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ement Concrete Res. :采用纳米纤维素控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自收缩行为

 智慧土木 2022-05-10 发布于广东省

文献精读

Cement Concrete Res. :采用纳米纤维素控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自收缩行为

背景介绍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以其卓越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为弹性混凝土基础设施构建提供了一种先进的解决方案。然而,自收缩行为是UHPC应用存在的一个主要缺陷问题,特别是在现浇工程中需引起重视。收缩引起的裂缝可能会对UHPC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造成危害。目前,减少UHPC自收缩的方法(如使用饱和轻骨料,引入减缩外加剂,使用高吸水性聚合物,加入碳基纳米材料等)已被广泛应用。

研究出发点

现有的减缓UHPC收缩的技术(使用高吸水性聚合物、减缩外加剂、膨胀剂)由于会导致孔隙增加而对力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使用疏水性碳基纳米纤维(尤其是纳米碳纤维和碳纳米管)时难以在亲水胶凝材料中分散。而纳米纤维素丝(CF)具有亲水性、吸湿性、高表明活性等显著特性,在提高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特别是自收缩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全文速览

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Ousmane A. Hisseine课题组提出一种使用纳米级纤维素丝(CF)作为控制UHPC自收缩新方法。考虑了纳米纤维素掺量(占水泥质量分数的0-0.30%)和硅粉掺量(25-15%水泥质量分数)两个影响因素,设计UHPC配比并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可以通过两方面的机制控制UHPC自收缩:其一,在水泥水化早期,纳米纤维素掺入后出现了特有的体积膨胀行为,将大大降低了复合材料自收缩率。UHPC的24小时、7天和14天对应自收缩率分别降低了45-75%,22-53%,和20-40%。其二,纳米纤维素在水泥基体中的桥接和强化效应,提高了材料整体的体积稳定性,进而控制了复合材料自收缩。相关论文以“Nano-engineered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for controlled autogenous shrinkage using nanocellulose为题,于2020年发表在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上。

图文解析

(1)纳米纤维素(CF)及硅粉(SF)对UHPC极早龄期阶段自收缩影响

图1 不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混合物的极早龄期(0 ~ 12h)自收缩变形演化

掺入与未掺CF的混合物自收缩变化在12h内展现出明显的差异。未掺CF的混合物在测试过程一直呈现出收缩变形增长的趋势(12h内收缩达到100μɛ),而含有CF的混合物在最初的7小时内,具有40-60μɛ的微膨胀,之后开始产生收缩,在13-16小时内稳定在大约0μɛ。产生微小膨胀变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CF原本吸收的水分逐渐释放出来造成的。在含有CF的混合物中,大约15小时后才观察到自收缩变形的急剧增大。总体来说,CF的掺入将有利于减小UHPC混合物极早期自收缩行为,而硅粉(SF)掺量变化对其影响不明显。

图2 根据变形速率和热流密度确定凝固阈值:以0CF/25SF混合物为例

图3 根据变形速率和热流密度确定凝固阈值:以0.30CF/25SF混合物为例

本研究以凝固阈值对应的时间作为测量自收缩的基准。这是因为在此之前,由于超高性能混凝土仍然是可塑性的,变形受水化过程中基质中发生的变化的影响很大。这些变形主要是由伴随着水泥水化的剧烈放热的热化学反应引起的。为准确的确定凝固阈值,进一步测试了0CF/25SF和0.30CF/25SF组混合物在前48小时内变形率和热通量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0CF/25SF组的变形率在前5小时为几乎零,之后急剧增加在20 小时左右达到峰值(80μɛ/h) 并逐步回零。而0.30CF/25SF组在5-12小时之间呈现出早期扩张变形。此后,反向产生收缩变形并在大约 15小时达到收缩变形率峰值(约为61 μɛ/h),与之相对应的热通量也在该时间段内出现最大峰值。超过该时间段后,变形速率和热通量逐步回零。

(2)纳米纤维素及硅粉对UHPC早期自收缩影响

图4 不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混合物中早期(12小时-7天)自生变形的演变

前7天(约160小时)自收缩变形结果显示:在24h内,由于混合物向硬化状态过渡,6组混合物自收缩都产生急剧增大的现象。24h-7d阶段的自收缩变化产生了一定的改变:第一,掺入CF的混合物自收缩率都低于未掺CF时。第二,含有15%SF的混合物比含有25%SF的混合物的自收缩率低。第三,0.30%的CF的自生收缩率比0.15%的混合物低。CF对自收缩降低的贡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措施:内养护和基体桥接作用。一方面CF可释放足够的水分有助于稳定内部相对湿度,从而提升内养护效果。第二方面,CF通过桥接作用约束混合物形变,从而有效控制自收缩。

(3)纳米纤维素及硅粉对UHPC长期自收缩影响

长期自收缩变形(0-90d)测试表明,SF掺量从15%提升到25%将使得UPHC收缩变形量提高。而掺入CF后,UHPC长期自收缩明显下降。0.30CF/25SF相对于0CF/25SF在 7-14 天时自收缩下降约为29%,在28天和91天之间下降约20-25%。0.30CF/15SF混合物相对于0CF/15SF混合物自收缩的减少约为30%。CF对长期自收缩的降低主要是通过桥接的方式来实现。

图5 不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混合物的长期变形

(4)纳米纤维素及硅粉对UHPC抗压、抗折强度影响

图6 不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抗压强度结果

6组UHPC试件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在1d龄期时,0.15%CF掺入基本达到与未掺CF相同的强度水平。超过7天其强度提升幅度显示增加,尤其是在56天和91 天(提升约10%)。然而,在0.30% CF掺入时,UHPC抗压强度存在明显降低,尤其是在1d和7d龄期降低较为显著。7d之后不利影响稍微减弱。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高掺量的CF加入可能会有较明显的引气作用,更多的空气被截留在UHPC内部,使得强度降低。对于SF掺量变化时(15%-25%),56d之前没有看出明显的增强效果,然而,到 91d时,25% SF 掺入分别比15%SF掺入下提升了8% 和12% (未含和含有CF)。此现象可归因于化学和物理的结合影响:一方面,硅粉的火山灰效应。在水泥水化产生一定量氢氧化钙后,硅粉与其发生二次水化形成更多C-S-H凝胶,从而细化基体孔隙度,强化显微组织,并减少微裂纹。第二方面,颗粒堆积效应,导致更致密的微观结构,从而提升复合材料强度。

图7  不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抗折强度结果

开裂和破坏模式

测试了不同组UHPC试件的28d、91d抗折强度,结果表明:CF的掺入对UHPC抗折强度有一定的提升,且以0.15%掺量下提升更为显著(抗折强度约提升10%)。CF对UHPC抗折强度的提升主要可归结为桥接效应,而当CF掺量由0.15%提升至0.30%时空气滞留效应的影响导致其提升效果下降。关于SF掺量的影响,与抗压强度变化规律相同,25% SF的混合物相比含15% SF的混合物抗折强度分别提升了 25%、23% 和 21% (CF 含量对应 0、0.15 和 0.30%)。

总结

本文研究使用纳米级纤维素丝(CF)作为一种新的缓解UHPC自收缩的材料。研究了CF(0、0.15、0.30% 水泥质量分数)的掺入和硅灰(SF)含量(25 ~ 15%)的调整对UHPC自收缩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表明:(1)CF显著影响UHPC的自收缩行为,特别是在早期龄期(从浇筑到前7天)。CF具有在同类混合物中没有观察到的自膨胀特性,这可以归因于其亲水性和吸湿性导致CF中原本吸收的水分随时间变化而释放,从而有助于补充空出的基质孔隙。(2)0.15%CF掺入时可使抗压强度提升约10%,然而,0.30% 的CF掺入量对UHPC抗压强度不利,尤其是在1d和7d龄期降低较为显著。(3)硅粉掺量从 25% 调整到 15% 不会对水泥基材料早期自收缩产生影响,但对其 7 d龄期的自收缩降低高达28%,且其抗折强度降低约21-25%。而掺入纳米纤维素后,25%硅灰掺量的UHPC表现出与15%掺量时同样低的自生收缩率,且其抗折强度未受到影响。这表明纳米纤维素的掺入可以有效控制高掺量硅灰引起的UHPC自收缩变化。

文献链接:

https:///10.1016/j.cemconres.2020.1062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