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起陇西:影视圈的「历史脸盲症」,病得更重了!

 传统服饰 2022-05-12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全文字数约4.1K,图片数量约70张)

所有打着历史复原旗号的古装剧,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找不到用来背书的历史资料,而是找不对!

毕竟找资料背书可太简单了,大多数粉丝缺的也只是与人对线时理直气壮的依据,毕竟立场早早就选定了,缺的只是底气

所以,从早年“汉唐在日本”开始,找几张日本文化的图片作为依据,到现在开始使用中国的文物图片,它们之间最大的共性都是,少了证明这些资料可以作为证据的依据

终于,感谢这个畸形的影视剧吹嘘复原的风气,终于迎来了《风起陇西》,一部所谓历史氛围拉满,但全剧组都有历史脸盲症的片子!

怎么会有人把三国的剧,
拍成了西汉模样呢!

当然,这个不能完全怪罪《风起陇西》,这其实算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只是原来吹嘘复原的古装剧,朝代定位都在清朝、唐朝、明朝这样的舒适圈里。这些朝代,要么早年拍得“惨不忍睹”,要么网上可白嫖的资料够多,所以只要好上那么一点点,剧粉的底气就很足了

但三国戏真的不一样,根据“毒眸”整理的这份“三国题材剧集”表格可以看出,三国题材带着天然的戏说基因,正说历史的真的不多。

△ via《从《风起陇西》起,说说这些年的三国剧》

题材的讲述方式,决定了剧集的受众,也就会影响对于“还原历史”的态度。

比如,《甄嬛传》的服化道真的跟历史没多少关系(详见《《甄嬛传》10周年:从吐槽声里走来的清宫剧标杆》),但剧粉至今还以此为傲,因为这本来就是一部宫斗题材的电视剧。对于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会先对宫斗、宅斗的情节都生出许多质疑,根本就轮不到服化道这茬。

上表中《军师联盟》的两部,评分虽然较高,但实际上服化道远比《风起陇西》要差很多。

《风起陇西》属于分不清楚三国和两汉,《军师联盟》则属于直接分不清楚中国和日本。可相关评论里,夸赞《军师联盟》系列服化道优质的和挑刺《风起陇西》服化道毛病的简直一样多,这就是受众的差别。

所以,三国题材做成“古装剧”,远比做成“历史剧”容易得分。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古装剧”近似架空历史,服化道只要满足观众看起来很“古”的需要就行了。加上三国题材的天然戏说性,人们也往往更关注故事的讲述、人性的刻画等等。很显然,《风起陇西》在这方面完全是颠倒过来了。

《风起陇西》将质感、风格等作为吸引观众的重要方式之一时,它能做好自己的服化道么?得出结论的方式其实很简单,拿它之前同作者改编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比一比就行了,除了灯光的明暗、色彩的鲜晦,两者的服化道差别真的很大么?

《三国机密》是2018年唐人影视出品的(实际拍摄是2017年),导演最近一部作品是豆瓣评分仅3.9的《镜·双城》;《风起陇西》是2022年央视出品(实际拍摄为2021年),电影导演下凡之作,最近一部作品是豆瓣评分6.5的电影《刺杀小说家 》。按照这个纸面信息,两者之间的差距难道不是应该天差地别么?

结果,真的差不多也就算了,而且都犯了同样把三国时期风格设计得很古,几乎都往西汉定位的毛病。是因为2018年时人们对于服装考据要求还没那么高、对于唐人出品的要求也没那么高,而给了《风起陇西》什么奇怪的错觉,觉得可以按照《三国机密》的路线走?

且当作一个巧合吧,毕竟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同一个:人们对于三国故事和人物八卦有多熟悉,就对三国文物与考古就有多陌生!以至于,这个问题是相互传染的,还是各自原发的,反而没那么值得深究了。

最近我看到的一个关于三国的热点话题还是,三国人物之间的亲戚关系,问“周瑜应该管夏侯惇叫什么”。看似是讨论历史,其实谈论的只是段子。

而作为这些段子也好、演义也罢的三国时期,看似家喻户晓,其实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却显得十分短暂且夹缝。如果全景式地去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甚至还会略过这个时期,这就导致如果用“三国”作为关键词去检索,并不会像其他大一统的朝代一样拥有许多现成的答案提供给你。

我们在知网输入“三国服饰”,仅有7条结果里,3条讨论游戏动漫、2条讨论朝鲜三国时代……

但你如果检索的是比如“汉代服饰”、“魏晋服饰”,结果不仅很多,且相关程度很高。

这就是三国时期在历史中的真实处境,它与由文学作品带来的热闹景象完全不同

这就给大多数影视剧在做服化道考证工作时那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以前也是类似的方式,比如隔壁聪明的于妈,连知网都用不上,直接微博存图就行了。但胜在资料多,且微博考证的方式即便错了也可以讨好微博用户。但三国时期真的很难,本来三国的受众里就有一批卷入度很高的爱好者。而故事热门、但历史冷门的时代,也会少了很多“叶公”,剩下的全是剧方不想看到的“刺头”们。

分不清楚何为三国时期的剧组,首先分不清楚的是两汉,毕竟如果他们真的按照东汉晚期做,可能还不至于如此一败涂地。但西汉前期和唐代、清代一样,算是比较热门的影视剧题材。前面开头就写了,这类时期的古装剧并不是做得多好,而是只需要做好一点,就可以等着剧粉夸了。从这点上来说,《三国机密》和《风起陇西》属于常见的路径依赖,的确比《大汉天子》《汉武大帝》《美人心计》《画皮》之类好多了,但问题就出在,你们拍的是三国故事啊!(《三国机密》背景时期比《风起陇西》早,再给它加几分吧)

《风起陇西》与早年的汉代背景古装剧,所模仿的是西汉前期那种穿衣层层叠叠的模样。文物中常常被拿来参考的,如汉景帝的阳陵出土的陶俑。这种层叠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古装”,尤其是历史较为久远的“古装”的想象。

所以在《画皮》和服化道很模仿它的《美人心计》上,这种层层叠叠被艺术化、固定化,将每一层都作为了填色基础。这种又古朴又青春的做法,也广受古风服饰爱好者欢迎,那些年的汉服店里热卖的皆是此类(部分极少详见《中衣: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过它吗?| “汉服”溯源》)

但我们在另一些将长袖甩出的陶俑上其实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西汉前期的层层叠叠是有规章的,并不是简单地将相似的衣服叠穿。如最外层的单衣袖子较短且轻薄,往里一层袖子较长且饱满。有一些可以看到下摆或背面的俑也可以看出,这每一层的区别。由于古装剧往往只取了“层叠”这一个关键词,有的甚至为了图省事就直接在袖子、领口处多缀几层褶皱,作为“层叠”的示意。

《风起陇西》对此的理解主要集中在领口,因为做了折叠,所以看起来比《三国机密》要多一些厚重感,但层叠的主次是有问题。

部分时候会露出内层的白袖口,但设定上依然有不成体系的问题,所以也只是偶尔闪现。至于这个白袖口,剧组也理解成了水衣,把它做成类似水袖的效果,比较轻薄松散,感觉剧组也是觉得这不太好看,所以时用时不用的。是不是生活变好了,导致这十几二十年里的古装剧不知道衣服是可以絮绵的,要么不知道冷暖,要么就是哐哐穿皮草啊!(之前的吐槽见《三国机密:一个大写的毛皮爱好者!》)

水衣虽然通过戏曲影响到了影视,但水衣也有它的渊源,怎么都不该摆在西汉的场景下考虑。其实,要做秦汉,基本上大多数惯常服饰思维都会“失灵”,那是一个连起居方式都很不一样的时期。

所以,《风起陇西》即便作为一部西汉前期的故事,它的服饰的确比十几年前好多了。当然,这已经够剧粉吹了,可它不是西汉故事啊,又没法吹了,我看到网络上双方的掐点矛盾往往在于此。更令人头疼的是,也不知道是某些粉丝嘴硬,还是我国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竟然会有很多人觉得,三国滑到西汉是没有问题的。能说什么,书不同鸡同鸭讲!

仅是从西汉到东汉,服饰就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极大变化。那种看起来比较古朴的可以长到地面的衣服变少了,人们开始穿较短的上衣与裤子、裙子搭配,尤其在身份较低的人身上。到了魏晋时期,那种长衣已经很少见了,除非是一些特定身份特定场合,具体内容见《单衣时代:古人们的古风回忆……》《「襦」之谜:什么样的衣服才能又短又暖还性感?

所以说剧组有历史脸盲症,谁要是分不出东汉与西汉的俑,都不能叫眼神有问题,直接就是没有视力吧!

再说说很受观众们关注的女性发髻,变化就更大了。西汉前期头顶是基本看不到我们在古装剧里很熟悉的那种发髻,之前在《《大汉天子》20年:这部剧,是你“汉服梦”的起点吗?》里也提过了,低髻也可以营造出古朴久远的感觉,这是因为树立在头顶的那种发髻基本是从《新古装:仙女本仙的梅兰芳》这个路子上来的。

这对于影视剧造型师来说,是很不适应的,所以他们总想在头上去顶一些什么装饰物。

这种造型对于女演员的颜值也有“损耗”,所以可以看到剧组把个别女演员的前区垫起来了,而另外一位没有。一个剧组做出两套方案,大家觉得是为什么呢?连这点造型都扛不住的话,真的就不要营销颜值了呀!

一旦拦着剧组弄,他们又无所适从,找不到参照物的后果永远都是拐到了日本去

其实,本来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毕竟从西汉晚期开始,发髻就开始立起来,魏晋的一些发髻甚至很夸张,还记得《《凤囚凰》这台“缝纫机”的通稿是我见过最无脑的洗白了!》的瞎搞么?我不说,大家是不是都忘了这茬了。

并且,《风起陇西》的设定时期距离《凤囚凰》的时代,其实要比距离《汉武大帝》要近哦!

剧组真的对朝代的感知力之差,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还有空间上的,更有社会心理上的。割据的各方势力,为了加剧这道裂缝,会在很多地方表现出不同,服饰当然也是其中之一。类似的态势,壶宝就在微博里提到可以参考民国时期:

不清楚这部剧对于服化道的要求是什么样的,但从成品看,只是完成了看起来很高深古朴的效果,但这个效果不需要考据就可以完成的

在这篇之前,我特意先写了《秦颂:用影像虚构历史的“秦式美学”,离谱却能迎合想象!》。因为只要看过《秦颂》等影片,就会明白《风起陇西》制作特辑里说的那些美学,除了玄乎,没有别的了

它对这种美学的认知,没有高于前人,它对这类美学的实现,更没有好于前人。问题是,这个前人、这批前人,一点也不久远啊!

《风起陇西》看似下了一番功夫,但完全使力错了方向。制作特辑里,口口声声说“三国”,问题是整个剧组都不认识三国呀!

既然都不知道“三国”的门往那边开,服化道再如何强调自己的工作是提炼还是改变,都没有更大的意义了,只是徒增笑点。

不过,前面说了,受众不同,评价也会不同,可能剧粉还是会鼓励剧组的,我就不代劳了。民国剧穿明朝衣服,谁能接受谁接受吧!

反过来再讨论一件事,就是前几天的《东方侠客仙裙飘飘,西方侠客酷爱紧身衣?哈哈哈,竟然有这种问题!》里说现在的服化道在做不该它们做的事儿,那它们该做的事儿呢?反而没做。

这部剧应该有的气质,反而是没有做出来。对比现在其他的古装剧,不少演员的选角是不错的,甚至连剧照也可以看出演员在戏里,但始终给人隔了一层的感觉,是因为这部剧的服化道有一种同质化的感觉。为了满足制作特辑里所谓返璞归真的质感,反而拿掉了所有塑造角色、营造氛围应该有的修饰,或者就是能让人尝出预制菜调料包以外的那种锅气。

怎么解释这种感觉呢?我找了豆瓣6.9的《妖猫传》来对比一下目前7.9的《风起陇西》:(《妖猫传》的服装之前在《妖猫传:还没有预告片,却已经攒下了满满的盛唐bug》《妖猫传:除了盛唐bug,日本也表示躺枪了……》里吐槽过,简直一塌糊涂)

相比《妖猫传》,《风起陇西》画面里所有的关系都被拍扁了,很平,真的让人很困。

当然《风起陇西》可以解释,他们要的是自然、是真实、是生活,但前面花了几千个字论证了《风起陇西》本身的考据能力又不足以用历史还原去支撑这要需求的。也就是说,这是剧组臆想的自然、想象的真实、幻想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做生活(还原),剧组不懂生活(历史),搞抓马(戏剧),你们不够抓马(衣箱),就卡在里面了。

这就是服化道该做但没做的东西。剧组对于生活、对于真实、对于自然的理解没有层次,来来去去就是光线压暗且有闪动(烛光、火光)、拼命做旧做磨损感(生活),使用质朴的材质(自然)……家里脏了都能分一下是灰尘还是水渍,拼夕夕的廉价衣服还能分一下是偏薄、易皱还是气味大呢,好歹招数多一点呀!

说实话,以现有的影视制作水平,评估好自身能力,顾好一头就很不错了。别的,不要想太多了,因“脸盲”而暴露“文盲”,不值当!我是说,观众不值当,毕竟看片浪费时间还买花钱VIP的,是我们啊!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