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人生算法的底层逻辑的思考(成长篇)

 探为观指 2022-05-17 发布于江苏

成长应该是个毫无争议的积极词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体格素质、思维能力、经验阅历、专业技能、财富水平、社会地位、职业发展等等领域,都能够获得持续的成长。

因此,成长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能够实现各个领域的持续成长。

这就需要我们为自己建立并持续优化一套成长型人生算法。

这套算法的核心就是十二个字:打造开放系统,兼顾提升效率。

打造开放系统是个大学问。开放的本质是不带预设条件地接收一切能量,根本目的是实现能量的交换。系统的根本目的在于扩大覆盖面,构建全局联系,而非专注于孤立的个体目标。这段话需要详细的解释。

开放的反义词是封闭。无论多大的集体,一旦自我封闭,它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这样的个体,在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一切的可能性就只能取决于其内部更小单位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比如一个人的智慧,如果变成了一个封闭体系,那么这个人的智慧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就只能依赖于其大脑中现有一切存量知识的相互作用。

存量知识的相互作用,就是大脑中储存的一个个知识点进行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只要知识点的总量是一定的,那么排列组合的总数就是有限的。

因此,封闭的智慧体系,哪怕存量知识点再多,它也失去了成长性。

再比如一个地区的商业发展,如果变成了一个封闭体系,那么这个地区的内部人口、自然资源、知识技术、商业活动等更小单位的组成部分的数量,就被限定住了。

这样一个地区的商业活动在封闭体系内,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多的人口和资源,需求总量和生产力都产生了局限性。即使存量知识技术能够持续进步,但是进步的速度和广度也是有限的。因为,封闭体系内的一切都是有边界的。

开放就是打开边界,将理论上的可利用资源,由封闭体系的有限存量,变为无限增量。

面对理论上的无限增量资源,我们要如何获取它们?那当然是交换。交换的本质,就是对外释放内部能量,换取并接收外部能量。

成长就是外部能量被部分或全部吸收消化的结果。

之所以强调“部分或全部”,那是因为外部能量并不一定都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的。比如一本书写得再好,也不一定所有内容都对你有用。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

开放的最理想状态,当然是不带任何预设条件,无差别地接收(注意:不是“接受”)一切外部能量,从而最大化外部能量与内部能量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排列组合”。这样获得的成长速度和幅度都是最大化的。

对于“能量”二字,大家不要局限于理解为“能源”。其实能量有太多种表现形式,包括信息、生命所需的营养元素、思想、技术方法、情感、乃至人本身等等。

上面这几段内容整合起来,就是“开放”二字在此处的完整意义。

其实,既然都已经开放了,已经能够与外部实现能量交换了,这就已经说明“我们”(这里可以指代很多有形实体或无形概念,比如个人、复杂物体、企业、乃至人类社会等等)不是个体元素,而很多个体元素组成的一个整体。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一下“系统”二字呢?

这里强调“系统”二字,是为了强调它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要有足够的覆盖面,二是内部更小单位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要建立广泛的全局联系。这个要求就有点高了。

首先,为什么要强调覆盖面?覆盖面的本质就是为系统提供冗余度。冗余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前面所说的“排列组合”的可能性,最终提高“成长”的速度与幅度;二是增加系统的反脆弱性,也就是系统的平稳运行乃至生存的能力。

其次,为什么要强调所谓的“全局联系”?这个容易理解,大家可以想象手上有二十根筷子般直径的细木条,每一根单独是很容易折断的,但是二十根聚拢为一捆,就很难折断了。

故作高深一点地说,那就是孤立个体的能量进行算术加总的结果就是线性增长,而相互关联的个体组成“团队”之后的能量总和是飞跃性的指数增长。

全局联系是一个理想的要求,意思是最好把系统内所有的个体相互之间都建立联系,这样能够产生的“排列组合”的数量是最大的,系统总能量实现飞跃性指数增长的幅度是最大的。

说到这里,这篇文章主题的前六个字,就解释完毕了。“打造开放系统”的意义,就在于要把“我们”作为一个系统,加强内部个体元素之间的联系,在不带任何预设条件的前提下,与外界进行最大程度的能量交换,完成增量与存量的能量的相互作用,实现自我的成长。

说到这里,貌似已经把成长的人生算法的底层逻辑给讲完了。那么为什么我们开头说的是十二个字,而不是只有六个字?这后面六个字“兼顾提高效率”的意义在哪里呢?

答案很明确,后六个字的意义源于资源的有限性这个核心限制。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都不具备理论上的无限资源。这就不可能实现前面说的“不带任何预设条件,无差别地接收一切外部能量”。

就个人智慧成长而言,世界上有那么多书,能够看得完吗?就企业发展而言,国内国际市场那么大,能够一下子全部铺开去拓展吗?就国家和民族发展而言,有那么多的领域要实现突破,能够每个项目都重金投入全面推进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同时,开放系统接纳进来的能量,肯定不会全部都是积极能量。比如信息,我们每天接收到海量的信息,有些信息有用,有些没用,有些甚至有害。

再比如人才,可以看作一个团队的能量单元。有些人才对团队起到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有的人才对团队没什么作用,有的人才对团队起副作用,破坏团队的健康发展。

因此,打造开放系统也是要在接收能量之后,有一个鉴别、筛选、吸收、消化的过程,才能使系统获得成长。

由于特定时间段、特定环境下,会存在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那么,系统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会需要竞争资源。比如地球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一个个超级大系统之间的资源竞争。再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是一个个小系统之间的资源竞争。

决定系统之间竞争输赢的核心,就是系统对于能够获得的能量的利用效率。效率更高的系统能够动员的能量更高,从而获得更加快速的成长,最终在竞争中胜出的概率更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呢?

对于开放系统而言,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鉴别积极能量和消极能量并进行筛选的效率,二是吸收消化积极能量的效率。这两种效率的提升方法应该一样的。

通俗地讲,提高效率的原理就像是滚雪球。一开始雪球很小,滚一圈能够吸收附着的雪量也少。但是越往后雪球越大,滚一圈附着的雪量就越大,雪球体积变大的速度越来越快。

最开始,开放系统不带任何预设条件地接收一切能量,接收到一定量的时候,就要进入鉴别和筛选的过程。这时候,如果系统出厂自带操作软件(本该叫“操作系统”,为避免与前面的重叠与歧义,特地叫作“操作软件”),那么初始操作软件就是决定鉴别和筛选效率的根源。

如果系统指的是一个人,那么人刚刚生下来自带什么操作软件?会说话吗?脑子里装的是如今所谓的西方思维还是东方思维?有道德法律观念吗?当然都没有。

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自带操作软件就基因。基因驱动我们的是一些本能的活动,比如吃饭睡觉。

如果系统指的是一个企业,那么企业刚刚初创的时候,自带操作软件就是创始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简称创始人文化。

系统诞生之初,鉴别、筛选、吸收、消化外部能量的效率一般来说都是相对后期而言很低的。那么之后是怎么变成像前面说的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的呢?

这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可惜没有通俗意义上的捷径。我们的人生算法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算法在成长方面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大数据喂出来的。

我们能够借助的提升效率的方法,其实就是那句著名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前人摸索出来的方法、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顺着多数人都采取的方式先做着,边做边验证,边做边总结。俗称摸着石头过河。

在个人智慧成长领域,就是要大量阅读经典书籍,来构建基础数据库,训练人生算法。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在技术极不发达、甚至连纸都没有发明的时代,要“生产”一本书的代价是极高的。

因此,古时候只有公认的极具价值的书籍才能流传成百上千年。更不要说古时候的战争年代,很多人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加进一步地以无奈的形式在帮后人“筛选”知识。

那些经历时间考验的书籍流传下来,可以作为我们要去站的巨人肩膀,去构建我们的基础数据库。

之前的文章我们已经说明了,学习历史是非常有价值的构建人生算法基础训练数据库的途径。

建立这个基础数据库,加上学校教育给我们打下的文化基础,那就是我们开启提升成长效率滚雪球活动的“第一桶雪”。

在此之后,作为个人,我们通过学习知识和生活工作经历,增加与外部世界的能量交换,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我们鉴别、筛选、吸收、消化外部能量的效率。

当然,人还要善于总结。有些信息来源渠道在多次验证下,感觉信息质量相当高。那么这些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就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度。

当我们积累的知识与经历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鉴别、筛选、吸收、消化外部能量的速度就越快,效率就越高。本质上就是我们的人生算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训练提升了。

当我们每一次感觉到某种认知水平突然比以前有了质的提升的时候,就是人生算法在不断被新知识、新经历这些“外部能量”的大数据训练下,获得了一次指数增长的效率提升。这就是个人智慧成长的本质。

这时候,大家要回顾“打造开放系统”这六个字:不带预设条件的无差别接收外界能量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多渠道接收信息,包括我们可能第一反应认为是消极的信息。

这是因为我们要深度识别这些“第一印象消极”的信息,本质上还是在训练我们的人生算法。

这么做的根本道理在于,很多人学到一定程度或者上到一定年纪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开始产生自满情绪。这种情绪的最隐藏的、最不为人知的消极表现,就是接收到与自己固有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时,自动判定这信息是消极的,连鉴别和筛选的过程都没有经过,就直接过滤排除出去了。

这种错误每个人在任何人生阶段都有可能犯,而且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举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企鹅大厂的马老板二十多年前曾经想把公司卖掉,结果买方觉得要价过高而拒绝了;世界著名股神巴老先生曾经在持续关注之后,还错过了亚马逊和谷歌的投资机会。

因此,人生算法不是一个修炼到一定级别就可以自满的万能工具。成长这个话题,本身就是在用“打造开放系统,兼顾提升效率”这十二个字在持续升级人生算法。

其实,打造开放系统的过程中,吸收到越来越多无限制的外部能量,经过鉴别、筛选、吸收、消化的过程,本身就是进一步训练人生算法的过程,最终自带提升效率。

之所以单独强调一下“兼顾提升效率”,是因为我们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和工作事务要处理,很多事情本身有时效限制。这迫使我们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不能来一遍“不带预设条件地无限接收所有渠道的能量”,再把它们挨个鉴别和筛选一番。

在面对有时效限制的任务时,我们能做的就只能是在规定时限内,进行有限的调查研究,并利用我们大脑中的相关算法得出结论。

为什么之前的文章强调我们要学习历史?因为历史是帮助我们建立基于善良价值观的因果联系的最快途径。

很多突发情况之下,我们只有大脑一闪而过的毫秒级别的决策时间,历史上的人物在处理近似事件的方式如何,结果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在一念之间的极短时间内,做出大概率偏向正确的决定。这种情况就相当于人生算法帮助我们做出条件反射了。

当然,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时候不需要面对如此争分夺秒的紧迫压力。我们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遇事仍有充足的思考决策时间。更不用说,我们每天还有一定的空闲时间。

这就是我们打磨人生算法,实现个人成长的时候呀!

很多朋友一定注意到,我们文章中大多数篇幅都在避免过分提及“个人智慧成长”这个概念,而是大多数时候都在使用“系统”、“能量”这样的概念(对应的分别是“个人”、“信息”)。

这是因为“打造开放系统,兼顾提升效率”是一个通用原则,适用于我们想得到的所有领域。

比如,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系统。把身体打造开放系统,至少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天除了吃饭还要多运动,实现身体能量的有进有出;二是吃东西不能挑食,除了特定健康原因不能吃的东西外,只要是健康食物都应该广泛摄入。

比如一条河流就是一个系统。如果没有其他的水源汇入,自身也不流入其他大江大河(实现内外能量交换),慢慢地这条河流就可能枯竭。

而大江大河都是由很多的河流汇聚而成,自己又不断地输出水量,灌入支流。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又获得了极大的滋养和丰富。

再比如,我们的单位(无论公私企业还是官方部门)也是一个系统。把单位打造成一个开放系统,各行各业、不同背景的人才可以加入团队,也可以多与外部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带来新的能量(包括观念、想法、见识、技能、甚至情绪、个性等),团队的生产力就能提升。

当然,单位作为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内部的“消极能量”也要时不时地排除出去,比如消极的信息、消极的员工、消极的情绪等等。

哪怕是内部的“积极能量”也应该适度地拿出去交换,只要不是核心机密即可。这是因为单位里的好思想、好方法、好技术和别人交流一下,说不定其他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解,能够提出更好的改进建议,帮助这个系统的进一步成长。

说到这里,“打造开放系统,兼顾提升效率”这个原则的讲解可以暂告一个段落了。这个原则实在太通用,基本上大家能够称作为“系统”的,都可以应用这个原则。

如果要紧扣个人成长这个主题,那么就用下面这三段文字来总结我们提倡的人生算法。

对于个人健康的成长,要注意身体能量与外界的交换。能量的摄入要记得不要挑食,能量的输出要记得适量运动。能量的只进不出,或出得太过分,都是损害健康的。

对于个人智慧的成长,要注意信息能量与外界的交换。信息的接收要做到“广开言路”,避免“偏信则暗”。自己的想法也要适当的输出,尽可能多与你心目中的高人交流,获得他们的反馈。当然,写文章不也是一种信息能量的输出形式嘛!或许有缘能得到高人指点呢!

对于个人财富的成长,要注意物质财富与外界的交换。挣钱只要合法合理,有合适的机会就尝试参与一下,任何时候不要有躺平的想法。同时千万不要想着靠省钱发财,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妄图一夜暴富。挣到钱了,无论多少也要适度地“送出去”,或许是个人消费,或许是孝敬长辈,或许是宴请宾朋,或许是犒劳下属。这样财富能量有进有出,才能持续成长。

这样的人生算法,应该能够帮到一些有缘人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