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首富盛宣怀:葬礼堪比皇帝,儿子却饿死门口,后辈沦为女佣

 westloo 2022-05-10 发布于广东省


1917年11月18日,素日弦歌不绝的旧上海,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

任它是名流如云的大剧院,或是灯红酒绿的风流舞厅…统统安静了下来。

唯有历史悠久的静安寺路,绵延至洋场繁华的南京路,熙熙攘攘,挤满了前来观礼的人们。

此时,一场轰动盛大的出殡队伍,自豪华庄严的盛公馆缓缓走出。

据说:出殡队伍所路过的街道,沿途均设有祭棚、路祭桌、茶桌、看台…

为维持沿途的安全,上海电车公司还专门发布公告:沿途电车行驶半天。

为了见证这场史无前例的葬礼,各地人们慕名而来,宽阔的街道两侧,早已人山人海。

也有细心的人们发现:当前方的仪仗队都已经到达上海的外滩,而送葬队伍,却还没有完全从盛公馆里走出来。

由此可见,葬礼规格之隆重盛大,也超乎了当时人们乃至后世的想象。

而这场史无前例、堪比国葬的隆重仪式,是为了送别晚清首富——盛宣怀。

熟知近代史的人们,想必不会忘记那场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

在风云涌动的晚清时期,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晚清名臣,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为大厦将倾清王朝续命,封建历史与近代化交织的进程中,李鸿章则是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的关键人物。

但这份瞩目的成就,却离不开一个人的贡献;他便是被誉为“中国商业之父”、素有“晚清首富”赞誉的盛宣怀。

【盛宣怀:李鸿章的得力幕僚,创办中国11个“第一”】

对于盛宣怀的卓越成就,李鸿章曾这样评价:

“一手算盘,一手官印,亦官亦商,游刃有余!”

出生于1844年的盛宣怀,成长在江苏常州的官宦世家。

他的祖父盛隆是清朝举人,而父亲盛康为进士,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名臣交情甚好。

受父亲“经世致用”思想的浓重影响,盛宣怀自年少起,思考经商之道,也总是立足于国情和社会现状,这样的优秀表现,也引得李鸿章的重用。

26岁那年,盛宣怀正式投于李鸿章名下担任秘书。

官职虽不起眼,但他却十分能干和勤勉;据说:长达万字的文章,顷刻便能挥笔写成;跟随李鸿章多年,不管是严冬雪飘或是盛夏酷热,盛宣怀从来不叫苦叫累。

回望历史长河,会发现:每个风云人物的命运,都与时代紧紧相连;有人在时代的罅隙中,做了一场遗憾的悲剧,有人却在于时代狭路相逢的困境中,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毫无疑问,盛宣怀是后者!

他虽成长于大厦将倾的风云乱世,但却也遇到了清政府努力自救的好时期。

在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中,践行实业救国的盛宣怀,自然成为李鸿章经营洋务实业的好帮手。

同是经受八股科举考验的旧文人,盛宣怀却不固守旧制度,而是提出明确的目标——

“与其听中国之利权全让外人,不如藩篱自固…”

“非商办不能谋其利,非官督不能防其弊…”

隔着洪荒岁月,再来细品盛宣怀的这番豪言壮语,亦会赞叹他超前的眼光。

的确:对于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来讲,若要自强自立,必先抵制洋商取利,以实业强国;而官督商办,无疑是最好的一条出路。

有才华的人,需要施展抱负的舞台;这场影响近代史进程的洋务运动,便给了盛宣怀大展拳脚的机会。

如果细数他的卓越成就,必然要以“第一”的桂冠来诠释他的奇迹。

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轮船招商局,建立中国第一个电报总局,建立中国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建立中国第一家现代化银行,建立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建立中国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建立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建立中国第一个勘矿公司,建立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建立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即天津大学前身,也建立中国第一家红十字会…

一个又一个的“第一”的璀璨成绩,也让盛宣怀成为清末时期的中国首富。

据说:鼎盛时期的盛家,光佣人就达200人之多;张学良的岳母吕葆贞,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都曾在盛家做过帮工;而民国财政精英宋子文、以及大姐宋霭龄,都曾依靠谋生。

而这番辉煌的成绩,也让他在洋务运动中积攒了难以想象的家底,据不完全统计,在盛怀宣去世后,明面上的财产共有1300多万两白银。

放在今天,约等于150亿人民币。

在动荡不安的乱世,盛宣怀是名副其实的清末首富。

【堪比国葬的浩荡葬礼,却成盛家最后的传奇】

历史从来是各为其主,成王败寇。

当摇摇欲坠的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后,作为位高权重的清廷官僚,盛宣怀也被迫流亡日本;直到经孙中山邀请回国,才再次掌管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

1916年4月24日,72岁的盛宣怀病逝于上海静安寺路的老公馆里。

在乱世如履薄冰多年,他是看得透彻的。

所以他立下遗嘱:自己的葬礼只需要“僧衣薄殓”,家中所有钱财,需要交给专门机构打理。

只是无奈:纵然盛宣怀为家人苦心安排,但他的遗嘱还是被后人违背了。

先是他“僧衣薄殓”的遗愿,没有得到盛家人的同意。

在庄夫人看来:丈夫盛宣怀一生致力于晚清基业,即便大清朝已经覆灭,作为功臣的盛宣怀也要走得风风光光,要用最隆重的葬礼,慰藉他走南闯北的付出和辛苦。

所以庄夫人做出决定:

既然丈夫为大清朝付出一生,那么他的葬礼规格必须俨如国葬。

既然盛家创造了上海滩的辉煌,那么出殡队伍就要走最繁华的南京路!

庄夫人的这番决定,也注定了盛宣怀的葬礼,不是国葬却胜似国葬般瞩目。

按照苏州老家的习俗,盛宣怀的灵柩停放一年半,才在第二年冬至,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1917年11月18日正式出殡。

据记载:

盛宣怀的葬礼规模空前,盛家人专门从北京请来了给慈禧太后办丧事的仪仗。

出殡那天,队伍从盛家公馆出发:打头的是印度巡捕马队开道,其后是各色旌旗,紧接着是数百名僧人、道士;灵柩由16人夹杠从灵堂抬出,到了大马路门前换成64人大杠,这是古代皇帝才能享受的抬棺仪式。

整个队伍从静安寺路、南京路折入广西路、福州路,直达外滩,蜿蜒数里之遥。

盛宣怀出殡当天,各大剧院和舞厅全部关门歇业,整个上海民众可谓倾城而出;甚至还有从杭州、苏州专程赶来的外地人,只为能一睹这位晚清首富的盛大葬礼。

出殡队伍所路过的街道,所到之处,无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而被庄夫人钦点为出殡道路的南京路,沿途均设有祭棚、路祭桌、茶桌、看台等,让本来就繁华的南京路更加繁华。

摆摊的商贩们,也足足赚了比平日三倍还多的钱。

时隔多年,盛宣怀的曾孙盛承懋回忆这场葬礼,仍旧感叹:

“由于排场盛大,队伍杂,工部局决定用巡捕为出殡队伍开道,并维持沿途的安全,电车公司暂停沿途电车行驶半天,以免路途堵塞,引起混乱。”

可以说,盛宣怀的葬礼,堪称那个时代之最。

事实上,这场葬礼也耗时四个多月,足足花费了30万大洋;不管是规模还是仪式,都完全超过了光绪皇帝的葬礼,袁世凯当年所谓的国葬,与他相比更是不值一提。

想来也是唏嘘:盛宣怀在遗嘱中,特别对家人强调“葬礼从简”;因为他官场沉浮多年,太懂得收敛锋芒的道理,特别是随着他这颗大树的倒下,盛家终究会成为众矢之的。

他临终所求,不过是家人平安,衣食无忧。

遗憾的是:对于他的叮嘱,家人充耳不闻。

他们没有听到他关于“珍惜钱财”的教导,也没有在意他“收敛锋芒”的叮嘱,而是用自认为的体面和庄重,谱写了盛家凋零前的最后传奇。

【豪门盛家后代:长子饿死家门口,外孙女为谋生成女佣】

上文提到了:

盛宣怀去世时,留下了1300万两白银和无数资产,这些钱财如何处理,也是备受关注。

毕生经商的盛宣怀,自然懂得“最好的风水是德行”;所以他将全部钱财分开,一般用以开设义庄,也就是中国第一个“红十字协会”。

对盛宣怀来讲,这份行为不仅是为后世子孙积德,更是为家族长久兴盛计;他始终是有准备的,提防盛家财产被败光时,后代子孙能有个出路。

盛家人丁兴旺,盛宣怀共有8儿8女。

因为家族身份,这些养尊处优的儿女们,也与各界权贵阶层联姻;因此形成清末民初颇为庞大的家族体系。

因为儿女众多,盛宣怀为了将遗嘱执行到位,便指定恩人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作为执行监督人。

盛宣怀去世后,李经方将盛家一半的家产入了慈善机构盛家义庄,用于救济盛氏家族贫苦人家,并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另一半则分给了五房盛氏子孙。

李经方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防止财产被盛家子孙挥霍掉。

可无奈的是:在那个没有健全法律约束慈善机构的年代,看似为盛家后代保驾护航的义庄,也注定是命途多舛。

所以,盛宣怀关于遗产的叮嘱,也同样被后人违背了。

盛家儿女从不知钱为何物,生活自是奢靡无度。

随着庄夫人的去世,盛家子孙更是把手中的钱财败得差不多了;因为手上的钱不够用了,盛家儿孙们便打起了义庄的。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民国著名败家子”盛恩颐。

他是盛家的四公子,但因为出生时,他前三个哥哥都夭折了,所以,他便成为盛家的独子。

也因此,备受盛家人宠爱。

作为盛家的第一继承人,盛恩颐的岳父还是民国总理孙宝琦;而他自幼留学英美,人生起点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幸运。

但即便这样,他还是成为了挥霍无度的败家公子。

随着父母相继去世,盛恩颐更加肆无忌惮,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当他自己钱财花光后,便打起了义庄的主意。

在他的怂恿下,盛家子孙便提出了“平分”义庄财产的要求,甚至要求将盛家女儿们的财产,也归为自己名下。

也是因此,盛家七小姐盛爱颐和八小姐盛方颐,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将哥哥和侄儿们告上了法庭;这也成为民国第一桩女性维权官司。

随着官司胜诉,盛宣怀存于义庄的那些钱财,也在这场官司中被瓜分干净。

七女儿盛爱颐拿到了50万两白银,并将这笔巨款投入了上海百乐门的修建和经营中。

但是因为不懂经商,这些争取到的遗产,最后也打了水漂。

盛爱颐如此,盛家的其他子孙更是如此。

而败家出名的盛恩颐,更是有自己的花样败家法。

他爱摆阔,便给11房姨太太们都买了豪宅和豪车,雇了专门的佣人伺候。

他嗜赌如命,一夜之间把名下的100多套洋房别墅,输给了浙江总督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

再殷实的家境,也经不起如此的挥霍。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曾经不可一世的上海滩“盛老四”,已经到了穷困潦倒,食不果腹的生活。为了生存,他卖家中的笔墨纸砚,甚至还变卖自己的西装皮鞋…

建国以后,不会劳作,也没有任何收入的盛恩颐,三次中风无钱医治,最后饿死在留园的门房中,临死之前,他的遗愿便是能吃一口香喷喷的肉。

之所以唤做门房,是因为偌大的宅院早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只留给盛恩颐一个家门口的偏房;在盛家辉煌无比的那些年里,这个简陋狭窄的门房,是看门仆人专门的住所…

而盛恩颐的儿子,因为父亲的挥霍,自然没有得到任何遗产。

为了生存,他带着妻子来到日本打工,以摆摊卖油条为生。

当然也庆幸:盛毓邮继承了祖父盛宣怀的优秀基因,不仅才华超群,干事业很有魄力;他以卖油条起家,又投资做别的生意,最终复制了祖父的传奇,再次成为亿万富翁。

当然,这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值得一提的是:同是盛家的孙辈,六女儿盛静颐的孩子们却没有迎来涅槃重生的转机。

盛宣怀早年把六女儿许配给湖州南浔的富商刘家;但因为夫妻两人性格不合,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后来,盛静颐离开了刘家,世人便再不知去处。

只知道:她的两个女儿后来回到了盛家。

由于昔日豪门早已凋敝,两人也只好辗转谋生;一个去了香港,一个竟到了台湾的富商家做女佣…

想当年,盛家最辉煌时:张学良的岳母吕葆贞,以及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都在盛家做佣;而民国财政精英宋子文、以及大姐宋霭龄,也都要依靠盛家谋生。

如今,盛家的孙辈却沦落到女佣的境地,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又怎能不让人叹息。

【放在最后的话】

回顾这场豪门传奇的兴衰成败,总让人说不出的感慨。

似乎一切都是定好的因果循环,繁华落寞,不由人的选择。

但细品这些往事,又何尝不是人性的贪念作祟呢?

因为贪,便有了无止境的挥霍,有了不思进取的堕落,有了坐享其成的放纵…

同是活跃在晚清舞台上的著名人物,盛宣怀、李鸿章、左宗棠给了后辈无尽的财富,却落得万贯家财败光的悲剧;而曾国藩和林则徐、以及梁启超,更懂得“留财不如留德”的真谛,他们没有留给后代任何的荣华富贵,却让后辈们的人生充满传奇。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曾氏“240个子孙,无一败家子”;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林公“3子身份显赫,五世孙个个传奇”…

关于是否给后代留遗产,林则徐有番经典论述: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意思是说:子孙如果像我一样,我没必要留钱给他,拥有太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就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纵观历史,为官也好,经商也罢,“富不过三代,盛不过三代”似乎是大多数官宦之家,以及富裕人家难以打破的魔咒。

虽然社会日新月异,但是人性从来没有变过;“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的悲剧,如今依旧每日上演。

留财富与子孙,不如积德于子孙!

我想,这样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个成年人细细品味,更值得每个爱子心切的父母谨记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