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姨妈被拉上美国巡洋舰

 峰继续璀 2022-05-1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本文图片都盗自群友智者

姨妈是个美人胚子,到老年依然风采熠熠,让人想见她年轻时的美貌。

姨妈也是个非常豪爽的人,有时她的豪爽会让人误解她在摆阔。

姨妈更是个要强的人。晚年得了癌症,硬是不让通知大陆和美国亲戚,直到去世那天才接到表姐电话说姨妈过世了。等办好签证飞过去,她已入殓了。“她不想让你们看到她憔悴的样子”。她想在亲人尤其是大陆亲人心中永远留下美丽形象。

姨妈十五岁时被许配给镇上一位中学老师。也不是包办婚姻,实在是那个小镇上,学养、长相、经济地位都还满意的也就这个中学老师了。

但姨妈不喜欢他那谨小慎微样子。在表嫂撮合下,和驻扎镇上的一位国军连长好上了。这位连长就是后来的姨夫。

姨夫是赣州崇义人,经国先生主政赣南时参的军,蒋离开赣南时,把这支队伍带出去了。因是太子“亲军”,这支队伍基本没上过前线,都是后方接后方地调防。那时姨夫的连队刚好驻在镇上。

一天中午,姨妈一个人,在家做饭,表嫂突然跑进来,喊“部队要开拔了”。姨妈脱下围裙,一扔,就跑了,跟姨夫走了。从此天涯海角,直到海峡两岸开放。

图片

姨夫姨妈喜欢我做的饭菜,每次来,我都要过去,当仁不让地充当厨师。这样,和姨夫姨妈的接触就多,聊天的机会也多。

有几个片段印象较深。

一个是每天一只鸡的故事。“天天行军,不行军就是操练(小蒋对下属要求很严),那么辛苦,不吃好点怎么行?所以我每天都叫勤务兵去老乡家里抓只鸡来”。姨妈说起来很自豪,理直气壮,姨夫却不满地朝她斜白眼,我理解这有损国军形象。前些年在网上看到延安时期,组织上每天要给毛吃一只鸡,我总会想起姨妈说的每天一只鸡的故事。

一个是逃离大陆时情景。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时,姨夫已是团长,驻扎连云港,任船舶管理所长,掌管连云港的所有船只,为战局不利时“转进”台湾做准备。大撤退前2天,美军的一艘巡洋舰来到连云港,因为港口水浅,只能泊在海上,用一艘艘小船把部队送过去,所有人都只许带一个背包,不许带枪。据姨夫说,这艘船后来装了近5000国军官兵。不许带枪,一是减轻重量,二也是为安全起见,5000带枪的丘八乱起来,美军也没办法的。

姨夫按规定须最后一个离开。本来时间够,但天有不测风云,刚刚送走一批,突然报告说海上将起大风,巡洋舰须在起风前开走——大船遇到大风时停在浅水区是很危险的。这时姨夫手头只剩一条手摇船,他立刻带上姨妈跳上小船,命2个船夫用最大力气向巡洋舰摇去。

“那天船晃得真厉害,我吐得一塌糊涂……幸亏你姨夫,一路抱着我”。

“风越来越大,那巡洋舰等不及了,等我们快到脚下时,它已起锚,要开船了。船上很多人在叫,'甘所长还没上来,甘所长还没上来’”。

“幸亏这帮弟兄们,扔下一根老粗老长的绳子,你姨夫一把接住,把我拦腰捆上,刚刚够。你姨夫把手提箱栓在腿上,两手抓住绳子,和我面对面,上面人使劲拉,拉啊,拉啊,把我们拉上去了。”

“那天风真大,巡洋舰一边转向掉头,上面的人一边拉。我们被风吹得晃过来晃过去,我吓得穷叫,姨夫说不要怕,抱紧我。就这样,我们被拉上了船。幸好上了船,要不还不知是个什么结果,文革斗也斗死了。”

在我印象中,姨夫有很少几次向姨妈白眼,这也是一次。“什么话,他们不都活得好好的?”。我理解,这是姨夫的善意。

姨夫矮墩墩的,身材十分粗壮,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军人的沉稳、豪壮。“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也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是他爱讲的一句话。他出身贫寒,只读过2年私塾。刚开始,我以为他和姨妈一样,属于少文化的人,但那年在故宫,我给他讲故宫历史和明清逸闻,发现姨夫竟然是个很好的倾听者与对话者。从他倾听的神态和对话内容可感知,他对中国的历史很有兴趣,也了解得不少。表哥(姨妈的大儿子)说,“我们小时候都骂他是军阀,他打人真狠,就用铜扣皮带抽啊”。但对姨妈,却是一帖药,言听计从,爱护有加。姨妈一生做的最英明抉择就是选择了姨夫。

图片

巡洋舰载着近5000官兵向台湾开进,“甲板上坐满了人,脚都插不进。”姨妈说,“船开得很慢,2天才到。最难受的是口渴。那些美国兵很坏,只给我们一个水箱,2个水龙头,美国大兵就拿着卡宾枪站在楼道口,要喝水,一个金戒指一杯。你姨夫每次都尝一小口,给我喝。我小荷包里的金戒指,大部分在船上买水喝了”。

姨妈特别爱送金戒指给我们,而且每次都要亮一下,关照:“这个一定要有,保存好”,可能也和这次经历有关。她希望在万不得已时,它也能帮我们渡一下难关。

金戒指换水喝的事姨妈说过2、3次,我有时会纳闷:姨夫出身贫寒,姨妈连替换衣服都没带走的;连长薪水不高,即使升任团长也不高,怎么会有那么多金戒指?但我没问,因为硬币总有它的另一面。后来还是姨妈解开了谜底,从老百姓家搜的。“有时部队开到一个地方,老百姓都跑光了,我就一家一家进去搜,别的都不要,就要这东西。那兵荒马乱的,没这东西怎么行?”。历史,在很多地方都不得不让你相信,它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图片

有件很小的小事,当时不觉得什么。“你一定要过夜生活”。有几次,看到我晚上总是捧一本书看,姨妈说,“人怎么可以没夜生活?这跟钱没关系,跟生活情趣有关。刚到台湾,我们的生活也很苦,但每天晚上都要出去走走,逛逛夜市,没钱买就看看,别的吃不起就吃一碗牛肉面回家,这也是夜生活呀”。

这件小事当时没觉到什么,后来才领悟到,这也反映了国共两党文化的差异。国民党很早就具备了比较西化的、精英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今天中国已逐渐成为主流,但那时,却成为它脱离民众的根源之一。无论个人,还是政党,路线,都是不能超越现实的。脱离最广大民众基础的西式现代化和西方与传统混合的精英文化的失败,也是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根源之一。而这也是国民党让很多人同情的原因之一。

姨夫从没和姨妈红过脸,只有一次,在旅途中,在车上,我和姨夫聊天,说到国际上的事,一直在旁闭目养神的姨妈突然睁开眼说,“你们中国对我们台湾打压很厉害的,在国际上到处打压我们,封杀我们的空间”。只有这一次,姨夫有点恼了,“什么话,台湾不是中国?”意有不甘,又加了一句:“整天跟一些台湾婆打麻将,乱七八糟的”。

在《兄弟冤家》后,有人教诲我:两岸关系早已不是什么兄弟间的打打闹闹,已经是制度问题,所谓家国情怀,在台湾新生代和国民党内部新生代已经淡漠,两岸关系越来越远已成现实。

其实,我写《兄弟冤家》,只是一种历史的感叹,不涉及今天的国共以及两岸关系。少年时,我不相信解放台湾会成为现实,因为我看到的都是鱼雷快艇,知道美国的兵舰就在台湾。长大后,我不相信两岸的和平统一会是一件可预见的事,因为我已读过更多更多的书,知道分离和统一背后的根本动因和条件。姨妈不假思索的“你们中国”,只是让我从感性上加深了这种家国情怀与国家认同早已渐渐消失的事实。姨夫姨妈一次次来大陆,也只是一种对过往的思念,一种远离故土的不甘。他们的梦在大陆,他们的身心早已寄托给了台湾,数十年的分居,足以把他乡当故乡了。

图片

但我还不至于相信制度才是影响统一的根本问题。如果仅仅是制度问题,苏格兰没必要独立公投,北爱尔兰、巴斯夫……也不用几十年来一直为争取独立而斗争,捷克和斯洛伐克也没必要刚一揭去铁幕,就立刻分家。支持独立最重要的动因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当年美国革命的根本动因也在于此。这种做主,对一般民众更多是心理上、文化上的,对政治家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实利太大,足以让一切能够且有条件独立的都会争取独立,再亲、再相像的兄弟姊妹都要分家呢。至于说他们说是制度差异,就只能呵呵了。失败者和弱势方除了“你不义,我道德高尚”,还能用什么来自饰、自大?看过龙应台的《1949,大江大海》?感动了吗?愤怒了吗?感动了,愤怒了,就对了。但如果相信这就是历史真相,那就文青了,而且是不及格的文青,因为至少,及格的文青还知道剪裁的作用。

姨妈育有两儿两女,老大(表哥)原是国民党中生代的中坚人物之一,台中市老大,后来全心经商,不再过问政治,并拥有一家证券经纪公司。无论在我走上证券投资,还是对近几十年台湾政治沿革,对两蒋以及“国”“民”两党的认识上,都受他惠赐甚多。表嫂在“中央研究院”当研究员,不幸的是,她的研究方向就是导弹。老二(表姐)远嫁韩国,过去常来往于中韩之间,为两国大学之间的合作奔走。老三(表弟)“胸无大志”,经营着哥哥送给他的一家工厂,虽没大出息,但嘴很甜,跟母亲很亲。2个儿子,一个供她花钱,一个哄她开心,姨妈的一生过得很幸福。有人说,血浓于水,但水多了,血也就冲淡了。姨夫姨妈相继过世后,表哥又来过一次,此后,音讯就渐渐地断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这是1962年,于右任先生写的。而今,维系两岸的情感纽带已经断了。“立于东海之巅兮,望我台湾;台湾不可见兮,唯有海水苍茫”。那水实在太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