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重建路——幸福路‖李腾鹏

 方志四川 2022-05-12


重建路——幸福路

李腾鹏

 芦山,山区小县,千百年来,路就是老百姓生活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前的芦山,联系外界靠几条两米左右宽的“官道”。说是官道,处处上坡下坎,连鸡公车都不能通行。人来客往、货物运输全凭人背马驮,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官员莅芦,骑马坐轿,苦了的是牵马抬轿的下人。那时的老百姓,鞋爪子、脚码子等是每家必备的行路防滑设备,在广袤的农村,雨天没有这些东西可谓寸步难行。除官道外,其余全是曲折难行的泥泞小道。老百姓耕种收割、背水砍柴,全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人们背粪到田地,收割庄稼背回家,上山砍柴,下河背水,甚至推磨碾米等生活杂务活,都丝毫捡不到半点便宜。身负重物,上坡下坎,两腿颤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芦山人就这样过了几千年。

20世纪50年代初期,始建飞仙关至仁嘉、芦山至镇西山大车道。车道四五米宽,可供鸡公车、架架车通行。建成后,沿途确实减轻了老百姓背背磨肩的苦难。重的东西可用架车拉了,轻的背在背上也不用上坡下坎了。但若遇下雨,仍泥泞难行。车轮陷于泥中,推不动,拉亦不动,苦不堪言。
1958年,飞宝路飞仙关至县城段建成,芦山始有能过汽车的公路。1958年后,境内简易公路多了几条。20世纪80年代中期,飞仙关到县城公路调整扩建,90年代初建成水泥路面。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境内几条通乡镇的公路亦得到改造,芦山交通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很多地方老百姓仍改变不了背背磨肩,行走于乡村、山间小道的艰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芦山两次罹难。房倒墙倾、桥毁路断。值此大灾大难,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世界友好人士倾力支援下,芦山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拼搏,谱写了一曲曲灾后重建的英雄赞歌。人们历尽艰难险阻,芦山终于浴火重生。
“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走的是“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一条新路。有一个崭新的目标“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要整体跨越、同步小康,重建必然会考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芦山灾后重建的公路布局,正是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绘制的蓝图。

今日的芦山,公路网罩着境内的高山平地、村落旮旯、城市集镇。不仅乡镇通、村村通,并已通到了每一个居民点。更可喜的是,凡与村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山头山沟、田间地块都有公路相连。几千年芦山人民靠肩挑背磨维持生计的时日已彻底结束。

现在的芦山老百姓,下地做活、上山砍树都用上了电瓶车、摩托车,甚至有的还用上了小卡车。种庄稼运肥、收粮食回家,再也不用人背。靠山吃山的山区老百姓也不为生产出的竹木、药材等运不出大山而发愁了。从前,山区老百姓在自己的山林中砍伐的竹木,运出山林所花的代价比竹木自身的价值还高,辛辛苦苦种下的竹木,基本上无赢利可言。如今,公路直通林中,所伐的竹木原地就可上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赚到了钱。林业已是芦山山区老百姓不菲的收入来源。

山头山沟通车了,山村老百姓是直接受益者。现在的芦山山村老百姓,由于交通的便宜,运输的便捷,灾后重建中,小洋楼一户比一户漂亮。老百姓除发展竹木、药材外,还凭借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宜人的气候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芦山灾后重建的公路网,恍若人体血管,几条纵贯全县的主干道是主动脉,遍布全域的乡村公路就是毛细血管。血管通,周身和;公路通,百姓富。一条国道351线纵贯禾茂全境,就让交通闭塞形若孤岛的小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富了这一方百姓。思延镇在351线贯通后,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得以迅速发展,经济结构不再是单一的种粮,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大川镇也因公路交通的方便、清凉的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公认的康养、避暑胜地,成都的后花园。夏日,全镇100多家农家乐,家家游客爆满。省道210线、邛芦路、灵宝路的加宽改造,隧道的贯通,芦山同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几条旅游环线的建成,芦山处处秀美风光不再是藏于深闺无人问津的处女地,正以其婀娜多姿的形态吸引着外来游客,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福祉。

灾后重建让古老的芦山有了质的飞跃,其中公路的建设留给芦山人民是一条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一条条老百姓致富的幸福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