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栖霞有个村叫“生木树㞭”,当年这附近发生过一场地雷伏击战

 胶东故事会 2022-05-11

在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村庄当中,有一个叫作“生木树㞭”(㞭,字典中标注为dài,栖霞方言读wang,大山深处的意思)的地方。它位于栖霞市“臧蛇线”的沿途。

所谓“臧蛇线”,“臧”指的是臧家庄(现在属福山区),“蛇”指的是蛇窝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公路,即称作“臧蛇线”。

在地形多山的栖霞,臧蛇线是为数不多连接着南北两境的大道之一,臧家庄、亭口、唐家泊、蛇窝泊等乡镇之间的交通互动,主要依赖于此。

由于是从山区穿过,臧蛇线的沿途有不少地势险要的垭口,其中,位于亭口镇和唐家泊镇交界处的那一个就比较典型。而生木树㞭村就在此垭口附近。

第一次去生木树㞭村的时候,笔者就对村庄周边的险峻地形印象深刻,感觉在过去可能是鏖兵之地,只是没有专门求证过。而机缘巧合的是,前几天在阅读一本题为《洪炉——胶东抗大在栖霞》的书时,恰好从里面找到了肯定的答案——在抗战时期,生木树㞭村附近就发生过一场战斗,更准确地说,是一场地雷伏击战。

关于此战的经过,《胶东抗大在栖霞》书中记载道:

“1942年12月27日,进犯牙山之敌,由日军指挥官吉田大佐带领从大杨家村去南佛家村(以上两村及生木树㞭村现在皆属亭口镇),敌人沿途多次遭到胶东抗大战斗小分队的扰袭和地雷伏击。胶东抗大两个班的战士奉命在生木树㞭村东山口大路埋设地雷,当敌人大部队进入雷区后,地雷手马保军拉响导火索,当场炸死日军吉田大佐等8名敌人。”

上文中提到的马保军,是栖霞西城镇上马家村人,1925年出生,1938 年参加革命,1939 年7月参军,是此次生木树㞭地雷伏击战的亲历者。他后来曾写过一篇名为《地雷一声响 吉田见阎王》的文章(见2019年4月1日的《甜美栖霞》丛刊),专门回忆过这段战斗经历。

(▲生木树㞭村和大杨家村的位置示意)

根据他的回忆,12月26日晚,敌军从桃村经东夼、新庄、回龙夼进宿大杨家村。得知消息后,当天夜里,七班滕班长和(胶东抗大)学员郭秀屏各带 1 个战斗小组对日军进行袭扰,副班长、地雷组长林军、马保军带领学员李仁等在生木树旺村东大路山口埋设地雷。

由于时值寒冬,冻土难以挖坑,他们就选择了一处夏秋季雨水冲出的小坑埋设地雷,然后用枯草伪装。拉雷的引绳用 铁丝和 麻绳相接。准备完毕, 战士们来到了约 50 米外的小树林土坎内隐蔽待命。

次日上午,日军从大杨家向唐家泊进发,中途经过雷区时,我方战士看准时机拉响地雷,使得地雷在两匹高头大马之间爆炸,将骑在马上的一名日军指挥官当场炸死。日军随后虽然组织火力反扑,但由于参与伏击的战士们熟悉地形,加上我军主力部队十三团的 1 个连听闻枪声后, 也从大路东侧隐蔽的山沟里向敌人出击。这场战斗,最终以敌军逃窜、我方胜利而结束。

从当事人的回忆来看,这场战斗的地点更靠近生木树㞭村,似应称之为“生木树㞭伏击战”。不过,由于战斗的前哨是从大杨家村开始,所以在不少史料当中都将之称作“大杨家地雷战”或“大杨家口子战斗”。比如,1990年出版的《栖霞县志》对此的记载就是:“1942年,教导二团在大杨家口子,一个地雷炸毙敌指挥官以下8人。”

根据《胶东抗大在栖霞》的描述,在此战中被炸死的日军指挥官为吉田大佐。这一身份信息,也曾从敌方的后续反应中得到印证。根据马保军的回忆,伏击战过后,栖霞县伪县长曾向我唐家泊地区发出通牒,威胁让一周内交出炸死吉田大佐的全部人员,否则踏平牙山。由此可见,被战死的日军指挥官应具有相当身份。只是此敌酋的完整姓名和部队番号,暂时还没有看到更详细的记载。

这场战斗的规模虽然不算很大,但战果可嘉,可谓是生木树㞭村历史上光辉的一笔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