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殊时刻,俄罗斯高调亮出“核牙齿”——

 lpl求知获识 2022-05-10 发布于重庆

作为俄罗斯国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年一度的胜利日红场阅兵式总会在5月上旬占据全球各大媒体版面的重要位置。这种一年一度意味着在阅兵式上亮相的装备往往都是为人熟知的型号,所以多少会带来一些“审美疲劳”。但是,由于目前仍在进行的俄乌战事,今年的胜利日红场阅兵还是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意义。 

从阅兵式的地面装备阵容来看,基本都是在此前的胜利日红场阅兵式上展示过的装备,并没有太多新装备带来惊喜;加上阅兵式的空中阅兵环节由于天气原因被迫取消,也让整个阅兵式的观赏性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尽管如此,俄罗斯意在通过展示各种装备,向敌对者秀出“肌肉”的意图依旧十分明显。

图片

▲5月9日,俄军T-72B3M坦克方队在红场受阅。(法新社)

从地面重装备方队的编组顺序来看,仍旧是“亚尔斯”陆基洲际导弹发射车“压轴”。在此前的彩排中,被众多媒体封为“末日飞机”的伊尔-80空中指挥机在时隔12年后再度飞越红场。就这两款装备而言,虽然前者是阅兵的“常客”,后者是“稀客”,但它们都是俄罗斯核打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它们为代表,从“萨尔马特”导弹试射到“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成军,我们可以注意到近年来俄罗斯核打击力量的更新步伐并没有停滞。这无疑是克里姆林宫手中的一张王牌。选择在这个时候亮出“核牙齿”,目标和意图不言自明。

以T-90M坦克为代表,本次胜利日阅兵的很多坦克装甲车辆都参与了俄乌战事。在面对武装无人机和“标枪”导弹时,它们的战场表现充满争议,甚至有人因此再度提出了“坦克无用”这样的激进论调。作为目前陆战场上最能做到均衡火力性能、防护性能和机动性能这三大要素的装备,装甲力量的作用仍无可替代。但武装无人机和“标枪”导弹的隐蔽性和机动性以及精确打击能力,意味着装甲力量的优势受到了削弱。而俄军相关装备的折损,再次暴露了俄军在态势感知、不同军兵种联合作战和后勤保障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相关经验教训值得密切关注。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破除某种武器“无法战胜”的迷信,从训练、后勤和态势感知等方面入手补齐短板,提升体系化作战能力,从而克制相关威胁。毕竟,现代战争说到底是体系与系统间的较量。

此外,作为俄陆军新一代地面突击力量的主干装备,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和“库尔干人”步兵战车自从在2015年的胜利日阅兵式上亮相后,便未曾缺席过这一重大场合。但是,这些“阅兵专用车”迟迟未能成建制列装俄军,更不用说在俄乌战场冲锋陷阵了。这或许再次说明,有新装备是一回事,如何获得充分的资源,打通围绕新装备而展开的研发、生产和训练等“关节”,让它们真正形成战斗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俄罗斯而言,如何平衡战事和军队建设的节奏,将战事的负面效应尽可能压低,无疑是一大课题。

此前,不少西方媒体把5月9日视为俄乌冲突的某个重大节点。有的预言俄罗斯会“正式向乌克兰宣战”,有的宣称俄罗斯会“进行全面动员”。但是,正如法新社报道的那样,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演讲中没有宣布任何重大信息”,这种相对低调无疑把西方媒体闪了一下。有分析认为,在俄乌战事背景下,不论是普京“批西方鼓士气”的演讲,还是参与顿巴斯战事的俄军人参加阅兵式,亦或是“不朽军团”游行这样满载记忆与情感的环节,都意在通过这一重大场合,唤醒民众的集体记忆,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并且鼓舞民心士气。所以,今年的这场阅兵式,无疑是在俄乌战事背景之下,对俄罗斯国家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以及对俄罗斯国家意志的一次高调动员。

监制 | 邓媛

审核 | 田欣

编辑 | 唐立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