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五戒与心理健康

 清茶999 2022-05-12

                                     一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际,《遗教经》记载了他的最后的遗训:“在我离开以后,你们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后世,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传道之初,信奉者道心真切,道德自觉性较高,佛陀教示弟子的只是如何从正面修养身心,后来因为有位比丘犯了淫戒,佛陀才制定了第一条戒律。随着僧团不断扩大和成分越来越复杂,佛教的戒律也随着一条条地制定出来了。

佛法中“戒”和“律”两个字的含义,各有所指。“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和“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认为佛教只是消极的防罪止恶,却不了解其众善奉行的积极一面,不真正了解佛教戒律的精神。

佛教经典对于戒律有不同的分类,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是罪恶的,因此称为性戒;酒的本质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佛教的戒律都是以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戒杀生,主要培养我们对于生命的敬畏意识和慈悲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心存仁爱,以宽容之心接人待物。

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是无形的盗。

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一个人不邪淫,就是克制自己的欲念,建立幸福的家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妄语,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口、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语。不妄语可以培养我们形成诚实守信的美德,获得他人的信任。

饮酒使人思想迟钝,神志昏乱。不饮酒,可使人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不仅为家庭带来快乐,也为社会带来安宁。

                      二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力大提高,物质生活丰富,人类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呈逐步下降之势。信仰崩溃、价值紊乱,成为全球普遍的社会问题。拜金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由此滋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犯罪率直线上升,恐怖事件连续不断。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饱受心理疾病之苦,如恐怖、焦虑、抑郁、无助、甚至精神分裂、人格变态、自杀等。于是,人们开始探讨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现在心理学比较认可的心理健康有五条:

(1)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2)情绪稳定、心境乐观;

(3)有主观幸福感;

(4)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和谐相处;

(5)正确认识现实,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

                           

把佛教的“五戒”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较,佛教的“五戒”对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不杀生而慈悲,自然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情绪稳定、心境乐观。

不邪淫而守礼,自然有强烈的主观幸福感。

不妄语而诚实守信,自然能适应环境,和谐人际关系。

不喝酒而清心寡欲, 自然能正确认识现实,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 

之所以产生心理疾病,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特别是人性中恶的欲望发作时,就会张扬人性中邪恶的力量,伤害到人的心灵健康。有时善恶界线也仅在于一念之间。

作为俗人,不妨借鉴一些佛教戒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参悟到人生的真实,使心灵得到滋润,真正实现心理健康。

(北京故宫保存的释迦牟尼佛唐卡)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立者,思想巨人。其生卒年代,众说纷纭。比较集中的有三中说法:公元前623—前544年,公元前565—前486年,公元前463—前383年。出生于古印度蓝毗尼园,现在位于尼泊尔的蒂莱,世寿为80岁。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他诞生七天后其母去世,十六岁娶妻,生有一子,青年时期生活奢侈。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于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生命的最后一年,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时间。在从灵鹫山回故国迦毗罗卫的途中逝世了。

在中国的纪念日有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是汉传佛教的佛诞纪念日)、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是汉传佛教的佛成道日。牧女在佛成道前施乳糜,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渊源于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