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院子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荒草,我根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如同荒凉的世界任何一处的荒草,你也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吧?可你知道吗?原来这院子里的每一棵生长着的东西我都是熟悉的,都能叫得上它们的名字。堂屋的门两边,分别栽种着葡萄和竹子,葡萄搭在架上,曾结出诱人的果实,而竹子在优雅地沉静地显示着秀气。院子东北角这块地,曾分层摆放着十几个品种的不同颜色不同类型的月季。东墙根从北到南是一溜密集的菊花,每到秋天来时,金光灿灿的黄色营造出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淡雅。院子中间是一个天蓬般的瓜架,有黄瓜、吊瓜和看瓜。怎么样?够丰富了吧?你不信?这是30年前的事情了。如同我的岁月,那时是单一的、纯净的,那些生长着的都是我用心亲手种植的,所以不仅能叫上名字来,而且能特别真切地如在目前,让我时时回忆,特别珍惜。你看不到,你看到的仅是这些眼前的荒草,疯狂地制造荒凉的荒草。荒凉这的不只是我的小院,还有我的心灵。不知是我冷落了小院,还是小院抛弃了我,我进入小院不仅有陌生感,更有无法融入的疏离感。草疯狂地长着,无视我的存在和到来,似乎还有一种被我惊扰了的怨气,你感受到了吗?我失落着,看不到曾有过的惬意和温馨。右手边是厨房,你不要认为它破旧,不要担心。它几年前就是这样一幅要倒塌的架势,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人,但却一直顽强地支撑着,殷殷盼望着拆迁的消息。看见山墙上那个裂开的大缝了吗?它就像人身上一个大大的伤口,无论怎样缝合都可能缝合不起来。我曾几次想把厨房推倒重修,可拆迁的消息,一次次让我改变主意,于是它就那么敞着伤口坚挺地立着。或许它会在某个暴风骤雨的夜晚轰然倒塌,我也只能这样顺其自然了。你怎么用这么怪异的眼睛看着我,你是说我会惋惜吗,你说呢?这里曾经为我满足口腹之欲而繁忙过,热闹过。你说万一它倒塌了,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唉,别说了。来看看我的堂屋吧。小心,门已经朽坏了,不要剐坏了你的衣服。戴好口罩,免得陈旧的灰尘、蛛网和潮腐的气息让你不舒服。看看这满屋子里横七竖八胡乱摆放着的杂物吧——各种农具,废旧车辆,被淘汰的破旧家具,还有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别奇怪,因为我搬离这个地方之后,这里渐渐就成了这个样子。没有了地,农村就被闲置了。离开了家,房屋也被闲置了。我不居住,家具自然也被闲置了。没有了这一切,好像我也被闲置了。你说别这么伤感,可我内心五味杂陈啊。当年为奔跑而远离这里,似乎是逃离,又似乎是抛弃。苦苦拼搏,为的是什么?为的不就是进入无数人都热烈追求着都市的生活吗?而如今在追求若干年之后又好像丢失了什么,丢失了什么呢?总也说不清。城市属于我吗?我属于城市吗?这幢老屋在我的生命中该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你是城里人,你有没有过我这样的农村人的感受?当年我们拼命挣扎着,就是要过上你们城里人的那种生活。现在过上了,却为什么越来越觉得寡淡了呢?你别笑话我,走过路过才能品尝出万千的滋味。你知道我每次回来为什么要长久地伫立在这里吗?年轻时,我们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总觉得繁华的味道很有吸引力,而现在,看过无数的“精彩”和“繁华”之后,发现外面的世界总是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依然是外面的世界,它们似乎永远不属于我,我也永远不属于它们。这幢破旧的屋子才属于我,这里才是我的根,我永远逃不掉的根。站在这里,吮吸着这里的气息,我才觉得平静,安定,坦然,虽然这里荒凉着。看见墙上的这幅中堂了吧?这是当年我们村里的书法家姜传立老先生为我写的。老先生觉得我是个文化人,特意写了这样一幅字送我。先生已作古,笔墨依然在。每当看到这幅字时,我在想,我是老先生眼中的文化人吗?我分明是一个农民啊!骨子里渗透着满满的农民气息,尽管老先生高看我一眼,可我从来没敢承认过自己是一个文化人。乡邻们都把我看成城里人,我尤其感到不舒服,我怎么是城里人呢?我和你们是一模一样的农村人呀?我曾经和你们一样蹲在街边上吃饭,曾经和你们一样挑粪、除草、撒化肥,也曾经和你们一样赤身裸体地在村里的大坑里洗澡啊!尽管我儿子不承认他是农村人,但我就很严肃地对他说过,你爹是农民,你爷爷是农民,你是哪门子的城里人?别怪我激动,看到屋子里的荒凉不仅让我回忆起曾经的岁月,更让我时不时地思考:我是什么人?我在哪里?我该有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没见过这些农具吧?这些农具现在完全可以作为文物收藏了。这里的每一件农具上都曾浸透过我手里的汗水。我知道,人老了就爱回忆,但回忆只能填满生活,却不能丰富生活。回忆似乎是怀旧,但回忆同样是反思和复原。社会在发展,在变化,变化了的环境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你知道吗?离开这座老屋已经几十年,尽管住在城里的楼房里,可我总是在梦中被打回这老屋中,人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动物。当年疯狂的逃离为的是什么?似乎在考学的理想中就这样明确过:为了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当时或许是因为年轻,而如今已经成功逃离,并且是再也回不来了,为什么却又有些伤感和遗憾呢?一次次地伫立在这里,一遍遍地在找寻,找寻什么呢?我也说不出。逃离,是丢失还是收获?假如说收获,那又获得了什么?我无法对你说清楚。你说在农村有这么一处院落真好,远离尘嚣,清幽僻静,我也这样想。可理想中的清幽僻静的小院实实在在地荒凉着,它不荒着又能怎么样呢?芜杂和繁忙充斥着每天的生活,哪里有那么多的清闲来料理这里呢?我也真想像三十年前那样,坐在葡萄架下,品一杯清茶,看几页书,欣赏院中花草、风景,甚至,迷上眼睛,半醒半睡地冥想一番,可是,这样的生活找不到了,真的成了画饼。是谁夺走了我的诗意而代之以荒凉呢?城市在向上苍展示着繁荣,不断挤进城市的人们拼命地参与并制造着繁荣。但人烟的繁盛未必是文化的繁荣,未必是精神的兴隆。来回头看看我们的城市化的现代生活吧,快手在泛滥,抖音在疯狂,手游在肆虐,音箱在轰响……充斥世界的是喧嚣和嘈杂。城市无法安静,用各种激动不安制造着精神的荒凉。各种热点、热人、热事在走马灯似地穿梭,像极了我的小院中的荒草,疯狂地、肆无忌惮地生长,但还不如我的小院,至少,小院的荒凉是默默的,是端庄而内敛的。我们也无法让自己安静,无法让自己清醒,只有一味地陶醉,醉醒之后是大脑荒漠般的空虚和失落。城市是脆弱的,越是高速发展,越是脆弱得不堪一击,不仅是存在的脆弱,也有精神的脆弱,更有文化的脆弱,精神的荒凉将会加速这种脆弱,因为精神的荒凉是热症,是热烘烘的荒凉。尽管农村在被冷落的进程中荒凉着,但这似乎是一种气质,是一种冷凝的荒凉。不管世道如何变化,也不管乡野里是否曾经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铺天盖地的农村,始终是坦然而平淡地面对着上苍。它不仅能经历风雨,更能包含和消解所有的打击、伤害甚至蹂躏。来吧,和我一起,走进我的小院,迎取他的清静,驱赶它的荒芜,你愿意吗?
作者简介: 周传福,男,高中语文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