瀛涯胜览》记录了中外互通有无、和平交换,如船队到达溜山国时购买当地的龙涎香、椰子等物,在阿丹国,国王允许当地人与船队进行珠宝交易,中国购买了珊瑚树、狮子、鸵鸡等,锡兰国、裸形国喜欢中国的麝香、瓷器等物,中国的丝、绢等深受多国人民的喜爱。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2年5月9日第3版

本期编辑:王    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