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形义溯源(93):乘车坐轿——谈“乘”与“坐”

 邈思遐想 2022-05-10 发布于福建省

图片

本文约5600字,阅读约需要11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形义溯源

(93)

乘车坐轿——谈“乘”“坐”

朱英贵

今天看来,乘车的“乘”与坐车的“坐”意思并无太大的区别,都是表示乘坐或凭借、利用的意思。然而若论这两个字的初文形体所表示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则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一篇就来谈谈“乘”与“坐”这两个字的形义源流。

一、“乘”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乘”的意思是有所凭借,那么,“乘”字的造字本义原本就是有所凭借的意思吗?它的构字理据又是如何呢?今人常说的“乘车”相当于登车,可是“乘”字是用什么样的构字理据来表现“登上”这个意思的呢?从现代汉字的形体中是很难看出“乘”就是“登”这个意思的,这就有必要借助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来考释解读了。(参见下图)

图片

 乘”字的甲骨文字形

从上图可以看出,“乘”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为上下结构,其下部为“木”,上部为“大”(正面人形),表示人攀登于树木之上,却原来“乘”字的构字理据不是登车,而是登树,即一个人攀登爬高到一棵树上,此之谓“乘”,其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均为登升之意。

再来看“乘”字的金文字形(参见下图):

图片

 乘”字的金文字形

“乘”字的金文字形承继甲骨文字形,仍为上下结构,其不同之处是在正面人形“大”的下部增加了双脚的符号,其下部仍为“木”,只有个别字形(最下一行第二个与第五个)稍有变异。金文的“乘”字上部为带有双脚的“大”(正面人形),这样有利于突出双脚的动作,更加便于表示人攀登树木的构字理据,进一步证实了其初文本义为登升之义。

图片

二、“乘”字形体的历史演变

“乘”字形体的构字理据及其初文本义既如上述,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乘”字形体的历史演变(参见下图): 

图片

“乘”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乘”字的说文小篆字形是在金文字形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将“大”改写作“人”字位于上部,又将人的双脚写在“木”的上部树枝的位置,部分弱化了甲骨文与金文的构字理据。而说文古文的大篆字形则有所简省,不如小篆字形的“人”、“舛”(双脚)、“木”形象逼真。小篆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便形成了现代汉字隶书与楷书的“乘”字形体,已经很难再看得出它的初文构字理据了。

《説文解字》:“乘,覆也。从入、桀。桀,黠也。军法曰乘。

许慎解释的意思大致为:“乘”就是覆盖笼罩的意思,它由“入”与“桀”两个字会合成意。“桀”,是智慧的意思。由于军法有覆盖笼罩的功用,故军法也可以叫做“乘”。许慎的解释由于是依据小篆字形,因而已经远离了“乘”字的造字本义,跟“乘”字的初文构字理据也不搭边,不足为据。 

图片

三、“乘”字的字义演变梗概

“乘”字的造字本义为登、升的意思。例如:“乘其墉,弗克攻,吉。”(《易·同人》)再如:“贼濒江屯兵,定方出左涯,乘山而阵,与之战。”(《新唐书·苏定方传》)又如:“沛然乘天游,下视尘土悲人寰。”(宋·王安石《送吴显道》诗之一)又如:“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三国演义》第八三回)

“乘”字由登升的造字本义可以朝着多方面产生引申义:

其一,可以引申出驾御的意思。例如:“方叔率止,乘其四骐。”(《诗·小雅·采芑》)高亨注:“乘,犹驾也。”再如:“乘流光,策逝景,凌六虚。”(晋·葛洪《抱朴子·畅玄》)又如:“惟昔穆天子,乘之极遐游。”(唐·韩愈《驽骥》诗)

其二,可以引申出乘坐的意思。例如:“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书·益稷》)孔颖达疏:“我乘舟车輴樏等四种之载。”再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李白《赠汪伦》诗)又如:“这一天是星期日,老沈乘了早车跑来看我。”(叶圣陶《四三集·老沈的儿子》)

其三,可以引申出逾越、超过的意思。例如:“定官府,明名分,而审责于群臣有司,则下不乘上,贱不乘贵。”(《管子·幼官》)再如:“乘,谓超而上之。不乘,不陵节也。”(石一参今诠)又如:“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

其四,可以引申出践踏的意思,意谓登上或踏上危险之地,犹言冒险。例如:“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管子·禁藏》)再如:“是以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乘危履倾,则以圣贤为杖。”(汉·陆贾《新语·辅政》)又如:“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宋·苏轼《东坡志林·记过合浦》)

其五,可以称代春秋时晋国的史书。例如:“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赵岐注:“乘者,兴于田赋乘马之事,因以为名。”后用以称一般史书。再如:“前宣德年间,有个谭公在贵县,其德政像是载之邑乘极为详明。”(《歧路灯》第五五回)

其六,可以称代佛教,比喻能运载众生到达解脱彼岸的种种教法,如言小乘、大乘等。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中出现了主张“普度众生”的新教派,自称“大乘”。“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而称原有的教派为“小乘”。“小乘”是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注重修行、持戒,以求得“自我解脱”。例如:“诸佛如来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法华经·方便品》)再如:“所言乘,运载为义……言行乘者自运运他,故名为乘。”(隋·慧远《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又如:“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法华经·譬喻品》)又如:“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百喻经·送美水喻》)

其七,可以表示方言担当的意思。例如:“管他真的假的,既掉在头上来了,就砍脑壳也该自己乘住!”(李劼人《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一)再如:“那样留她过夜,她硬要摸黑回来!来回走二三十里,还驮两升麦子怎么乘得住嘛!”(艾芜《乡愁》六)

图片

四、“坐”字的字形解读及构字理据

刚刚谈过了“乘”字,再来谈谈“坐”字。“立”、“坐”、“卧”是人类的三大常见静态姿势,“坐”为其中之一。有个成语叫“席地而坐”,是说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谓之“坐”。后来有了椅子和凳子,则把臀部平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以支持身体,便也称为“坐”。这就是“坐”字的通常意义,那么“坐”字这种为人熟知的通常意义是不是它的造字本义呢?“坐”字的构字理据又是如何呢?

要了解“坐”字的构字理据及其造字本义应该从它的甲骨文初文入手。(参见下图) 

图片

“坐”字的甲骨文形体

上图中的三个甲骨文字形,从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来看,都应该是席地而坐的意思,字形的上部是一个很形象的古人坐姿,下部为编制的草席或竹席的象形。然而这种构形的甲骨文却未见金文的承继形体,跟下图的篆文“坐”字似乎也缺少一脉相承的演变关系。正因为如此,古文字学界一般都没有将上图的甲骨文字形看作是“坐”字的初文,因而理解“坐”字也通常是依据《说文》,以它的篆文形体作为解读依据(参见下图):

图片

 “坐”字的篆文形体

甲骨文与金文中均未见与“坐”字在构字理据上有渊源联系的形体,上图为“坐”字的篆文形体。据此来理解“坐”字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基本上没有争议,从“土”从二“人”会意,正所谓俗称的“二人土上踞”是也。然而许慎的《说文》却是另外一种解释:

《説文解字》卷十三土部:“坐,止也。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此與畱同意。

许慎依据上图中的说文小篆的字形所解释的大致意思为:“坐”,就是停下休息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土”和省略了的“畱”来会意。“土”是止息的地方。“坐”与“留”是同一个意思。

许慎为什么说字形构件中含有省略了的“畱”(从畱省)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古文字的“留”字构形如何(参见下图): 

图片

“留”字的金文形体与小篆形体

原来,许慎的意思是说,“坐”字的上半部分不是两个“人”字,而是“留”字的上半部分,也就是说,将上图中的“留”字下部的“田”换成“土”那就是说文小篆的古文字字形“坐”字了,在今天看来,说文小篆的字形应该是“坐”字的另一种写法。

图片

这样看来,“田”与“土”的意思是接近的,“留”字的金文字形上部也很像两个“人”字,因此我们不妨认为,“坐”与“留”是同源的,其构字理据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坐”字的造字本义并非侧重在某种坐姿,而是侧重于“停留”的动词意思。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活动之余停下来,留下来,那就是“坐”,并非是指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这也正是《说文解字》所谓“此與畱(留)同意”的关键所在。

由此使人不禁想到,两汉乐府诗集中《陌上桑》的描写罗敷的美貌和观者的痴迷那两段: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而对于最后一句诗“但坐观罗敷”的“坐”字历来的解释都是说这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当“因为”讲。愚以为,其实那正是用的“坐”字表示停留小住的造字本义。

试看这一段的描写:行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古代的“少年”含义相当于今天的青年)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田的人忘记了驾驭耕田的犁头,锄地的人也忘记了自己正在锄草的动作;以致于这些人都耽误了农活回来晚了,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停下来仔细欣赏罗敷的美貌。

请注意我对最后一句“但坐观罗敷”的翻译“只是因为停下来仔细欣赏罗敷的美貌”:这“但坐”二字是有分工的,“但”可以看作一个虚词,是它含有“只是因为”的意思,而“坐”应该是一个实词,意思应该是“停下来”,这就是“坐”字表示停留小住的造字本义。

由于后人认为将“但坐”解释成“只因为”是非常流畅的,也就渐渐忽略了“坐”字表示停留小住的造字本义。

其实,即便是到了唐代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句意中的“坐”字都还是隐约含有停留小住的意思:停下车来小住歇息一下就更加舍不得枫林的晚景……

当然,这样翻译固然没有翻译成“因为”流畅,但是说“坐”字有“因为”的虚词意思,远没有说它保留了表示“停留小住”的造字本义更有说服力。以上乃笔者一得之见,不知各位学人以为然否。

图片

五、“坐”字的造字本义和形体的历史演变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拙论前文所提到的“甲骨文的坐字却未见金文的承继形体,跟篆文坐字似乎也缺少一脉相承的演变关系”这一问题。

其实真要表现坐姿,用一个人就可以了,何必用两个人来会意呢?而甲骨文的“坐”字就正是用一个人来表现坐姿的,那么汉字的“坐”字是如何由一个“人”形构件演变为两个“人”形构件的呢?我们注意到战国文字就留存了这一变化过程(参见下图):

图片

 “坐”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由上图可以看出,战国大篆的楚国简帛文字(如上图的包2·243)都还是由上部的一个“人”形构件加上下部的“土”会合成意的,这可以看作是对甲骨文形体的承继与演变,因为下部的草席或竹席构件演变为构件“土”,都是表示地面的意思,这是合情合理的演变,而战国大篆上部的“人”形构件虽然有一些变形,但大体还没有走样。

然而,战国大篆的秦国简牍文字(如上图的睡.效20),其上部则由一个侧面“人”形构件演变为两个相对的侧面“人”形构件了,这就是甲骨文的“坐”演变为如今“二人土上踞”的“坐”字的关键环节。而秦统一后的规范字形小篆的形体又是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这样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从甲骨文至今,“坐”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了。

“坐”字的构字理据和形体演变既如上述,那么我们也就有理由认为上图的甲骨文字形就是“坐”字的初文了。至于“坐”字的造字本义究竟是人(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停止在地面(席地或者土地),还是人留止在地面,其中并没有原则的不同,因此,我们不妨认为许慎对“坐”字的解释大体上是符合其构字理据的,而“坐”字与“留”字也就存在着同源关系。

综上所述,拙论认为“坐”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停留小驻之意。

图片

六、“坐”字的字义演变梗概

拙论认为,“坐”字的造字本义并不是通常意义的坐着或坐下来,而应当是停留小驻的意思。例如:“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礼记·曲礼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在当行的路前放有先生的书册琴瑟,就要停下来把它们移开,千万不可从上面跨越过去。这当中的“坐”不宜讲成坐下来或者跪下来,“坐下来或者跪下来”是不便于将挡路的书册琴瑟移开的。再如:“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又如:“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常以鸡鸣溯流汲江,子坐取水溺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又如:“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又如:“父子坐旅中,惝恍累日,因留过岁。”(清·归庄《黄孝子传》)

“坐”字由此停留小住的意思可以产生如下三方面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踞坐(就是平常所说的坐着)的意思,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谓之“坐”。后来把臀部平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以支持身体称为“坐”。例如:“主人无亲受也。受立,授立不坐。”(《礼记·少仪》)再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又如:“管宁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晋·皇甫谧《高士传·管宁》)

其二,表示争讼、对质的意思。例如:“言不相坐,行不相反。”(《晏子春秋·问下二六》)吴则虞集释:“'不相坐’,谓不相争讼也。”再如:“叔孙婼如晋,晋人执之……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杜预注:“坐,坐讼曲直。”

其三,表示正、恰好的意思。例如:“幽闺多怨思,停织坐娇春。”(南朝·梁·王筠《春日》诗)再如:“闷到杨公池水头,坐逢杨子镇东州。”(唐·杜甫《答杨梓州》诗)又如:“西村渡口人烟绝,坐见渔舟两两归。”(宋·林逋《易从师山亭》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