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39)——王绍南少将

 兰州家长 2022-05-11 发布于甘肃省
文章图片1

王绍南将军

1926年12月,王绍南加入北伐军北上,后因病落伍回乡。1931年9月,王绍南在家乡参加了苏维埃运动秘密“灰色组织”开展活动。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区委会收发员、天门县宣传干事。1931年5月,王绍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到红三军第九师二十七团十一连当战士。在潜江县浩口战斗中,他冲锋在前,火线擢任连队文书兼党支部书记。不久湖北省保安团进犯红军驻地,他自始至终随师长卢冬生转战前线,奋不顾身完成各项任务,战斗结束任红七师第十九团文书、第九师政治部文书、红三军政治部宣传干事。1934年5月底,红三军开辟黔东根据地时,红军政治部组建战时宣传队,王绍南任宣传队队长,他放下背包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群众工作。在开仓放粮发动群众的同时,对一些开明上层分子进行统战工作,按照部队首长指示,宣布地主、富农只要不反对红军,不再剥削人,都可以回来住。许多逃到城里或外县的地主、富农都回来了,从而孤立了顽固地主恶霸分子,分化了封建组织。宣传队工作以点带面,成绩显著,受到军长贺龙的赞扬。1934年秋,王绍南任红二军团参谋部参谋。1936年元月,红二、六军团在抢渡乌江进军黔西时,抢夺鸭池河上的老街渡口是红二、六军团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关键。贺龙总指挥从各师抽调了120名经验丰富的侦察员,组成精悍的侦察队,由王绍南任队长。他来不及吃晚饭,就带着队伍冒雨急行军,在离河岸不远处发现敌前哨阵地,用计骗取敌哨兵,将还在睡梦中的敌一个连一锅端。接着又带队赶到河岸,让俘虏喊话骗取敌人渡船,对岸守敌发觉后吓得纷纷弃阵而逃。渡河占领小山头制高点后,王绍南即令一部追击敌人,一部坚守制高点,另一部分带领老百姓搭浮桥。浮桥很快搭好了,红二、六军团全部到达,立即过河。一直过到下午1点多钟,跟踪而来的小股敌人才赶到。侦察队和一营凭借有利地形,进行火力压制,掩护最后两个团渡河后,将浮桥毁掉,摆脱追兵。1936年8月红二军团到达陕北,王绍南任红二军作战股长。1937年2月,任红二军团教导团队长。该团连续两年被上级党委命名为“模范队”,王绍南因此列席了在陕北陈炉镇召开的党代表大会。

文章图片2

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二方面军一部留影。后排左起十五为王绍南。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王绍南任八路军第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参谋长。1939年初驰援冀中齐会战斗,第七一六团负责攻坚阻击任务,配合主力部队打击从河间出犯的日寇吉田大队一千余人,除几十个侥幸逃回县里,其余全部被消灭。战斗中,王绍南表现出色受到贺龙师长、周士第参谋长高度赞扬,亲自为之授旗为“模范参谋长”。1942年,王绍南任第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副团长、代理团长。率部辗转于山西静乐、阳曲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保卫延安整风运动顺利进行。1943年,王绍南任第三五八旅副参谋长。1945年初春,任鄂豫边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三军区(襄南)分区副司令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绍南任江汉军区参谋长。参加中原突围,1946年11月随部突围到延安后,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参谋长。1948年,任晋绥军事干校教育长。1949年2月,王绍南任第一野战军二师师长,第一兵团二师师长,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第一兵团一军二师师长。

文章图片3

1949年在西北军区时留影。左起:吴融峰、曾祥璜、王尚荣、廖汉生、王绍南、杨棋良、陈外欧、陈阳春。

1950年起,王绍南任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校长,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9年开始,学校按大专院校招生标准择优录取应届高中毕业生,造就了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水平的军事人才。1960年秋,王绍南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率领编辑人员秉笔直书,历时三年多编纂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初稿)》。《战史》脱稿后,王绍南任防化兵部副主任。“文革”开始后,因主编《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一事,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为“贺龙黑线人物”,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之下,他大义凛然坚称“贺龙是好同志”,被遣送防化兵“五七”干校监督劳动,以致成疾。“文革”结束后,王绍南任防化兵部顾问。

文章图片4

1957年,王绍南和夫人刘玉芳、女儿小芳合影。

1955年,王绍南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6月8日,王绍南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邓小平、胡耀邦送了花圈,王震、余秋里等参加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追悼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