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老适老助老:营造老年友好型博物馆

 咕叽咕叽546676 2022-05-11 发布于江西省
图片
图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18.9%;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14.2%。自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以及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等特征,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银发浪潮”将持续影响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深刻复杂变化,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成为“十四五”时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目标。在此背景下,博物馆作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应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主动探索老年友好型方案。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老年群体?如何营造多层次老年友好型环境?如何在公共领域以文化的力量凝聚社会正能量?对博物馆而言,这既是现实关照也是时代命题。

图片针对老年群体设计的一份博物馆 “温馨提示”

图片
图片
亲老:博物馆与老年群体的情感共振

博物馆与老年群体构成了一种双向关系,然而刻板印象长期存在于双方的认知之中。在以往的文化语境中,老年群体容易被认为行动迟缓、反应迟钝,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或是被贴上守旧、敏感、挑剔等标签,认为他们难以融入开放的多元社会。这种偏见造成了老年群体被污名化和边缘化,影响了博物馆等社会机构对老年群体形成正确认识。与此同时,在老年群体的认知当中博物馆是文化殿堂,并不如社区之家、老年学校、养老中心等机构与其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不可或缺,老年群体对博物馆存在心理上的疏离感;此外,博物馆象征知识权威,拥有绝对的话语,老年群体置身其中可能面临失语的窘境,这种经历使其对博物馆望而却步,甚至产生挫败感。

调和博物馆与老年群体的双向关系需要建立以情感共振为基础的沟通体系,通过对话消除隔阂。首先,博物馆应致力于创造平等、多元的社会环境,不断化解现实中存在的“年龄歧视”等不利因素。其次,博物馆应秉持包容、友好的心态对待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在服务老年群体时给予更多关心和耐心,进一步培育亲近感,助力社会文明进步。此外,博物馆应努力创造与老年群体接触的机会,以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为契机,展示并宣传博物馆形象,加强与老年群体的沟通交流,邀请老年群体走进博物馆,提升博物馆在老年群体中的关注度和满意度。当博物馆切实解决老年群体的心理顾虑和行动障碍时,才是真正敞开大门,热情迎接老年群体的到来,使其找到被需要、被欢迎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老年群体亦将获得尊重感和安全感,逐步建立与博物馆的亲密关系,最终实现博物馆与老年群体的情感共振。

图片

图片

“老有所乐在浙博”系列活动之“醒狮驾到好运来”挂件制作、青花缠枝瓷盘创意绘画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网站

图片
适老:基于人文关怀的博物馆实务探索

博物馆为老年群体营造友好的参观环境涉及参观开始前、参观进行中和参观结束后三个阶段,涵盖外围空间、场馆空间和网络空间三个范畴。参观开始前,博物馆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为老年群体的出行提供帮助。一是改善场馆周边的环境卫生和通用性无障碍设施,如标识系统、无障碍坡道、公共卫生间等,使博物馆成为安全、便捷出行的目的地。二是针对老年群体设计一份“温馨提示”,尽可能列出包括携带物品、乘车指南、票务信息、博物馆服务等提示在内的详细清单,多渠道及时发布,告知其出行前的准备事项、参观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使老年群体对即将开始的博物馆之旅做到心中有数。

博物馆可保留人工售票窗口或电话专线,为智能手机使用障碍的老年人提供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增设专用通道,减少老年人排队等待时间,方便老年群体购票或核验信息后快速入馆。进入博物馆大厅,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可以有意识地提前介入引导,主动询问老年观众是否需要帮助,或友情提示参观中的注意事项。公共空间中的引导标志、安全标识应张贴于明显位置,并且容易辨识。博物馆导览图示应直观、清晰标明电梯位置、通往展厅线路以及休息区、卫生间、饮水区、餐饮区、文创区等功能分区,强化老年群体的方向感,使其在现场情境中巩固之前从清单上获取的信息,避免因路线迂回造成体力不支。此外,博物馆大厅中的展览简介可适当增加展厅讲解时段、配套活动时间等信息,一方面对观众进行分流和引流,另一方面便于老年群体依照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参观路线,合理安排行程。

博物馆展厅或许是最容易引发不友好感觉的现场,这种不友好存在于文字系统、视觉系统、多媒体辅助系统等诸多方面。一些展览文本缺少注解,表述过于专业,老年观众对文字内容明显生疏,通常只做简单浏览,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视觉传达方面,普遍存在因字体小、光线暗、配色不当而产生的观看障碍,影响了老年观众的观展体验。同时,展览中的多媒体互动项目更多的是从服务青少年的角度设计开发,忽视了老年群体对数字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调查数据显示,老年观众对互动项目的参与程度明显偏低。此外,博物馆推出的教育活动缺乏分众化设计理念,老年观众成为被忽视的群体而非参与的主体,存在感亟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博物馆应通过老年友好型设计改造,改善现有展陈空间的适老化程度,体现博物馆及社会对老年人的温情与敬意。根据老年群体的注意力、记忆力、视力、听力、体力等特点,博物馆可对展览内容进行通俗化阐释,提高展览的易读性,提升老年人观展的阅读体验。加强展览的适老化设计,通过调整字号、色彩、排版、光线等细节,提高阅读舒适性。在展线设计中尽量增加休息座椅,减轻老年观众的疲劳感,同时考虑轮椅使用者的空间问题和低位服务。此外,博物馆可专门针对老年观众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语音导览系统,讲解员应放缓讲解语调、语速,帮助老年观众重建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应考虑为老年群体开发互动项目及教育活动,使其感受到重视与关爱,面对数字化不再退却,提升观展体验。

博物馆适老化服务于细微之处彰显真情,亦可增加老年群体对博物馆的信任。老年友好型环境的营造,在推动博物馆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也让老年群体感到亲切与舒适,收获宾至如归的体验。在参观结束后,这种良好的体验将继续激励老年群体在未来的生活中乃至虚拟的网络中,与博物馆建立稳定而持久的联系。一个对老年观众友好的博物馆应致力于进一步为老年人参观博物馆创造条件,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和精细化的分众服务,提升老年观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让博物馆成为更公平、温暖、有爱的空间。

图片
助老:博物馆为文化养老提供参照样本

人口老龄化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基于多元、平等、便捷、包容的原则(DEAI,即diverse,equitable,accessible and inclusive),正在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具有不同能力的群体提供平等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英国博物馆界曾发起“老龄社会项目”(Age Collective),并发表博物馆《老年人友好宣言》,鼓励老年观众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体验,进行创造性思考。美国博物馆联盟与阿罗哈慈善组织(Aroha Philanthropies)和终身艺术(Lifetime Arts)两家机构合作开展了“创意老龄化”(Creative Aging)项目,面向老年人举办教学艺术工作坊系列活动,鼓励老年人学习技能、提高社区参与度、发挥创造力,帮助他们克服年龄歧视带来的压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意识到可以在积极老龄化、创意老龄化等方面有所作为,一些博物馆已经尝试用“艺术疗愈”提高老年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认知。英国利物浦国立博物馆针对认知症患者开展了记忆改善项目——“记忆之家”(House of Memories),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了解过往;日本博物馆界通过“怀旧疗法”(reminiscence therapy)帮助老年群体应对阿尔兹海默症;台湾地区博物馆正在与医院合作推广“博物馆处方笺”——通过艺术治疗调整老年人身心健康,让更多博物馆有望成为治疗失智、抑郁等疾病的重要场所。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博物馆开展文化服务可及性和多样性行动计划,将有效拓展老年群体文化共享的适用性和覆盖面,为文化养老提供更多新路径,帮助老年群体树立积极老龄观,提升主观幸福感和群体幸福感。

在面对老龄化问题之时,多尝试些角度来看待老年人、多采取一些办法来服务老年人,不失为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为此,博物馆应主动投身健康老龄化行动,关注老年群体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及其在社会中的处境。通过构建相关公共议题,增进其他社会群体对老年人的理解、认同与尊重,重塑老年群体的公众形象,在公共领域以文化的力量凝聚社会正能量。同时,重视老年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开发跨代际教育活动,增进青老两代人之间的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加强老年观众研究,持续为老年群体提供高质量的展览及参与式活动,并逐步为那些无法到现场参观的老年人提供延伸服务,维护好博物馆与老年群体之间的黏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