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到潭柘寺

 新用户8926AVU2 2022-05-12

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幽州乃西晋时的幽州。

文章图片1

潭柘寺

通往寺院的路,脚下是古香道。道路坑坑窝窝,坎坷不平。千百年来,皇帝王孙商贾百姓,都虔诚地前来进香礼佛。

文章图片2

古香道

明《帝京景物略》记叙:寺去都雉西北九十里,从罗睺岭而险径,登下不可数。过定国公兆,十余里,一道藂棘中,仰天如线,可五六里,頳山四合,东西顾,树古树,壁绝壁,頳山青矣,不见寺也。里许,一山开,九峰列,寺丹丹碧碧,云日为其色。

现在寺庙的检票处前面是一座三楼四柱的木牌坊

文章图片3

木牌坊

牌楼前有古松二株,绿枝如盖,枝叶繁茂,石狮子埋入松枝中,威武不减。

文章图片4

石狮子

过牌坊是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山门上“敕建岫云禅寺”为康熙三十六年皇帝赐寺名并题额。始建于西晋时的潭柘寺,到现在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潭柘寺在晋时名嘉福寺,在唐时名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相继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可由于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唯“潭柘”名传久不衰。

文章图片5

山门

全寺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间部分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东部以庭院式建筑为主,有十间房、方丈院、流杯亭、舍利塔等。西部为寺院式的殿堂组合,有楞严坛、戒台、大悲坛、观音殿等。除此之外,山门外有一处供和尚退休养老之所安乐堂。寺东西两侧山坡上分别有东、西观音洞,还有明姚广孝居住过的少师静室,寺前有上、下塔院。

文章图片6

天王殿

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

文章图片7

钟楼

高台上是大雄宝殿

文章图片8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额题福海珠轮。殿内供奉佛祖塑像,佛像左右分立“阿难”、“迦叶”像,均为清代遗物。

文章图片9

大雄宝殿

福海珠轮金字行龙戏珠横匾为乾隆手书。大雄宝殿斗子金匾为赵朴初先生书。

文章图片10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正脊两端有元代(1692年)琉璃鸱吻,鸱吻两侧挂着四条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康熙三十八年)赐予潭柘寺的。

文章图片11

琉璃鸱吻、镀金剑光吻带

文章图片12

琉璃鸱吻、镀金剑光吻带

大雄宝殿檐下的旋子彩画。

文章图片13

大雄宝殿后檐

文章图片14

鸽子

大雄宝殿后院内,有古树四棵,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

文章图片15

古树

娑罗树,佛教圣树,神圣之树。当时,佛祖在无忧树下降生,菩提树下觉悟,娑罗树下成佛。康熙皇帝有诗云: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惟有月中有

文章图片16

左娑罗树

文章图片17

右娑罗树

两棵银杏树,冠绝西山。一曰帝王树,一曰配王树

帝王树,相传种植于唐代贞观年间,名字是乾隆皇帝封的。有诗云:潭柘寺前帝王树,至今车盖尚童童。千年王气消沉尽,香火空繁三月中。

文章图片18

帝王树

传说帝王树在清代时尤为繁茂,每一位皇帝登基,其根部就会长出一新枝,每当一朝皇帝驾崩,便会从树上掉下一棵树杈,此树与清王朝同兴衰。

文章图片19

帝王树

冠绝西山的,除了树,还有这棵明代紫玉兰玉兰的花瓣,外紫红內粉白,名“二乔”,用东吴美女二乔来形容这棵玉兰的娇艳。它树龄400多年,是北京的紫玉兰之最。有诗赞:三春一绝京城景,白玉阶前赏玉兰

文章图片20

二乔玉兰

文章图片21

玉兰古寺

玉兰旁边另有古树一棵,曰探春,清末遗物,被誉为北京城古探春之最。探春的形态和花絮很像丁香,但非丁香。不要把这株白花探春误认为丁香噢,路旁立一牌子专门提示!

文章图片22

古探春

文章图片23

探春山石

高台上的二层楼阁为毗卢阁,毗卢阁三个字是康熙皇帝手书。

文章图片24

毗卢阁

圆灵宗镜为乾隆皇帝手书。殿内楹联: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

文章图片25

毗卢阁

毗卢阁下层阁内供奉五方佛,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其东侧为南方宝生佛、表示福德;东方阿阕佛、表示觉性。其西侧为西方阿弥陀佛、表示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

文章图片26

毗卢阁

自金代以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潭柘寺都是大乘佛教禅宗中临济宗的领袖,并且名僧迭出,历代的高僧大德们,研究佛学弘扬佛法,为潭柘寺的扩建和修葺,为延续和繁荣寺院的香火,作出巨大贡献,而在《高僧传》上标名,名传千古。

文章图片27

毗卢阁

毗卢阁阁顶砖雕,正面是“降龙戏珠”,背面是“龙凤呈祥”。

文章图片28

阁顶砖雕

文章图片29

阁顶砖雕

从毗卢阁向东行。

文章图片30

东行

一座覆钵形藏式白塔巍然矗立。塔前东西两侧各有一棵形态奇异的古松,树身修长,干体扭曲,形态婀娜,好似两只翠凤在白塔前旋舞,因而被称为双凤舞塔松。这是在明英宗时,越靖王朱瞻墉为皇太后祈福和延寿,于正统二年(1437年)建了这座金刚延寿塔,塔中所藏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

文章图片31

金刚延寿塔

塔后面的墙壁上有一块石碑,字迹已十分模糊,这是潭柘寺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石碑。金大定年间,皇太子完颜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颜雍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当时的住持僧重玉禅师为此特写下了《从显宗幸潭柘》一诗,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镌刻成碑,镶嵌在金刚延寿塔后边地阶的崖壁上。

文章图片32

最古老的石碑

东面高处是圆通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本身像。

文章图片33

圆通殿

从东向西,行进在毗卢阁后,春天桃花烂漫,秋天火红的柿子挂在枝头。

文章图片34

毗卢阁山道

西路高处的建筑群前,先看到文殊殿,内供文殊师利菩萨,原是明代万历年间潭拓寺住持达观大师的住所,名叫"一音堂",清康熙四十四年改建为文殊殿。

文章图片35

文殊殿

其次是观音殿,处于全寺最高处。

文章图片36

观音殿

观音殿内的地上原有一块砖,称之为拜砖。拜砖,是元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在潭柘寺“持观音文,礼大士,拜痕入砖欲穿也。额、手、足五体皆印,岁久砖坏,两足痕存。”所成。万历壬辰,孝定太后匣取入览,后遂匣藏之(《帝京景物略》)。有诗赞曰:积日成月月成时,积时成岁岁成劫。如是积渐难尽言,水滴石穿心力至

文章图片37

莲界慈航

观音殿的匾额上莲界慈航字为乾隆手书。

北京的庙的牌匾,不是康熙就是乾隆。他们两爷孙是旅游传播大使。

文章图片38

牌匾

观音殿东是普贤殿,普贤殿原为祖师堂,是寺内最早的方丈室,是明代以前历代住持居住的地方。唐代的华严祖师、五代后唐时期的从实禅师均圆寂于此,现殿内供奉普贤菩萨。

文章图片39

普贤殿

站在这里,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文章图片40

寺庙高处

建筑屋顶有一菱形黄硫璃瓦嵌成的“横盘心”,彰显出寺庙的皇家“黄气”。

文章图片41

横盘心

文章图片42

屋脊

继续西行,是龙王殿

文章图片43

龙王殿

龙王殿前廊上悬一石鱼, 敲击可发出悦耳的声音,敲不同的部分,声音不同。它是一块含铜的石料雕刻而成,声如金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有句谚语:潭柘寺的石鱼,好看不好吃

文章图片44

石鱼

继续西行,顺山坡而行。

文章图片45

寺院

潭柘寺古时是以泉胜的。“潭龙蛰水逾千丈,空鸟去天才一线”,而至今日,山涧河道已干涸。

文章图片46

山涧

西观音洞,自成院落,一看就有古意。

文章图片47

西观音洞

院内崖壁上有一山洞,供汉白玉观世音坐像。有山泉,流入莲池。

文章图片48

西观音洞

观音洞旁边是老虎洞,现已暂时关闭。洞内塑“疯魔和尚”因亮法师的坐像和一只听他说法俯首帖耳的神奇的老虎。这只老虎因亮法师的教化,毎日都伏在因亮法师身边,听其讲经,中午跟随因亮法师去寺中喝粥。法师圆寂后,此虎悲痛欲绝,不食不动,终日哭泣,5日后死去。寺僧感其至诚,在寺庙山门外专门为它修建了墓塔。

文章图片49

老虎洞

原路返回,从观音洞往下行,台阶下是药师殿大悲殿孔雀殿

文章图片50

竹林

台阶下是在北方难得一见的翠竹,一年四季,它们都是郁郁葱葱的。

文章图片51

翠竹

满墙的迎春花盛开。

文章图片52

迎春花

潭柘寺的戒坛,明正统年间奉英宗皇帝御旨而建,赐名为广善戒坛,授佛门具足戒。其规模等级小于相隔三十里的戒台寺戒坛。

文章图片53

戒坛殿

戒坛的西配殿为三世佛殿,东配殿为三财神殿

文章图片54

戒坛院

南面是楞严坛,是僧众宣说楞严经以及观世音菩萨圣号的场所,创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是寺内最重要的佛事法坛,也是僧众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现在的建筑是近年在原址上复建。

文章图片55

楞严坛

楞严坛,为重檐亭式八面圆殿木结构建筑,全高49尺,坛底为汉白玉须弥座,坛身主体为八角形大殿,门开四方,木质花棂窗饰,青黄琉璃瓦相间,上面是鎏金宝顶。殿外正面原先挂有乾隆御笔“寂照真如”横匾,其余三面悬挂果亲王弘瞻所题“金姿宝像”和“慈云普覆”,显谨亲王衍璜所书"月镜常圆”。

文章图片56

楞严坛

楞严坛在佛教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楞严坛的标准规制为“方圆丈六八角坛”,“八角坛”是楞严坛的重要特征及鲜明标志。

文章图片57

楞严坛

西路的最南边,是梨树院

文章图片58

梨树院

步行到寺院东路,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修竹丛生,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

文章图片59

东院寺院

方丈院关着门,据说里面有两株千年柏树,与潭柘寺同龄,有“华北柏树王”之称。维摩诘居士所居住的寝室,四面各长1丈,即面积只有1平方丈,然而其限量却是无限的,禅宗寺院因而称其为“方丈室”

文章图片60

潭柘寺的流杯亭,名猗轩亭,是专为皇帝驻跸潭柘寺而建造的。

文章图片61

流杯亭——猗轩亭

流杯亭,根据古代曲水流觞的习俗而建,皇帝王公在此赋诗饮酒赏景。“猗”指带水的美妙玉石,有联:石山水流动皆静,云间山出幻且宁

文章图片62

流杯亭——猗轩亭

亭内用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刻弯曲盘旋的石槽,从南看图案像龙,从北看图案像虎,即南龙北虎图。泉水从亭东北角的石雕龙口中吐出,沿石槽流入亭内,前后回旋,左盘右转,缓缓流出。

文章图片63

石槽

乾隆诗曰: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

文章图片64

石雕龙口

亭后是乾隆行宫和乾隆宝座,乾隆到潭柘寺一共礼佛了六次,留下不少故事。

文章图片65

乾隆宝座

亭后这一片竹子很有名,称之为金镶玉竹,在金镶玉竹金黄色的竹干上,有一道翠绿的细条状纵沟,每节之间交错而生,因此又称作“黄金间碧玉竹”,或称“黄金挂玉”。

康熙三十七年(1696),康熙皇帝御赐潭柘寺龙须竹八杠,种植在万岁宫前后,即竹林院和行宫院内。康熙皇帝《咏潭柘寺》:翠叶才抽碧玉枝,经旬清影上阶墀。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

文章图片66

金镶玉竹

寺院东路山坡走去。

文章图片67

东路石牌坊

朋友看见了财神殿,一路上都不照相,这里一定要留影。口中念着要发财,一定要发财!

文章图片68

财神殿

文章图片69

财神殿

东观音洞因为疫情没有开放,借网络图一张。

文章图片70

东观音洞(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图片71

东观音洞(图片来源网络)

东面山坡上的少师静室,是明永乐年间姚广孝在潭柘寺居住的地方。姚广孝法号道衍,辅佐朱棣夺取皇位。朱棣继皇帝位后,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庆寿寺钦命住持,后又加封为太子少师,赐名“广孝”,仍参与军政大事。“少师逃墨为元勋,潭柘是终;大师瘐死,预为诗辞潭柘,一往坐化,于法,俱曰息机善逝者”。

文章图片72

少室静室(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图片73

少室静室(图片来源网络)

潭柘寺有二宝:一是龙王殿前挂着的石鱼,二是天王殿前这口铜锅。这口宝锅,是和尚们炒菜所用,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

文章图片74

宝锅

顺着寺院边上的步道上去,看见掩映在丛林中的各式古塔。历经了十多个朝代,规模宏大,曾有难以数计的僧人在这里修行,并终老于此,因而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僧人墓塔。上、下塔院,现保存着形式多样的历代佛塔七十余座,是北京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墓塔群。

文章图片75

上塔林

这些古塔,形态各异,端庄肃穆,集结个每个朝代不同的造塔风格,有石经幢式塔、方形单层浮屠式塔、密檐式砖塔、覆钵形藏式石塔等。各代高僧大德飘然世外,他们与青山古木百鸟为邻,听晨钟伴木鼓,安享世间极乐。

文章图片76

下塔林

文章图片77

下塔林

虎塔,是一座神秘的墓塔,塔内埋葬是一只老虎,就是那只受因亮法师的教化,毎日听经老虎。寺僧感其至诚,按照大和尚的待遇为其修建了这座高大的的覆钵式塔。民国田树藩有诗赞曰 :神话离奇餐听经,佛心感应兽心灵。 永留色相传千古,香火人间拜道星

文章图片78

虎塔

寺后有龙潭,寺前有柘树,因此得名“潭柘寺”。古有柘树千嶂,遍布于四野山坡。人们相传柘树,因承佛恩滋养,柘皮能医妇女不孕症,故远近人士争相敬拜求索,使得满山柘树,几乎灭绝。

文章图片79

柘树

现当你走过古香道,登上寺院外的高台东侧,那里就有柘树一棵,树下有石碑作了介绍。但是大多人都会忽略了它,这棵拥有千年冠名权的古树,有可能是仅存的一棵。清李恒良有诗云:犹有镇山枯柘木,山僧不惜弃空郎

文章图片80

柘树

三脚猫灰灰,对于这座具有深厚底蕴的集宗教政治经济民俗为一身的寺院,只能浮光掠影了。仅此,仅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