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描绘的大同世界,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淘沙金 2022-05-12

儒家思想,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生存的道理 、处事的智慧 ,也就是研究人道的,阐述人类的伦理道德 。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底色 ,共同心理。

儒家思想当然不是 天上掉下来的 ,是孔子继承我国那时的6000多年前,上古历史、上古文化,发展起来的 。

孔子那个时代,贵族学校已经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就达到了三千多种 。

周公创立以宗法为基,礼治为体, 德治为核心的西周文明 ,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从上古时期、三皇五帝时期继承下来的 。

上古时期、三皇五帝时期社会伦理道德什么样 子?中国第一部史书 《山海经》,有明确记载。

礼仪主要有五种 :吉、凶、军、嘉、宾。吉礼,成人礼 ,过年过节礼 ;凶礼,丧葬 ;军礼,打仗前誓师,打仗后献囚,歌颂胜利 ;嘉礼,就是婚礼 ;宾礼,诸侯之间朝聘 ,诸侯见天子之礼。号称周礼三百,礼仪三 千。

“礼”最初是祭祀向祖先供奉的物品 ,后来变成了人际交往的东西 ,后来变成了意识形态 ,就是人们之间的礼貌、礼节。孔子认为“礼”被破坏了 ,他要恢复社会正常秩序 ,所以要“克己复礼 ”。

孔子认为,在三皇五帝时代,是一个礼乐时代 ,是一个大同社会时代 。夏商周以来 ,是小康社会时代。现在的小康社会,也已经消失殆尽了 ,所以,孔子主张恢复大同社会时代 ,至少恢复小康社会时代 。孔子认为,大同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

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始于何时 ?始于三皇五帝时代 。乃至更远的上古时代。

到尧帝时期 ,国家治理“钦,明, 文,思,安安”(《尧典》),郑玄注,“敬事节用谓之亲,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马融注,“道德纯备谓之思”,郑玄注,“宽容覆载谓上晏(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尧典》)。

到了舜帝时,“修五礼,五玉,三帛, 二生(活羔羊和雁),一死(死野鸡),贽 (士所执)”,“五典克从”(《舜典》),

五典,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教。《山海经 》

《礼纪》记载的“礼”,从上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一直记载到孔子的春秋战国时代 。是一部中国哲学史 、思想史、 人文历史的书籍 。它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和各种规则 ,以及作为各种文化现象和规则根基的最基本的原则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典,也是人类文化宝典。从《礼记》记载看,大到国家的班爵、授禄、宗法、祭祀、巡守、朝觐、田猎、刑政, 学养,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言语 、容貌 、饮食 、酒扫、应对、进退以及闺房婆媳之事,皆为“礼”的包容范围之内 。

为此,中国人把善的行为,细分为五个领域、五个范畴 、五个层次,那就是德、义、礼、仁、信,五德。用五德去教化民众 ,形成社会伦理道德风俗 ,用来治理社会 。中国人对五德的研究极其深入细致 ,尽善尽美。

文章图片2

中国人认为,德、义、礼、仁、信,就是人类生存规律 。这种抽象的伦理道德,在上古时代,如何表达出来 ?古人没有文字,用凤凰神话传说 来表达,把人类美德集中在凤凰身上 ,让人类继承发扬下去 。

《山海经.南次三经》 这样描述凤凰的美德 :“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 有鸟焉, 真状如鸡,五采而文 ,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 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 ,饮食自然 ,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

译:山中有一种鸟 ,长得像普通的鸡 ,全身上下是五彩羽毛, 名叫凤凰 ,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的形状,翅膀上的花纹是义字的形状 ,背部的花纹是礼字的形状 ,胸部的花纹是仁字的形状 ,腹部的花纹是信字的形状 ,这种叫做凤凰的鸟 ,吃喝很自然 从容 ,经常边唱边舞 ,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太平 。

凤凰具有这五种美德;顺从自然;能歌能舞 。人类实行了德、义、礼、仁、信,天下就安宁 了。用这个神话 ,赋予了凤凰美丽吉祥 ,表达了人类要建设安宁富足美好生活的伦理道德社会。 这在《 山海经 》中,描写凤凰的五采文 ,凤凰的饮食自然,凤凰的自歌自舞 ,笔笔皆是。人类如果像凤凰这样生活 ,达到“五德”,天下就会安宁 。五采,就代表了五德。一提起五采,大家都知道讲的是五德。

可见,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 ,并非始于孔子 。而上古时期 、三皇五帝时期,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 ,就已经形成了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 ,因此他主张必须恢复 礼制,建立一个天下大同 的社会,人们才会得到幸福 。

孔子的大同世界是什么样子?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文: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有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译:孔子参加完宴会,走到门旁唉声叹气。

学生子游在身边,就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呀?孔子回答说,大道通行天下的时代以及夏禹,商汤,周文等英才统治天下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我却一直敬慕那些时代。大道通行天下时,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选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讲究诚实,致力亲睦,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子女当子女;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幼童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而茁壮成长,鳏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人能得到供养;男子都有相应的职业,女子能够适时建立自己的家庭。对于财物,人们厌恶地把它丢在地上不管,但决不把它收藏起来据为己有;对于力气,人们厌恶那些有力不肯出力的人,但决不让别人为自己出力。因此,奸谋被扼杀而没有机会发作,盗窃的人和乱臣贼子不能产生。所以,外边的门户不必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孔子讲的大同社会,历史上究竟存在不存在 ?经过考证,是真实存在过的 。这就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山海经》描述的三才,天图 、地图 、人图,其中人图就是中华民族的早期社会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看看那个时代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

这里记载一个民族,叫有沃国:

《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 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译:有西王母山、壑山和海山。有一个沃民国,沃民就在这里生活居住。他们生活在沃野之上,以凤鸟的卵为食,以甘露为饮品。凡是他们想吃的东西,这里都应有尽有。这里还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美玉、青绿色的石头、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另外还有许多银和铁。鸾鸟自由地歌唱,凤鸟自在地起舞,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野兽,它们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这里就是所谓的沃野。

这样的社会,不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

译:有个名叫诸夭之野的地方,鸾鸟自由地歌唱,凤鸟自在地起舞。凤凰生下的蛋,这里的百姓可以食用;甘甜的雨露,这里的百姓可以饮用,凡是他们想要的都能如愿以偿。各种野兽群居在这里。诸夭之野在轩辕丘的北边。这里的人用双手捧着凤凰蛋吃,有两只鸟在前面引导。

有沃国人吃的凤凰蛋 ,就是指五德教化成果 。人类只有实行五德教化,才能出现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

这里还记载一个民族,叫载民国: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肦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译:有一个臷民国。帝舜生了无淫,(后来)无淫被流放至臷地,此地的人就被称为巫臷民。巫臷国的人都以朌为姓,以谷为食,他们不用纺织,就有衣服穿;不用耕作,就有粮食吃。这里生长着擅长唱歌跳舞的鸟,鸾鸟正自由自在地歌唱,凤鸟正自由自在地跳舞。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野兽,它们群居在一起。此处还是百谷聚集生长的地方。

在这里,不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野兽,也和谐 相处,互不干 扰。这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出自我们的上古之人 ,我们不感到骄傲吗 ?

山海经还记载一个地区 ,是自然原始风貌 :

《山海经.海内经》亦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译:在西南方黑水流经的地方,有一个都广野,后稷死后就埋葬于此。这里出产味美如膏的豆类、稻、黍和稷,各种谷物于此处自然生长,无论冬夏都能播种。鸾鸟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歌唱,凤鸟正自在地起舞,灵寿木开花结果,各种草木聚集在这里生长。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野兽,它们成群聚居在一起。这里生长的草,无论冬夏都不会死。

《 山海经 》,在向我们后人传达什么?人类理解了吗 ?这种深奥的哲学思想的暗示 ,我们能不惊叹古人的智慧 吗?

《论语·子罕》记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图,这些象徵出圣人的现象都没出现,看来我完了。”

凤凰,指的人道;河图,指的天道。孔子意为,如果没有天道、人道这样的规律出现,就不会有我的儒学,我的儒学是从凤凰那里学来的,讲的人道。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我商祖少,吴挚之立地,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译:少皞挚即位的时候,凤凰正好来到,所以就根据鸟类的体系确立国家各管理部门的体系及管理制度,设置各部门头领,头领的名称都根据鸟的名称命名。龙是天道,凤是人道。根据人道设置国家管理制度。

正是中国上古时期实行“礼乐”教化 ,人类社会实现五德,才会出现载歌载舞 ,歌舞升平的风气 。

《山海经》这种对社会风气的描述,在我国发生在什么时代呢 ?这就要求历史学家 、哲学家、考古学家必须同考古证据对应,用考古证据证明山海经的描述 ,是真实存在的 ,在哪个时代产生 的,这样才能反映出真实的中国历史 。我国上古时期出现六千多个遗址,辽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川,出土大量陶器,玉器,遗址,墓葬,文化生活用具,契刻文字及图像,都能反映上古时期文化,完全可以同史书记载对号入座研究。

五种伦理道德内容 ,究竟什么时候出现 的?已经无从考察 ,但至少在贾湖文化之前就出现了。根据《史记》记载 ,礼乐教化是伏義时代开始的 ,贾湖文化时代属于伏羲文化时代。从考古证据上看 ,贾湖文化时期,出现美酒,出现乐队,出现易经爻卦 ,这足以证明这一时期已经实行礼乐教化了。

古人不会同我们开玩笑 ,写这些在我们认为无用的东西 。写这些东西 干什么?在那惜墨如今的时代 ,一个字 ,一句话可能都包含着深奥的思想和史实,我们不能解读 ,但可以敬畏 。1,是当时真实历史的描述 。中国上古时期存在着一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礼乐大法 ,用五德 教化民众。 2,向后人传达古人哲学思想 ,人类未来的发展是共产主义 大同社会 ,是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人类要道法自然。3,两者兼而有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