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鲁宁:学诗笔记

 杏坛归客 2022-05-12

绝句词汇的搭配

一首七绝,二十八个字,容不下太多词汇。有的绝句,读来有如高楼林立,局促不安,是因为词汇调配不当所致。把绝句比作一个小巧的苏式园林,那么句中的名词便似园中的林木,形容词便似园中的花草,动词便似园中的亭台。林木勾勒园林的层次与底色,茂密幽深为妥。花草是园林的神色,其妙处不在频频的左顾右盼,而在恰到好处的回眸一笑。亭台是园林的气质,摆放须讲究,或假山之上,或丛竹之中,于此,人于亭内,可读春月,可待秋声。故绝句创作,宜多用名词,活用、稳用动词,精用形容词。亦或能用名词处,少用动词,能用动词处,慎用形容词。只在关键处,或寒江一“钓”,或枝头一“闹”,使得通篇豁然开朗。个人见解,聊备一说。

无中生有与理所当然

不是很喜欢朱熹的《观书有感》,感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太实太直。说理诗中,我更喜欢小杜的《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了无中生有的笔法,腾挪空间更大。虽是无中生有,却是理所当然。这样的诗,或翻案,或假设,或比兴,先曲折委婉,后豁然开朗,令人印象深刻。

事所无,理所然,理若通透深刻,自是好诗。若能事所无,意所然,则更进一步。当代诗人杨逸明老师的“小楼停泊烟云里,零距离听春雨声”、曾少立先生的“秋雨三千白箭,春花十万红唇”都是此类。零距离听雨与花作红唇皆是前所未有的意象,很鲜活,很感性。作者意到,读者神会。妙不可言。

转句很重要

喜欢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因此诗而成为成语。之前,陆游有《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结句只差一字,陆游的诗未被人熟记。但陆诗不如叶诗,根源不在“头”与“来”之别,而在转句。客观说来,陆诗的转句也不错,但“遮”与“断”没有叶诗的“关”字灵动,有了“春色满园关不住”的铺垫,其后的红杏出墙便水到渠成,风韵流动。其实,“一枝红杏出墙头”一句也不是陆游的原创,唐吴融在其七律《途中见杏花》中,便写下了“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的句子,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可能还不如陆诗。

挂”字的妙用

很喜欢杨逸明老师《雨中游朱家角古镇》一诗:“吴语轻柔越酒浓,诗心几个醉东风。水乡一幅舟桥画,挂在江南细雨中。”转句的舟桥如画,人人可道。结句的“挂”字绝妙,有了它,细雨如墙,水乡舟桥,皆嵌于斯,远与近,静与动,虚与实,意境顿现。当然,诗妙处不止于此,起承的情醉,转结的意醉,层层递进,莫不体现出诗家谋篇布局的高明与缜密。

(原载2021年《中华诗词》第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