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嫁妆:古代妇女的保障

 清茶999 2022-05-12

妇女的嫁妆在最近一百年逐渐远去。在今日的中国,小康之家的男女新婚,一般男方准备房子或者男女双方贷款准备房子,而女方家庭有条件的可准备家具、寝具和汽车等,也可以将家具、寝具和汽车等称为“嫁妆”。但在中国古代,“嫁妆”对妇女的保障就十分重要了。

自宋朝以来,“嫁妆”是受到历代法律保障的私人财产:夫家人无权染指妻子的嫁妆。通常情况下,如未经妻子的同意,夫家任何人都不能动用嫁妆,而且夫家所有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霸占嫁妆。明确的说,嫁妆就是已婚妇女的私人财产。

在古代中国,嫁妆主要作用是作为妻子自用和守寡后的生活费,其他主要用途是如果夫家衰败了,没钱为孩子们出教育费用和女儿的嫁妆,这时妻子须用部分嫁妆承担这些费用。此外,出嫁闺女时,为了提高女儿在婆家的地位,妻子也可用其本人的部分嫁妆再进一步为女儿的嫁妆增资。简而言之,在古代女性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权,嫁妆对她们来说,是唯一可自由支配的财产。

传统嫁妆一般包括(见题图示):

1.架子床:明清以后称为拔步床。此床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这种床冬暖夏凉,是个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是古代富家女子嫁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时的奢侈品。

2.闷户橱:上面可以承置、摆放物品。下方是抽屉和闷仓,用以收纳、储藏物品。一般用上等红木制成,是古代女子嫁妆中的重要部分。

3.樟木箱:也叫女儿箱,曾是姑娘们出嫁必备的嫁妆。江南大户人家,若生女儿,便在家中庭院栽种香樟树一棵,女儿到了待嫁年龄香樟树也长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树,便知道该家有待嫁姑娘便可来提亲。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将树砍掉,做成两个大箱子,并放入丝绸,作为嫁妆,取“两厢厮守(两箱丝绸)”之意。

4.妆匣:装化妆用的各种胭脂,是女子日常必备之物。

5.子孙桶:包括三件:马桶,脚盆,水桶。顾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陪嫁时必不可少。

6.压箱底: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嫁妆。所谓“压箱底”就是以性生活内容的夫妻为模型,兼具性教育功能,且有辟邪作用。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

   除上述之外,根据女方家庭富裕情况,还有珠宝首饰、房产、地产等。 

嫁妆的多少显示娘家的财力,给嫁妆够厚的家族,一般都是望族,女儿嫁人后也会有一定地位。历史上宋朝就以嫁妆风气浓厚闻名,传说当时的文豪苏东坡(简介见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司马光(简介见《资治通鉴》名句选)等均借钱嫁女,连皇帝的弟弟有多个女儿同时期出嫁,他不得不向皇帝伸手,提前预支一些俸禄。清朝时,嫁妆风不减,据记载,清康熙帝曾恩赏41位因贫困而无法出嫁的宗室之女每人100两银子,以筹备嫁妆。100两银子左右的嫁妆,在清前中期应为一份比较体面的嫁妆。晚清时嫁妆的数额有所变化。曾国藩(简介见内圣外王:曾国藩及其语录)一向治家节俭,给女儿准备的嫁妆200两银子,当时200两银子的应是既体面又不奢侈嫁妆了。

当代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原本体现娘家财力的“嫁妆”也变得可有可无。大多数父母一辈普遍比较穷苦,除了不动产外,他们的积蓄在通胀的今天完全不值一提。扣除比较富裕的家庭外,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无法提供给子女适应当今时代的嫁妆。这也导致嫁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嫁妆,本质上是古代男尊女卑的一种体现,是当时社会适当地保护已婚妇女的权益一种机制,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嫁妆或消失,或成为纯粹的文化象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