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一轮涨价热潮将开启 你还在纠结买不买车?

 玩车教授 2022-05-11
涨价,涨价,还是涨价,今年汽车圈最大的话题,莫过于涨价了。截止到目前为止,市场上完成调价的已经高达20多家车企。
 
翻看这20多家车企,国产造车新势力首当其冲。就在4月份,极氪汽车宣布涨价1.8-2万元、广汽埃安最高涨幅1万元;

 
传统燃油车企业也有所涉及。其中就包括了涨幅最高达1.1万元的宝马,以及最高提价12.1万元的奔驰;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半年里,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进行调价,这是大势所趋,无法避免的事情,无论是新能源车企,还是传统车企。
 

 今天,教授就跟大家分析一下涨价背后的原因。这里面有两个因素,把车企放到了不涨不行的地步。
 
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今年以来,汽车市场上游原材料紧缺,价格更是犹如坐上了“云霄飞车”。例如纯电动急需的电解钴,现货均价为57.05万元/吨,对比年初的27.55万元/吨,涨了足足一倍;更别忘了疯涨近700%的电池级碳酸锂,和3月以史诗级行情上演“逼空”大戏的“妖镍”了。纵然最近有关部门接连出手,但新能源车价格上涨的情况恐怕一时半会难以结束。
 
 
而在燃油车方面,从制造零部件来看,受国际局势影响,橡价高位运行。从上月底开始,正新轮胎、普利司通、大陆集团等轮胎厂商宣布涨价。此外,中钢网统计数据称,五一后有30家钢厂宣布涨价,调价幅度为10-110元/吨。

 
 
从智能配置来看,按照目前市场平均标准,制造一辆燃油汽车需要500-600个芯片,制造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1000-2000个芯片,车企对于芯片的需求愈发明显。但供给端承压现象却很明显。最近,供应全球过半氖气的乌克兰Ingas和Cryoin两家公司已停止运营。芯片制造原材料的缺失这无疑掐住了芯片供应商的咽喉,也让下游车企的造车成本不断上升。
 
 
二是疫情影响供应链。近段时间,疫情发生地上海、广州、吉林等地不少整车厂出现部分产线停产、半停产的现象,对产量造成直接影响。此外,疫情也对整个生产制造体系造成看冲击。汽车工业生产制造紧密相连,有一环“掉链子”,下游就无法正常运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瘫痪,给整车制造商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压力。
 
 
如果你以为,这些原因都是暂时的,价格回落很快将会到来,那你可能要失望了。已经有业内人士指出,下一轮调价窗口即将开启,以后买车还会更贵!
 
首先是新能源车补贴下调。2023年补贴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同时不再减免购置税,新能源车必然会进行新一轮调价。以20万级纯电动车型为例,明年购买或没有了约1万元的新能源补贴,以及需要缴纳约2万的购置税,所以哪怕车企不涨价,我们购买一辆20万级车型,就得多花3万元!
 
 
其次是传统车企逐渐加入到涨价队列。例如奔驰,涨幅最高达12.1万元,主要影响范围有进口车型、对外依赖程度更高的四驱车型、部分2.0T车型。宝马也紧跟其后,最高涨幅达到了1.1万元。此外还有近期宣布调价的上汽大众。据悉,上汽大众大众品牌自5月11日0点起上调所属车型的厂商建议零售价(MSRP)。本次价格上调涉及上汽大众大众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含ID.纯电系列,PHEV插电混动系列),上调幅度为3000元至5000元不等;燃油车型上调幅度为1000元至3000元不等。
 

其实,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涨价的新车依然值得大家选购的。尤其是那些刚需用户,没有必要因为涨价而放弃。

 
第一,新车配置越来越高,整体性价比是持平甚至是提升的。以前,大品牌可以通过销量来摊薄成本,但现在制造成本大幅度提升是事实,车企也得活下去。所以,加价更加量成为了车企最好的选择。
 
 
以上汽大众大众品牌为例,目前几乎全系标配ACC自适应巡航、启停和能量回收系统等高价值配置,同时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慧车联系统、抬头显示等先进科技大量应用在新车上。

 
这些都得依托于更多芯片的使用,因此,成本上涨是必然的。事实上,调价1000-5000元,其实还是不能覆盖涨价后的成本。相比新能源车动辄1-3万的调价,大众这波不算夸张,甚至还显得良心,因为这些差价换来的是更高价值的配置。
 
 
第二,市场经济下,允许车企降价,但不允许车企提价本身就不合理。教授也一直觉得官方指导价这种固定价格,并不够客观。
 
但教授也同意,加价是一回事,加多少又是另一回事。进一步说,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实力雄厚的车企会展现出价格优势。比如像上汽大众这种体量大的厂商,能够获得供应商的优先支持。比如购车提车周期不会太长(一般半个月到一个月);比如终端优惠或许会缩紧,但不会消失;比如价格提升的很大一部分会被经销商给消化,消费者可能感知到的价格浮动不那么强。
 
 
第三,早买早享受,早买更划算。目前车市整体遇冷,政策暂不会收紧得太快,而供不应求的现象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以广东为例,目前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能够享受10,000元补贴,燃油车也能享受5,000元的补贴,此消彼长后就算涨价影响也不会太大。等再过些日子,车企整体价格上调了,补贴退坡落地了,谈价空间会小很多。不仅如此,等车周期也会不断拉长。站在用户的角度,早买早享受才是硬道理。
 
 
 
 
最后,教授想说,买车是为了改善出行条件,无需考虑太多。对于刚需用户来说,买车可以缩短通勤时间。尤其是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减少公共交通出行会更安全。而对于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来说,一辆车可以带你去自驾游、去露营,让你暂时放下工作的苦恼,好好享受与家人外出游玩的时光。因此,我们应该多关注一辆车的产品力,看它是否符合自身需求,是否在预算范围之内。只要经济允许,就应该“早买早享受”,否则后续只会越来越贵。如果因为涨价问题一直纠结,可选的范围只会越来越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