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年说猪

 杏坛归客 2022-05-10 发布于山东省


图片

西周猪尊。通高22.4厘米,通长39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双耳斜耸,形体肥硕,腹部中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盖面装饰目雷纹一周,腹部两侧均有圆形凸起,装饰火纹和变形兽纹。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铜食器铭文中,在酒器中自铭为飤,罕见。


猪虽然在十二生肖中排位最末,却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一种动物,猪肉更是中国人最常吃的肉类之一。猪在中国农耕文化体系中是一个具有典型意味的符号,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猪纹器物,距今约10000年左右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就出土了家猪的遗骸,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猪即已成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从事动物考古研究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技中心副研究员吕鹏曾经撰文指出:猪的驯化、饲养与选育技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创造发明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类驯化和饲养中心,最迟在距今9000年左右已成功驯化猪。猪是中国古代社会数量最多的家畜及最主要的肉食来源,现在中国已经培育出72个家猪品种。由此可见,人类驯养猪的历史非常悠久,作为“六畜之首”的猪不仅在原始畜牧业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就算置诸中国史前文化中依然占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许多考古发现都可以佐证这一观点。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类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养猪史。

1

跌落神坛的猪

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说:“像所有所谓肮脏的动物一样,猪最初被视为神圣之兽。”我们今天谈起猪,往往会联想起贪婪、蠢笨、丑陋等贬义词,而在上古时期,猪并不包含这些贬义色彩,反而是作为崇拜物出现的,猪本身经历了一个由神坛跌落进而走向世俗的复杂转变过程。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猪骨的化石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比其他动物的化石都多。诸多的证据都可以证明猪很早就被人类驯化。动物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种,以动物或幻想中的动物作为崇拜对象是狩猎时期原始人群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映。学者徐显之在《山海经探源》一书中认为:“在《北次山经》中所述共46个山,其中有20个山的山民崇拜马,另外26个山崇拜猪。”猪在史前先民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于斯可见。未经驯化的野猪凶猛好斗,特别是公野猪的獠牙十分锋利,背毛如箭,皮糙肉厚,而且野猪的视力不好,一旦激怒它,就会勇猛直前,绝不退缩。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猪二熊三老虎”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了野猪那剽悍的战斗力。舍此之外,人们还发现猪具有超强的生殖力,生崽儿少则三五个,多则一二十个。因此,在生殖崇拜的影响下,人们自然也会选择将猪作为崇拜物。

李泽厚先生在其名著《美的历程》中即鲜明指出:“七千五百年前的河南裴李岗遗址即有猪骨和陶塑的猪,仰韶晚期已用猪头随葬。猪不是生产资料而是生活资料。迄至今日,和世界上好些民族不同,猪肉远远超过牛羊肉,仍为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的主要肉食,它确乎源远流长。”在中国早期的龙形象中更是融合了猪头的外貌,可见猪是神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足见其地位之神圣。最具代表性的则非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莫属。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是中华文明象形文字的原始象形符号。玉猪龙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中的玉器,呈C形,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称玉猪龙,是史前红山人的神灵崇拜物。玉猪龙体现出一种具有原始意味的“狞厉之美”。有学者认为猪就是龙的早期形象,因此猪成为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之一。

商周时期的祭祀依据规格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不仅祭祀用猪,如汉代丧葬习俗中即有握玉习俗,就是死者手中紧握玉猪。这种习俗包含了玉和猪这两个层面的丧葬观念。且不论玉,本文单说猪,有的学者认为猪代表了财富,还有学者认为猪具有驱邪的功用,是动物崇拜的流风余绪,如河北保定满城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就有玉猪。由于玉猪制作不易,价格不菲,东汉以后出现了石猪、陶猪等随葬品。

大家熟悉的汉武帝刘彻本名刘彘,以彘字为名,可以想见彘字决不会有贬义色彩。至晚到西汉末年,猪字已经出现了贬义色彩,如《汉书·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馀。”“狗猪不食其馀”意谓猪狗亦鄙薄其人,不食其所馀,极言人品之低下。亦可省作行同犬彘、行同狗彘、行若狗彘。

2

说说猪字、豕字和彘字

在古代汉语中除了猪字以外,“豕”“彘”“豚”也是猪的意思。“豚”字《说文》给出的解释为:“小豕也。”因此本文不作主要探讨。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简帛文献以及其他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这几个字的使用情况分析:先秦时代作为“猪”特别是“家畜猪”的概念,“豕”“彘”都可使用,形成“豕”“彘”二字竞争的局面,“豕”的用例总体多于“彘”,主要是体现在早期文献中,在简帛和传世文献中都是如此。但“彘”的用例上升很快,在同一种文献中如果“豕”“彘”均有出现,一般“彘”的用例更多。约到战国晚期,“猪”字参与到了“豕”“彘”的竞争之中,从战国晚期到秦,“豕”“彘”“猪”都可使用。其实在“豕”“彘”“猪”这三个字的语义究竟是否存在差别,历来聚讼纷纷,并无定论。《说文·豕部》:“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又,“猪,豕而三毛丛居者。”《说文·彑部》:“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从《说文》的解释来看,“豕”字与“彘”字二字互训,意义相同。而“猪”则略有不同,特指一个毛孔生三根毛的猪。为何汉语中会同时出现三个表示“家畜猪”这一概念的词语呢?专家认为:这是语言的层次性造成的,“豕”“彘”“猪”的并存是由于其来自不同的语言层次,是方言与共同语、口语与书面语并存的语言事实在文献中的反映。

通过检索古籍,或者通读《史记》者也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即在《吕氏春秋》以及《史记》中,“猪”字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简帛及传世文献中,“猪”字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末期,并曾与“豕”“彘”二字并用过相当一段时间,但是自从秦以后,“猪”字在文献中就基本消失了。

《里耶秦简》第8层第461号简中有这样一句话:“毋敢曰猪曰彘”,记录这句话的木方是秦代一位县吏从当时的各种诏令、文书中抄录的名号更替汇编,游逸飞先生在《里耶8-461号秦更名方选释》中认为:“毋敢曰猪曰彘”这样的句式应该解作“不敢称某某,而称某某”,即不敢猪,而应称彘。当时秦地的方言称猪为“彘”,因而将其作为规范用字符合情理。而“猪”字是一个口语用字,在书面中使用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制定文字使用规范时规定不用“猪”字。直至东汉时期,秦时的语言政策的影响已基本消失,作为口语用字的“猪”字则迅速发展,很快便取代了“豕”与“彘”字,进而在书面语中也成为主要用字。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语言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猪字不断向着世俗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而“豕”字则向着雅化,书面语化发展。但由于“猪”字的构词能力更强,因此最终胜出,成为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一个常见字。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甲骨文中并无“猪”字。

3

说说关于猪的成语和典故

纵观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得不承认猪已经如此深入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关于猪的汉字,除了前述的“豕”字、“彘”字、“豚”字,其实还有豨、豵、豝、豜、豭等字也都表示猪,如此众多的汉字充分说明了猪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马一样,人们对猪观察得特别细致,语言符号反映了社会现实,不仅是汉字,还有许多与猪有关的成语和典故。

“曾子杀猪”的故事常常被用来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也可以叫“曾子杀彘”或“杀彘教子”。“曾子杀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因此,这里介绍几个不太常用的成语。有个成语叫“三豕涉河”,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后来用以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的讹误。成语“鲁鱼亥豕”与“三豕涉河”意思近似,“鲁”和“鱼”、“亥”和“豕”的篆文形似,容易引起误写错读。因此,把那些因字形相近在传写或刊印后的文字错误也称为“鲁鱼亥豕”。还有一个成语叫“辽东白豕”,《后汉书·朱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意思是辽东有头猪生了一只白猪,主人以为奇异,便想送去进献,走到河东,却看见很多白猪,于是羞惭地转回家。后以“辽东白豕”形容知识浅薄,少见多怪。还有一个成语叫“牧猪奴戏”,用来指代赌博或弈棋。语出《晋书·陶侃传》:“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搏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生之法言,不可行也。’”陶侃的部下中有人耽于游戏以至荒废职事,陶侃命令将其酒器、赌具都投入江中,并鞭打吏将,对他们说:“樗蒱赌博是牧猪奴的游戏,《老子》《庄子》浮华不实,不是先王的明法正言,不可施行。”有一个成语叫“彘肩斗酒”,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后因以“彘肩斗酒”来形容英雄豪壮之气。成语“一龙一猪”则用来比喻人的贤与不肖,相去悬殊。

4

总结一下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猪文化,我们就会发现猪实在是古今汉语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词和常用词,我们还会发现以猪为字基的语义场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神坛崇拜物到跌落神坛,成为动物界中普通一员,再到肥头大耳、憨态可掬、愚笨呆萌的动物形象,乃至于猪狗不如、行同狗彘、一龙一猪等带有贬义的词汇加诸猪身。人们常说蠢猪,笨猪,其实这是对猪的污蔑,猪非常聪明,记性也好,猪的视力不太好,但是其嗅觉和听觉超群,可以嗅到地下30厘米深的地下物品,探雷、缉毒都是一把好手,据说防毒面具就是受到猪的启示而得以发明。沧海桑田,高岸深谷,无论人类如何看待猪,猪一直陪在我们身边,对,因为有人把猪当成宠物养。前几年,还有一首流行歌曲就叫《猪之歌》,以上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我们对猪其实是怀着一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因为我们确实离不开猪。

图片

 徐悲鸿先生《桑梓野猪图》


图片

袁维良先生《肥猪拱门图》


图片

江潍先生《肥年旺福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