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 |韦学忠:尹集—— 一个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新用户9326cauu 2022-05-11 发布于安徽省

 尹集—— 一个记得住乡愁的

◎ 韦学忠

明光市张八岭镇尹集村是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前不久,我和几位朋友市内游,到尹集村参观、采风。

我们经高速前往,上午8时许,从三界出口下高速,往东沿老嘉山旅游路线北侧前行。公路在茂密的森林里穿行,约半个小时,一片白墙红瓦的房舍和小楼映入我们的眼帘。路口矗立着几根用粗大的防腐木制作的、刻有“尹集——记得住乡愁的地方”的路标——尹集到了。

平坦宽敞的公路直到村口,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徒步在村中游览。石板路或水泥道通向每家每户。许多农舍,树木掩映,翠竹摇曳,鸟儿幽鸣。荷塘岸柳婆娑,池水清澈,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有农妇在池边漂洗衣物……

我们兴趣盎然,走村穿巷,边看边听村干部介绍。

尹集村在明光市南部、江淮分水岭的东端,老嘉山和乌山之间,森林茂密,风光秀美。苍松翠竹,溪水淙淙,空气清新,静谧安详。2019年9月,尹集村入选安徽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行列。

一、尹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

据考证,元末明初时期,就有农民为躲避站乱,来到尹集这块山多林密、相对偏僻、闭塞的地方开发、生产、繁衍。至明武宗正德年间,此地逐步形成小集市,由于来到这块地方的人中,尹姓是大户,故集市称之为“尹家集”,后来人们逐渐将地名直称为“尹集”。清朝后期,战乱频仍,尹集许多农家房舍和古建筑成为废墟,一片荒芜。社会稳定后,又有不少人来到或回到尹集安家落户,百姓“插草为标”,划分领地,建设家园。尹集又重新发展成一个上规模的居民点。自尹集这块地方开始有人居住算起,尹集已有600多年历史了。这里民间有不少历史传说,据说古代巾帼英雄穆桂英曾率兵经过这里的杏山,军马踩踏,留在一些石块上的马蹄印至今依稀可见。杏山上曾有一座古庙,称“杨奶奶庙”,传说是当地民间祭祀宋代名将杨六郎之母佘老太君(曾在附近的白沙王今佘园村民组居住过)的庙宇,可惜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庙不知在何年已倒塌。

二、尹集,是一个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尹集村,村在森林中,森林在村中,是个山水之村、森林之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尹集是“村两委”所在地,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反映时代特色的历史建筑,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说是“独具特色”也不为过,半个多世纪了,其他地方同类的遗址、遗迹大都已损毁或改作它用了,而唯独尹集村至今还保留着这些具有时代印记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保留至今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起的窑洞群、知青旧居和供销社等,看了,让人回味无穷。

窑洞群。尹集村的前身是嘉山县嘉山集乡尹集大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都在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尹集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桥、铺路、植树、种茶、挖渠道、修水库、修梯田、改良土壤……窑洞群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社员(村民)们在队干部的带领下,上山采石,修建窑洞。利用六七年时间,共建窑洞120栋,蔚为壮观。窑洞顶部呈圆拱形,每栋高约4米,宽约3米,使用面积约25平方米(有少数窑洞使用面积达40平方米)。尹集建的不是用来烧砖瓦的那种窑洞,而是用来当房子用的,窑洞为砖石结构,坚固美观,冬暖夏凉。有的分配给社员(村民)居住,有的用于办公,有的作为办企业用房。几年间,尹集利用窑洞,先后办起了砖厂、养猪场、养羊场、养牛场、炸油厂、制茶场、挂面厂、粉丝厂、米厂、毛笔厂、自来水厂等近十几家队办企业。窑洞对于尹集的经济发展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尹集窑洞群至今还保留有27栋,成为珍贵的时代记忆。


知青旧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至七十年代中期,先后来自上海、南京、滁州、明光的知识青年(下简称“知青”)40余人来到尹集大队(村)安家落户,全村设立了6个知青点。其中尹集生产队(村民组)安排了6名知青。为方便生活,尹集为本生产队这6名知青建了3间住房,建起了锅灶和必要的生活设施。

在一个巷道口,我们见到一个“知青点旧址”牌匾,进去参观。知青旧居保留有当年知青居住的3间草房房屋土墙草顶,木板门,木格窗,时代特色明显。进屋参观,3间房有一道隔墙,每间长约3米,宽约4米,檐口高约3米多。地面平整,墙面光洁。当年知青使用的锅灶、水缸、木床、木箱等部分生活设施尚存。房屋虽然是土墙草顶,但干净卫生,冬暖夏凉。50多年前的知青生活场景历历在目,也反映出当年尹集人民对下放知青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知青旧居

锅灶

知青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支援农村建设,奉献着汗水和青春。他们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活力,为改变当时农村的落后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到尹集的知青有早有迟,先后不一。因招工离开尹集的知青也有先有后,招工走了一批,又有新来的知青补充,在草屋居住时间最长的知青达10年之久。人们将这栋草房亲切地称为“知青草庐”。如今,半个世纪过去,还有当年在尹集生活过的、回到尹集参观的上海知青,看到尹集今天的发展,赞叹不已,看到50年前居住过的草屋,感慨万千!

老供销社。供销社是新中国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商业的主要形式,它在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农民群众生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的政策,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老百姓小到油、盐、酱、醋、茶、糖、食用碱、火柴、煤油、香烟、白酒、电池、肥皂等,大到布匹、自行车、缝纫机、化肥等,几乎都属供销社的业务范围,许多商品都属于供销社独家经营,一些农产品,如棉花等都属供销社独家收购。那个年代,供销社的业务连万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直到市场经济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经过“改制”,“供销社”这个名称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各地大多数供销社的建筑几乎都不复存在了,但尹集当年供销社的建筑仍保留至今并仍在进行商业经营。    

尹集供销社为6间房,座北朝南,青砖青瓦。改制后,由原供销社改制职工作为商店继续经营着。

尹集“老供销社”给人们留下了又一个历史记忆。

三、尹集,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乡村

现在的尹集村是由尹集和原杏山两村于2000年合并的村,村名仍称尹集村。全村16个村民组,530多户,2100多口人。有耕地约4000亩,其中水田2000余亩,有山场林地3000余亩,大小塘坝40多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作物以水稻、小麦、花生、山芋为主。山场、林木、水面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富足。

尹集虽处山区,但交通方便。尹集村东与自来桥镇接壤,西和白米山农场的大冲管理区相连,南与滁州南谯区黄泥镇的张浦郢相邻。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尹集已不再偏僻、闭塞。有公路直达明光、三界等地。尹集距张八岭镇(上104国道)22公里。自来桥镇至张八岭镇的公路穿境而过,每日有班车停靠尹集。从尹集出发,半个多小时可上高速。尹集是个山区小集镇,每逢农历初二、初五、初八逢集,所有生活物资在集市上不仅都能买得到,而且大多都为当地的土特产品、绿色产品。如草鸡蛋、黑毛猪肉、山芋粉、野生葛根粉和原汁原味的豆制品等,春夏季节,有时还能买到山里的珍稀的野菜。尹集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友善,热情好客,我们到尹集,热情的尹集朋友用家中最好的美食招待我们这些客人。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多年来,尹集历届村“两委”在市、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为村民谋致富,为尹集谋发展”的理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积极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拓展致富项目,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经济,加大美好乡村建设力度,硬化路面,池塘护坡,整顿村容村貌。尹集村的面貌一年一个样,有青藤攀篱的农家庭院,有粉墙红瓦的民居小楼,原生态的村落展现现代风貌。尹集利用环境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就势造景,精心打造窑洞群、土坯房、石板路、梯田、知青点等一批历史景观,彰显时代特色。村两委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每家每户门口墙壁上都有“门前三包责任牌”,对各农户的卫生、绿化、秩序都提出具体要求和奖罚措施。有的村民组还建有“民风廊”,宣传当地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人物。墙壁也作为一种宣传阵地——画有民风民俗的宣传画……古朴的山村历史文化和新时代文明并存,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尹集村是明光市许许多多个美丽乡村之一,是明光市南部山区的一颗明珠,是一个富庶、文明的乡村,是一个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文化明光|我为家乡代言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