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有多少县,北京大兴就有多少营...

 岳家庄人 2022-05-12

图片

导  读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为恢复农业生产,调整人口分布,以发展经济,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朝廷制定了许多移民政策,包括从山西大量移民到北京郊区。据统计,如今北京市大兴区凤河流域的526个自然村,就有110个是由当时山西移民组建而成。他们构成凤河流域独特的移民村落,成为中国移民史上一个特殊的“山西人群”。至今,大兴区许多村落的百姓在生活习惯和语言中仍然保留有当年山西移民的文化痕迹。他们不忘祖宗的来龙去脉,成为活着的明代“大槐树”移民的文化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我曾到北京市大兴县(现在是大兴区),听当地人说过“山西有多少县,大兴就有多少营”。

直到2007年,我成为新时代的“大兴移民”,便静下心来探求明初大移民的详情。

图片

北京大兴区凤河两岸“源于山西”的聚落名称

经过调查了解,得知大兴东南部的凤河流域以明代山西州、县名命名的村庄有很多,如石州营、霍州营、孝义营、赵县营、沁水营、长子营、河津营、蒲州营、黎城营、潞城营、绛县营、高平营、屯留营、大同营、潞州营、和顺场等等,还有一个地方干脆就叫山西营。

从历史的角度看,地名的命名素来不会随意草率,大兴区凤河流域有这么多地名与明代山西州县名相同,绝非偶然巧合。

图片

据史料记载,如今大兴区东南部地区在元朝时是皇家狩猎围场,近两百平方公里的面积,荒无人烟,周边也不允许百姓居住。再加上元末明初,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京郊平原荒草遍野,“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二十余年,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朝。但是,此时的江山遍布战争创伤,已是满目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调整人口分布,发展经济,以巩固明王朝统治,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制定了许多移民政策,诸如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等,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实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移民屯田、发展生产成为当时朝廷的首要任务。

图片

清·俞明   《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据《明实录》记载,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山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得知山西富庶,且无战乱之扰,便纷纷逃来山西。如此一来,与中原地区相比,山西反而成为人口密集之地。据史料,洪武十三年(1380)全国人口仅为五千多万,而山西人口竟达四百多万。对于朝廷来说,从山西移民,势在必行。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启奏太祖:“为了'地不失利,民有恒业’,可以按照古人的方法,把地盘狭小或'生齿日繁’的乡民迁至地盘宽广的地方开种田亩,这样一来,不但国赋可以增加,生民也可得到安稳。”于是明太祖下诏户部侍郎杨靖:“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因此迁移山西泽、潞二州居民之无田者前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处闲旷之地,让他们随便置屯耕种,免其三年赋役,同时每户奖赏发放大明宝钞二十锭,以备农具(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从此奏响了明朝时期从山西移民北京的序曲。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居民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自告奋勇,自愿应募移民,屯田开种。户部听说以后,对此行动大加赞赏,并下令实施奖赏,然后报送后军都督佥事徐礼,具体安排分给田地;同时命令张从整等返回沁州,继续招募居民前往屯田(《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在张从整的影响下,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恪、徐礼奏报:“山西又有五百九十八户居民自愿徙居彰德、卫辉、怀庆、广平、大名、东昌、开封移民开种”。(《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朝廷为了进一步扩大移民户数,下令户部派遣官吏继续前往山西,核实太原府、平阳府和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等处人多田少乃至无田之家,并允许他们分门立户,前往北平充实周边州县,仍然实施奖赏政策,每户继续发放大明宝钞若干,让他们置备牛具、种籽,同时在税赋上给予优惠,规定五年以后开始征收税赋(《明太宗实录》卷一二下)。
靖难之后,永乐皇帝朱棣登基。由于洪武年间北方防务多由几位边王(如朱棣、朱权)负责,北平本来就是朱棣的大本营。永乐元年(1403),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北平是皇帝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周、唐的两京故事及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朱棣听后便大力擢升北平府的地位,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此时的朱棣开始准备办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建设北平城,准备日后迁都;第二件是继续大量往北平郊区无人耕种的土地上移民。
永乐元年二月,朱棣迁徙各地富民于北平。永乐二年九月,又从山西太原府、平阳府和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迁移一万户来充实北平。(《明太宗实录》卷三四)永乐三年九月,再次从山西太原府、平阳府和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等地移民来充实北平。(《明太宗实录》卷三七)永乐四年正月,又有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自愿到北平屯田开种,户部给予表彰,且给发了安家费。永乐四年,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城垣及疏通漕运等,与南京相对应。永乐五年五月,朝廷又下令户部从山西平阳府、泽州、潞州及山东登州、莱州等地招募5000余户到北平的上林苑牧养栽种。永乐七年,朱棣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表明朱棣已经下定迁都的决心。
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即紫禁城)和北平城建成。此时朱棣下达了迁都命令,并规定南京作留都。永乐十九年,朱棣正式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平,并将北平改为北京。
为了较好地推动移民计划顺利进行,明朝官府继续为移民提供部分粮食,并支付一定的路费,甚至派舟车运送。一系列举措刺激了贫穷百姓的迁移意愿。落地后,又给安顿下来的移民发放补贴,鼓励他们购买耕地工具及所需种子,同时免去三至五年税赋。这些措施的实施,缓解了部分移民被迫远离故乡的痛苦。
图片

今天的大北京市大兴区行政地图中的明代山西移民区

朱棣迁都北京后,基于开荒复垦、屯田积粮、加强防御、拱卫京都等原因,对京都东南元朝皇家狩猎围场周边进行了再次开发。由于凤河两岸人烟稀少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将山西移民安置于凤河两岸长约15公里的地域。从史料记载来看,永乐年间八次移民基本都是迁往京畿地区,凤河两岸始终是京、津、冀移民的接收地。长子、沁州、沁水、解州、霍州、黎城、河津、蒲州、绛县等州县原来均为山西平阳府与泽、潞、沁、汾等州所管辖。今天大兴凤河流域的石州营、霍州营、孝义营、赵县营、沁水营、长子营、河津营、蒲州营、黎城营、潞城营、绛县营、高平营、屯留营、大同营、潞州营、和顺场等以移民原籍州县名命名的特殊村落,就是山西移民留下的历史印记。为纪念故土,他们集中建村,移民新村的村名基本都是在山西州县名后加个“营”字,构成了凤河流域独特的移民村落文化。这幅一脉相承的移民村落“景观”,反映了一种与自己有着血缘联系而永远难忘的乡土情怀。

图片

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一代代人回来寻根问祖(邢占平  摄)

明朝大移民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三任皇帝,历时5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广大、意义深远的一次人口大迁徙。而与之相应衍生出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在北方地区流传甚广,并多见诸族谱、墓志、个人传记等文献中。目前大兴很多村庄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房前种上大槐树,不忘洪洞众先祖”等等,都说自己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于是“洪洞大槐树”就成了山西移民祖祖辈辈互相传递的基本信息,他们不忘祖宗的来龙去脉,成为活着的明代“大槐树”移民文化博物馆。至今,大兴区青云店镇、采育镇、长子营镇等许多村落,百姓在生活习惯和语言中仍然保留有山西移民的文化痕迹,他们虽然没有明晰的家族谱牒来说明自己的根脉,但永远不会否认自己的山西地缘情结。

图片

今天的凤河

据统计,如今北京市大兴区的526个自然村,有110个是由当时山西移民组建而成。六百年来,这些移民在他乡异土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耕耘,不辞劳苦的创业,与当地土著融为一体,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培育出新的文化,孕育了新的文明。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乃至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移民史上一个特殊的“山西人群”。

此外,北京市大兴区还有一些村庄的村民也自称来自明代的山西,如南各庄村钱氏、芦城村葛氏、北臧村寇氏、庞各庄村边氏、定福庄村殷氏、大辛庄村金氏、榆垡村栗氏、礼贤镇裴氏、采育镇宋氏、青云店村苗氏、安定村贺氏等。按当年的移民规模,明代山西移民大兴的村庄应该还有很多,这些居民虽然没有留下详细的家谱记载,但历史的印记早已深深地烙在他们心中。

这场大移民,尽管对明代户口的逐渐增加、荒芜农田的再现生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京畿的经济得到慢慢恢复。但俗话说“穷家难舍”,人都是怀恋故土的,“父子恩爱重,人生别离苦”,有谁愿意亲人忍痛别离?除了一部分自愿迁徙者外,与大多数移民者一样,许多人还是被迫离开山西的,也自然造成无数亲情割裂与生离死别。也因此,此后才有一代代移民者与他们的后裔回到山西,回到见证了那一段段悲情别离的大槐树下,寻根,问祖。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