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第一次“偷东西”,父母别着急打骂,做好这4点引导很重要

 和善书屋 2022-05-12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最怕的就是遇到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比如偷窃、撒谎等行为,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惊慌失措,不知道是自己的教育哪里出现了问题,使得自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坏小孩”。
Image
有心理学家指出,其实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明确的意识,他们的一切都是与这个世界浑然一体的,因此当孩子出现“偷东西”的行为,可能不是你以为的样子。
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标签一旦贴上,便很难撕下,反而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当父母第一次发现孩子“偷东西”,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做好引导,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一、父母要了解孩子偷窃背后的原因

1. 物权意识缺失
当成年人看到一件别人的东西,觉得很喜欢,但是会克制自己的行为,只是停留在喜欢与欣赏,而不会动手拿走。而孩子一旦看到别人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不管不顾,不征求别人的意见而直接拿走。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一行为,是由于物权意识的缺失,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喜欢与不喜欢,喜欢就要拿走,根本就没有“你的、我的、他的”的区分,正是没有这种意识才导致孩子出现拿走别人东西的行为。
2. 缺乏关爱,引起注意
孩子在3岁之前,是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不管父母跟他说什么,说你这样子做不对,孩子孩子云里雾里的,但是3岁之后,孩子就具有一定的是非观,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Image
当孩子有一定的意识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错误,却偏偏还要去做,那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可能是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而自己犯一些错就能引起父母的关注,这是他们犯错,“偷东西”的小心机。
3. 好奇心作祟
人的好奇心与年龄是成反比的,年龄越小的时候,对于周围的事物与世界充满好奇了,总是喜欢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进行探索与摸索,因此当孩子不经过别人的同意,直接拿走别人的东西,可能是好奇心作祟。
4. 发泄心目中的不满
人的一切幼稚行为都是在孩提时代做出的,而成年人则拥有成年人该有的成熟与理智,当成年人与人发生不快的时候,至多是发几句牢骚,而不会做出什么行为,而孩子与人闹出不快的时候,则会做出一些幼稚的行为。
当孩子与小伙伴闹出不愉快,他们为了发泄自己心目中的不满,可能会做出,在小伙伴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地拿走他的玩具之类的幼稚行为。

二、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父母要懂得这样子来引导

1. 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
当孩子看到别人的东西很喜欢,未经允许就拿走,父母要教育孩子在拿别人的东西之前,一定要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再拿取相关的物品。
如果孩子对此还是没有明确的意识,则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来为孩子树立榜样,当父母要拿取孩子的物品的时,要先征求一下孩子的同意再行动,使孩子逐渐形成“我的、你的、他的”的物权意识。
2. 给予孩子陪伴与关爱
孩子有的时候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是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因此父母应该多给予孩子陪伴与关爱,所谓的陪伴不是待在孩子身边,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3.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出现“偷东西”的行为时,不管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父母都不能一味包庇自己的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负责,犯错了就要勇于承担错误,积极地认错并改正。
4. 平和的沟通交流
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非打即骂,而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孩子而言,只能起到一时的震慑作用,治标不治本,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要先保持冷静,然后平和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对孩子循循善诱。
孩子出现“偷东西”的行为,可能并没有父母想得那么严重,父母要先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再慢慢地引导孩子往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来源:以上内容来源于育儿小知识1如果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会及时审核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