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古迹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2-05-11
中国文化古迹
中国各地文化古迹的总集,具有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
中国文化古迹全图
中国文化古迹
中国文化古迹
中国文化古迹列表
1、万里长城-—八达岭【明。延庆
2、十三陵【明。昌平
3、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抗战时期。顺义】
4、颐和园【明、清。北京】
5、真觉寺金刚宝座【明。北京】
6、卢沟桥【始建于金。北京】
7、周口店遗址【旧石器时代。房山
8、云居寺塔及石经【隋、唐、辽、金。房山】
9、独乐寺【唐。蓟县】
10、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1948.杨柳青】
11、普宁寺【清。承德】
12、普乐寺【清。承德】
13、清东陵【清。遵化
14、义慈惠石柱【北齐定兴
17、清西陵【清。易县】
19、永通桥【金。赵县】
20、赵邯郸故城【战国。邯郸
21、响堂山石窑【东魏至元。邯郸】
22、善化寺【辽、金。大同
24、佛宫寺释迦塔【辽。应县
25、佛光寺【唐至清。五台
26、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1938.五台】
27、双塔寺【明。太原】
29、丁村遗址【旧石器时代。襄汾
31、永乐宫【元。芮城
32、广胜寺【元、明。洪洞
33、清真大寺【清。呼和浩特】
35、辽阳壁画墓群【汉、魏】
36、奉国寺【辽。义县
37、好大王碑【高句丽集安
38、玉佛寺【清。上海】
39、豫园【明至清。上海】
40、上海中山故居【1919】
41、金山寺【唐。镇江
42、明孝陵【明。南京】
43、寄畅园【明至清。无锡
44、拙政园【明、清。苏州
45、留园【清。苏州】
46、保圣寺罗汉塑像【北宋。吴县】
47、岳飞墓南宋。杭州】
48、六合塔【南宋。杭州】
49、灵隐寺东晋。杭州】
50、河姆渡遗址【新石器时代。余姚
52、林则徐墓【1849.福州】
53、郑成功墓【清。南安
55、上饶集中营【1941】
56、上清宫西晋贵溪
58、城子崖遗址【新石器时代。章丘
59、灵岩寺【唐至清。长清
60、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东汉。长清】
61、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东汉】
62、相国寺【北齐。开封
63、宋陵【北宋。巩义
64、仰韶村遗址【新石器时代。渑池
65、屈家岭文化遗址【新时期时代。京山
66、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1911.武汉】
67、黄鹤楼遗址【三国。武昌
68、汀泗桥战役遗址【1926.成宁】
69、马王堆汉墓【汉。长沙】
71、三元里平英团遗址【1841.广州】
72、广州人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26】
73、光孝寺【五代至明。广州】
74、冯焕阕【东汉。渠县】
75、桂园革命遗址【1945.重庆】
76、宝顶山摩崖遗像【宋。大足
77、北山摩崖遗像【唐、宋。大足】
78、杜甫草堂【清。成都】
79、前蜀王建墓【五代。成都】
80、乐山大佛【唐。乐山
81、爨宝子碑【东晋。曲靖
82、太和宫金殿【清。昆明】
83、元谋猿人遗址【旧石器时代】
85、扎什伦布寺【明初至清。日喀则
86、药王山石刻【隋至明。耀县】
87、昭陵【唐。礼泉
88、顺陵【唐。咸阳
89、秦始皇陵【秦。临潼
90、茂陵西汉兴平
91、霍去病墓【西汉。兴平】
93、圆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台北】
94、朝天宫【清。北港
95、西台古堡【清。澎湖】
中国文化古迹详解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之八达岭段位于北京市西北的延庆县境内。
八达岭是我国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之一。它盘旋游卧于延庆县境内的崇山峻岭之间,不见首尾,像是一条巨龙在低啸游动,气势磅礴。八达岭因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曾有“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之说,今山崖高处仍留有“??
中国文化古迹
中国文化古迹
八达岭始建于明朝洪武帝初年,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用砖石重修,明清两代又屡经修葺。关城有两个门,西门称“北门锁钥”,东称“居庸外镇”。两门的券洞上置平台,台周用砖垒砌垛口,平台的南北各 开豁口。东门平台与关城城墙相连,西门平台与长城相连。
中国文化古迹
中国文化古迹
关城和城墙都是由整齐的条石和大型城砖砌筑的,极为坚固。八达岭长城的城墙平均高达7.8米,最高处达14米,墙基宽6.5米,顶宽5.8米。城墙的两侧间隔着设置有敌台、墙台、宇墙、垛口、望洞、射孔等防御工事。北门外的岔道城是明代守军的前线指挥所,可以同时驻守七、八百人。
中国文化古迹
中国文化古迹
十三陵明
十三陵是中国明代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下。明代迁都北京后,自成祖朱棣起,至末帝思宗朱由检止,共十四帝,除景帝朱祁钰因故别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此。依次为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十三陵是一个整体性强、布局主从分明的大型陵墓群。清初明陵遭破坏,乾隆年间曾进行修缮。1956年发掘定陵。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陵的范围与布局:
十三陵陵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依山势建围墙。正门大红门开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处建关城和水门。大红门前有石牌坊和下马碑。牌坊为五间六柱,庑殿顶,东西通宽33.6米,高10.5米,为中国最大石坊。大红门南向,券门三洞,无木架,全部砖石结构。单檐,庑殿顶,顶覆黄瓦,红墙,白石基础,东西长37.6米,南北宽11.4米。门南两侧各有下马石碑。门东北部为拂尘殿,为皇帝祭陵更衣所在,今仅存遗迹。门北为总神道,直达长陵
中国文化古迹
中国文化古迹
神道长约1060米,南端建有大碑楼,重檐歇山顶,顶覆黄琉璃瓦,四面开门。内立“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外四隅各立雕龙华表。碑楼北神道两侧立石望柱和巨大的石象生18对,相向而置。计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4,皆2蹲2立;石人12个:武臣、文臣、勋臣各4个。再北为石柱组成的牌楼式棂星门。神道北段有支路,通向各陵。
中国文化古迹
中国文化古迹
十三陵陵园形制:
各陵自成陵园,规模大小不一,形制大致相同。陵园各建在山前,都有围墙,门前竖无字石碑。祭祀建筑规模都较大,三五间不等,两旁多建廊庑。殿后过牌楼门有石五供,再后有明楼、宝城。各陵葬皇帝一人,皇后人数不等。明楼为方形高楼,重檐歇山顶,正面檐下嵌匾,书陵名。楼中竖石碑,刻皇帝庙号、谥号。长陵陵园规模最大,宝城直径340米。祭祀宫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有三层白石横杆环绕,内有32根直径1米以上本色楠木巨柱,面积1956平方米,雄壮雅洁,为国内仅见。除思陵外,各陵陵园左右均设有神宫监、神马房、祀祭署。
中国文化古迹
中国文化古迹
定陵地宫及遗物
前有砖隧道、石隧道、金刚墙,隧道券接玄宫。玄宫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与左右二配殿,全部为石材起券结构。各殿间有石券洞相通,券洞前雕额枋、檐瓦,下作须弥座。洞内设汉白石双扇石门。各门内均有自来石顶门。前、中两殿地铺方形澄浆砖。后殿和两配殿地铺花斑石。玄宫连同隧道券前后长87.34米,左右横跨47.28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
玄宫中殿设石供案三,案前均设黄琉璃五供,后殿有棺床,砖石结构,床上中为万历帝棺,左为孝端后棺,右为孝靖后棺,棺床上下放置随葬器物、谥宝、谥册等。万历帝棺床有金井。左右配殿也各有棺床、金井,唯无棺、器物。
出土器物有帝后冠服、织锦匹料、金器、玉器、铜器、瓷器、木器、锡器、谥册、谥宝、金元宝银元宝等各类器物近2648件。帝用翼善冠,全用金丝编就,并附有双龙戏珠,十分珍贵;织锦匹料多成卷状,中部加腰封,书写织造时间、地点、名称、尺寸和各种匠作姓名等,史料价值很高,但多有腐朽。
1954年,文化部文物局对长、景、永三陵进行了整修。1958年整修定陵的地面建筑与地下玄宫,1959年建定陵博物馆。1986年又着手修缮昭陵。现归十三陵特区管理。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中国文化古迹
中国文化古迹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中国文化古迹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为宗旨,用"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中国文化古迹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2000年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的ISO9000和14000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
历史文化古迹
闻一多纪念馆
坐落在清泉寺遗址上,占地14亩,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内有闻一多铜像和三个展厅,共陈列了文字237条目;照片、地图、绘画362幅;复印件136份,文物18件;其它实物120余件。
陈沆殿试试卷
陈沆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参加殿试时第一甲第一名(状元)的策论试卷,气势雄浑,笔力奇健。现藏于县博物馆。
浠水文庙
位于县城清泉镇新华正街,座北朝南,南临浠水河,背面儒学巷。地势开阔,环境优美。明、清《蕲水县志》记载,文庙又名儒学、学宫孔庙,始建于北宋。元末遭兵毁,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宋元旧址上依旧重建。后经宣德、正统、弘治、正德嘉靖、天启等时期陆续整修和扩建,成为当时县治一处完整的建筑群。明崇祯年间遭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毁,清顺治七年(1650年)重建,康熙雍正、乾隆、咸丰同治、光绪等时期修复十多次。保存至今有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和石碑坊“棂星门”,1985年将配房修复。总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文庙的总体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群均衡对称的布局手法。由大成殿(先师殿)、崇圣祠、尊经阁、东西配房、棂星门等建筑组成。
斗方禅寺
位于斗方山上,它始建于后唐,元遭兵毁,明洪武僧心节重建,隆庆元年(1567)再修,清康熙、乾隆、道光等时期陆续维修。现存石殿,保存完整。面阔三间,其中后殿柱、梁、枋、檩、墙体均用石料建,明间采用抬梁式构架,两山未用梁架,这种作法当地称之为“硬山搁檩”。金柱、后檐柱为八角柱,前檐柱为圆柱。大门左侧的一根浮雕盘龙云纹石柱,雕工精细,线条简练,实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前檐明间装修板门、石门框、石边梁,其余用石墙封闭。
古井庵
位于绿杨乡范家冲林场内,东北距白莲河水库约1.5公里,东距绿阳至鸡鸣河公路约600米。古井庵为石质构架青砖瓦屋,现存正殿及西侧厢房,面积约150平方米,面阔7米,径深10米,通高7米,双坡顶,封火墙。庵存正殿两幢,下殿比上殿基低70厘米,用石质金柱两根,柱间2.23米,柱高3.06米。上殿金柱六根,石础为覆盆形。上殿前排两根柱子上浮雕龙纹,石殿右北角有一泉井,长75厘米,宽80厘米,抬梁架结构,两侧厢房内有藻井,东厢房已毁。全殿石质柱架由86根石条组成,庵内现存一铁罄,记载铸于崇祯六年,道光年间重铸。
尽街桥
又名生生桥,长寿桥,位于清泉镇十月村一组,桥东距柳界公路20米,修于明成化年间,知县潘钰始建,清康熙年间知县李振宗重修,更名生生桥,桥成南北走向,跨于尽街河港之上,桥长24米,宽7米,桥面至水面高4米,四墩三孔,每孔跨度5米,桥墩成船形,保存完好。
福主万年戏台
位于马垅镇福主村,戏台坐东朝西向,现保存有装饰瓷板画,上记有道光已丑年,戏台由前台、后台、化妆室组成,平面结构成倒“凸”字形,前台基高1.8米,通高9米,阔6.1米,径深有4.95米,面积30.2平方米,由四根立柱支撑,檐柱石质,上部安饰木雕龙凤,台檐三面檐枋雕刻龙凤花纹,前檐枋上置“云管阳春”四字木匾,小青瓦盖,檐歇山顶式,正脊中瓦垒三角形饰,垂脊微向上翘,正脊垂脊端尖安鱼形兽,下挂铁质风铃,檐下满布如意斗拱,后台的左右两侧用四根檐柱支撑,中贯檐枋,枋上镂刻戏曲人物图,枋下安隔扇窗,化妆室为后台底层,前与前台基略同,面积与后台等同,南侧墙安小门,门外楼梯连后室,后台两次间置耳门通前台。
登瀛室
又名洋屋,修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是该县周登瀛先生(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卒于1946年。曾任江西省烧碱公司总经理。《浠水县志》有其传略)创办。位于浠水县绿杨乡牛头冲一组,西距浠英公路约3公里。
登瀛室为砖木结构仿欧式两层住宅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虽为仿欧式建筑,但所用的材料多为就地取材。楼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282.4米,底层高3.9米,二层高3.18米,两木质楼梯分置室内左右,窗有方形与弧形两种,窗门原为百叶形,现改为玻璃。登瀛室的大门为石质门框,木质门扇外包铁皮。门框上有“松菊犹存”题刻。室内设有西式壁炉。登瀛室用石条砌基,四墙用灰砖砌筑,屋面盖小青瓦,屋面前坡有对称的两楼形窗。左山墙脚嵌碑刻一块,刻有“登瀛室”、“民国七年仲春立”、下署“一千九百十八年”、及登瀛室的英文名称。
斗方山及斗方禅寺
斗方山是该县宗教名山,自古就称千庙之山,以斗方禅寺为最。斗方禅寺,占地面积150亩,设施完整,功能齐全。1998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写了寺名。斗方禅寺历史悠久,史考建于公元776年,由大唐大著禅师开建,后经历了各朝风雨,时有兴衰,曾更名为崇果禅院、降龙祖师庙、斗方禅寺、崇归寺等。旧志记载,元代曾遭兵毁,明洪武年间重建,后来又于清朝隆庆、康熙、道光时期不断修葺,殿堂金碧辉煌,遍布山中。历代于寺中悟道的大师不乏其人,宋代佛印禅师、维庆法师、明代心节大师、清朝松峰和尚曾驻锡讲经,至20世纪中叶,寺毁于战乱,仅存三座古殿。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斗方禅寺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释本焕大和尚出任斗方禅寺方丈,其高徒印静法师率海内外弟子筹集资金2000万元进行复修,建成了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客堂斋堂、念佛堂、云水堂、钟鼓楼东坡楼、牌楼、山门、僧寮净舍等基础设施,雕刻了佛像数百尊,新辟了水榭亭阁等观光景点数十处。
三角山及紫云禅寺
三角山是鄂东名山之一,风景秀美,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众多,是理想的观光游览胜地和著名的佛教圣地,曾是鄂东、皖西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之一。三角山原有大小寺院108座,名山古寺、交相辉映。历史悠久、最负盛名是始建于唐代的“三大名寺”(紫云寺、金轮寺、龙洞寺)和“四大名庵”(白云庵天然庵、五丰庵、英武庵)。据史志载,兴盛时期三角山曾有“三十六寺庙,七十二庵观”。“三千和尚、八百道人,游者如潮,朝着如市”的盛况。其中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是位于三角山主峰下的紫云禅寺
紫云禅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30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六千余亩,相继建成了大雄宝殿、山门、九龙壁、放生池、方丈室、贵宾室、僚房、藏金阁等,大雄宝殿及佛像已于二00四年(农历)九月初九完成开光。
传说祖师开山之时,有紫云萦绕山峰,故取名紫云禅寺。紫云寺兴旺于五代时间的后梁、后唐。经历朝修复,规模不断扩大,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公于998——1003年),大兴土木,改建成巍峨大庙,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分为五殿三阁(祖师殿、观音殿、大佛殿、玄帝殿、关帝殿、大慈阁、朝阳阁、藏经阁),规模宏大,石梁石柱,飞阁流丹,壁石精彩,龙凤花纹,工艺精湛,共奉神像栩栩如生。
紫云禅寺栋宇古朴,地隔尘寰,雅静清幽,苍松翠竹,相映成趣。寺左侧遗有棋盘,“楚河”、“汉界”清晰可辨,人称棋盘石,传说紫云寺开山祖师曾在此与人对弈。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3年)登山拜佛,题了“仙家玄妙,佛法无边”。欧阳修登主峰题刻“问天”“摘星”。明代文学家、四川眉州知州陈仁近写下了《寓三角寺诗四首》和《李春登三角山有怀四首》,晚年告老后隐居三角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朝拜紫云寺题了“祖师之灵,千古留名。”此外,明代朱元璋军中元帅康茂财,元末义军领袖、“天完”国皇帝徐寿辉,清朝乾隆帝大臣秀松,黄州知府梁文博,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等都到过此山,朝拜紫云寺。
灵惠寺
位于浠水城南三公里换袍岭处,占地面积约15亩,寺院建筑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灵惠寺依山顺势而造,是佛教胜地,兼收并蓄地吸收了道家人物。如渡世祖师就是道家出身,原是灵惠寺的主神。
天然寺
三祖天然禅寺位于散花镇泰春山。因前峰树木苍翠茂密,远看如青狮,故又名青狮山。据旧县志载:“天然寺泰春山,为蕲西南一大名胜。”如天然八景:望江石、兰江照、青狮山、洗手池、双峙峰、钵盂峰、虬虹岭、白额崖,各具特色,兰江照就是在特定的雷雨天过后太阳西下时,晚霞将兰溪江面通过光的折射映照在天然寺的上殿墙上,呈现出江水波浪和轮船景色;除八景外,还有和尚塔、望婆井、吴王寨、滴水岩、老君窝、罗汉松等多处古迹。
天求禅寺
原名天球寺,坐落在浠水县城东10公里的清泉镇朴树坳村境内的石峰山麓。寺背靠石峰山,峰顶巨石,独体而群居,形散而神聚,恰似狮头,当地人称啸天狮,山前綦家湾立有一孤独圆石,正对狮口,观其意似狮子舞绣球,故取名天球寺。天球寺建于唐文宗开成4年(839年),盛于明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灾。90年妙世法师重修寺庙,9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寺庙题词,改“球”为“求”,并做诗曰:“由于也是球,无玉也是求。去掉球边玉,更上一层楼。”?天求禅寺之景观,以三塔为最。万佛塔雄浑壮观,巍然屹立,佛教黄的颜色彰显出独有的庄严和神圣。石塔塔顶直向那蓝天白云延伸上去,大有刺破青天之势。观音塔九层八方,由香樟木精雕细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