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钢管混凝土框架测量施工方案
2022-05-12 | 阅:  转:  |  分享 
  








测量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XXX建筑工程集团



20XX年5月3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施工测量 3



四、测量准备工作 7



五、施工轴线引测 20



六、施工高程传递 23



七、钢结构的安装测量 27



八、装饰装修测量放线 36



九、机电设备安装的测量放线: 40



十、幕墙工程测量 41



十一、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主体结构变形监测方案 44



十二、施工测量管理 48



十三、测量新技术的应用 52





































工程测量实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主要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

序号 规范名称 编号 1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GB/T50344-2004 2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06 4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10-2001 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2002 6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T8-2007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XX工程位于XX核心区,东临XX地块,南至核心区公共道路XX街,西至XX环辅路公共绿地,北临XX地块,大厦占地面积4958m2,地上建筑面积90000m2,地下建筑面积36910m2,包括塔楼和裙房,主要用于商业餐饮和办公。塔楼建筑高度220m,地上44层,地下5层,裙房地上5层。

塔楼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结合建筑避难层和设备层,15层、30层在核心筒与外框架之间设置伸臂桁架与周边环向桁架。楼盖结构采用H型钢梁+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裙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本工程设计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38.2米。(XX区域的±0.000为37.35米,与XX地块高差为0.85米。

本工程规模大,属超高层建筑;结构复杂,造型别致,既有混凝土结构、还有劲性钢结构、钢管柱,屋顶造型钢结构,各专业分项穿插施工多,业主要求总工期紧,施工期间还跨越多个雨期、冬期,如何按期完成主楼和裙楼结构工程,是确保总工期的关键。

施工测量的特点

本工程为混凝土、钢结构相结合,高低错落,规模宏大,空间跨度大,结构复杂,对施工测量要求精度高,建筑物的层间高度大,楼层竖向层层不规则收缩,立面造型和垂直度控制是测量工作的关键,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工程质量。施工工艺复杂,交叉作业多,现场障碍物多,给测量放线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基础和裙楼单层面积大,基坑深,基坑施工周期长;现场用地紧张,桩位易受碰压;装修档次高,施工分包单位多,测量管理需要统一协调。

三、施工测量

1、测量工作概述

本工程测量工作任务

依据工程特点及施工进度,将施工图纸上设计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设计要求,通过定位、放线和检查,标定到施工的作业面上,提供测量定位指导;同时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及工程现场状况,定期对建筑作沉降、倾斜、挠度等变形监测,周边影响监测;另外为设计参数的验证提供依据,指导总平面规划实施。

本工程测量作业特点

本工程建筑周边场地狭小,指导地下室施工的测量外控点布控位置可选择余地小,同时基坑深度深,造成点位稳定性差,须短时间密集复测、校核,以保证工程定位正确精准。受周边工地影响,首级控制点布设远,边角导线测量通视条件受限,转点较多,边长差异大,测量控制网达到相应规范精度不易。塔楼楼面基本都是钢梁组合楼板,核心筒内隔墙多,设有吊装、爬模等装置,在核心筒施工时,施工层面无传递接受平面控制点的板面,筒内无条件设内控点。爬模平台刚度有限,平台晃动明显,测量设备在平台上操作困难。竖向结构、钢柱及外侧钢梁等测量控制找不到视野开阔的附着区域,使得用以指导结构件吊装定位的测量控制平台的设置有较大困难。由于筒外板面与核心筒部分施工存在一定的滞后,楼层平面控制点竖向传递时,测量部位不在同一层面,对测量效率及便捷性有一定不利影响。塔楼为超高层建筑,沉降变形、温度变形等影响明显,要对建筑实体按规范进行各项变形监测,并在测量定位时做出相应处理。

测量主要工作内容

序号 主要工作内容 1 复核根据业主提交的平面、高程控制点 2 复核建筑用地红线位置 3 建立首级平面控制网及高程网 4 建立二级平面控制网 5 建立楼层内控网 6 土方、围护结构、测量定位放线及标高控制 7 地下室底板结构平面放线及标高控制 8 塔楼及裙楼结构平面放线及标高控制 9 钢结构工程施工测量 10 安装工程施工测量 11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测量 12 幕墙工程施工测量 13 周边环境监测 14 基坑监测 15 塔楼及裙楼结构变形监测 16 建筑物层高、垂直度检测 测量控制难点分析及对策

序号 难点 对策 1 工程周边场地狭小,指导地下室施工的测量外控点布控位置可选择余地小 针对本工程的情况,为方便指导地下室施工,将外控点布设在基坑周边,用以指导地下室结构施工。 2 基坑深度深,造成点位稳定性差,受周边工地影响,首级控制点布设很远,边角导线测量通视条件受限,转点较多,边长差异很大,测量控制网达到相应规范精度不易 以首级控制网点为基准点,使用多台GPS仪同时对首级控制网点及基坑边控制网点进行相对位置静态GPS测量,应用相位差分法处理监测数据,对测量数据进行稳定性筛选,平差计算等处理,测量结果中误差评定满足相应规范要求后,确认测定控制网成果。三天后,对上述控制网点以相同方式进行再次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掌握点位稳定性状态,并根据测设反应的点位变动情况,确定对坑边控制点进行复测、校核的时间间隔,使用时在所确定的时间间隔内及时复测、校核控制网。为免受外控网变动等因素影响,待B4层楼板结构施工完后,及时将外控网引测至建筑内,在楼层楼板的合适位置设置内部控制网点,采用内控法进行B4层及以上结构轴线引测。 3 塔楼楼面是钢梁组合楼板,施工层面无合适的板面传递接受平面控制点,筒内无条件设内控点,且爬模平台刚度有限,平台晃动明显,测量设备在平台上操作困难,核心筒与外框结构不同步施工,如何精确实施核心筒部分轴线投测、保证墙体垂直度得到有效控制 在塔楼核心筒外侧500mm左右(避开钢梁)楼板上设置若干测量内控点,每隔40m左右设置一个转换层,在核心筒爬模架体相应位置留设测量激光接收孔。核心筒结构施工时,用铅垂仪将内控点传递到爬模平台测量预留孔的激光接收靶上,正确接收激光点。根据传递上的内控点,在爬模平台施工面上,找寻通视良好(能同时观测到平台上各控制点),操作方便、刚度大、稳定坚实处设置全站仪,使用全站仪内置多点后方交会程序,立棱镜于各控制点,分别观测各棱镜,进行自由设站测量,并在站内评定点位测量误差(全站仪自动计算),精度满足要求后,完成设站,投测核心筒施工面各结构控制线,根据控制线校核预埋件、钢梁、各细部结构及爬模模板,调整爬模加固装置,保障墙体整体垂直度。单层模板垂直度校核:架设激光铅垂仪于核心筒外已浇筑楼板(最上一层浇筑板面)控制线上(在紧邻核心筒外侧楼板上测设的),将其投测至模板上口与理论值比较,根据差值悬吊吊线锤矫正垂直度。 测量人员组织表(含各专业测量员)

职务 岗位责任 具备的条件 高级测量

工程师 工作质量,工作进度,安全管理 具备15年以上大型群体工程、超高层测量施工经验,具有工程测量专业高级工程师证书。 资深测量

工程师 测量技术质量保证,技术资料编制,测量数据计算 具备10年以上大型群体工程、超高层测量施工经验,并具备工程测量专业工程师证书。 测量工程师 现场测绘,技术资料编制,测量数据计算 从事测量工作8年以上并具备相应测量岗位证书。 测量计师 测量放线操作 从事测量工作5年以上,并具备相应各岗位证书。 2、仪器选择

其他辅助仪器、工具、配件

弯管目镜、棱镜、塔尺、钢卷尺、反射接收片、磁铁线坠、三脚架、对讲机等。

为确保测量的精确度,避免由于仪器原因带来测量偏差,各种测量仪器与工具均需经过国家认证的计量检定部门检验合格,并在鉴定有效期内使用。

3、控制网的建立

平面及高层控制网是土建、钢结构、幕墙、装饰装修、机电安装、总平面施工及变形观测等的测量依据,也是监理等各检测单位复查的基准。各级平面控制点应可靠、稳定、使用方便,通视条件好,满足施工精度要求。本工程为超高层建筑,工况复杂,施工周期较长,工程占地面积较大。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做好施工测量,将平面控制网分三级布设,按照“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长边控制短边”的原则进行。

首级控制网的布置

首级控制网是以下各级控制网布设的基础,是下一级控制网建立和复核的唯一依据,也是土建、装饰装修、机电、沉降及变形观测等测量工作的依据,必须保证这个控制网的稳定可靠,满足相应精度要求。首级控制网网点,应选在受开挖基坑、建筑沉降等影响区域外,点位间通视良好、便于施测、能够长期保存(在整个施工周期及变形监测结束前不破坏),尽可能接近施工区。

四、测量准备工作

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图纸、施工流程和测量规范的熟悉,测量设备检校,测量方案的确定,对业主提供的测量基准点进行交接和校核,并做好记录,并针对该工程测量难度及工程量安排测量人员数量及分工。

1、图纸、测量点位复核

对甲方提供施工定位图进行图上复核,以确保设计图纸的正确。其次,与甲方一道对现场的标点和水准点进行交接验收,发现误差过大时应与甲方或院共同商议处理方法,经确认后方可正式。



测量设备,仪器、工具等测量设备投入使用前虽经相关部门鉴定,但有些指标仍然不能达到特殊测量工作要求,施测前对测量仪器、工具某些项目做检校。建筑工程测量控制网边长较短,仪器置站、照准偏差对角度测量误差影响较大,致使所施测导线网的角度、点位闭合差,最弱点中误差超出允许误差范围。

全站仪、站标对点器检校

首先检校全站仪及站标的对点器(要求对点器偏差小于0.5mm)

在地面上做“+”字标识 水平放置放大镜于标识上方,放大镜中心位于“+”字交点正上方,不得斜向观测,于点标识上方“+”字交点为中心假设仪器 水平旋转仪器,使对点标识位于“+”字一直角边上,用笔做细小标识 继续水平旋转仪器,使对点标识位于“+”字另一直角边上,用笔做细小标识 连接两细小标识点,在连线中点上做细小标识点,即为校正位置 校正对点器,使对点标识中心位于校正位置

校正完成后,重复以上过程,检查校正后对点器位置偏离情况,小于0.5mm为合格。

全站仪站标照准标识检校

检查站标的站牌中心照准标识、棱镜中心、下对点标识是否位于同一铅垂线。检查方法:选一开阔平整的地面做点位标识,在标识处架设站标。离所置站标5m左右处置好经纬仪,使站牌正对经纬仪,纵转经纬仪照准部,竖丝同时通过站牌中心照准标识、棱镜中心、下对点标识三点为合格。

如有偏差,用经纬仪照准下对点标识,锁死水平制动,纵转照准部,分别照准站牌中心标识、棱镜中心,松、紧相应紧固螺丝,使站牌中心照准标识、棱镜中心同经纬竖丝成像重合。

全站仪其余项目检测

实测全站仪加常数,将实测值输入仪器参数中;多测回检测全站仪C值、指标差值,测值稳定时,在全站仪参数设置中予以确认,仪器工作时自动作角度测量补偿;架设全站仪和棱镜,输入棱镜常数测距得到距离值,以此为基准,相同位置用反射片测距,通过比较得到实测反射片常数(进行10m、50m、100m测量取均值)。

水准仪的检校

主要检校i角值、圆水准气泡、平衡锤补偿效果。水准仪是建筑工地使用最频繁的测量设备,其i角的大小是影响水准测量质量的关键因素,仪器经过长途运输、仪器经过长期作业、仪器操作环境的不断变化、均可能使水准仪的i角发生变化,所以,经常性地、自觉地、定期地,检查与调节水准仪的i角是确保测量精度的需要。

水准仪i角的测定办法,如图所示:

水准仪置于二水准标尺中间测二点的高差值 搬迁至一支标尺几米处,进行i角测算、改正 将水准仪置平在二支水准标尺的中间,仪器距标尺约30米,前后视距大约等距离,读取标尺上的读数得到二点的高差值。搬迁仪器至二支标尺的一内侧或外侧均可,此时,仪器至标尺的距离分别为近距离的标尺只是几米,而远距离的标尺已是几十米。同样,测量这二点的高差值,如果二次测得的高差相等,说明仪器i角为零。高差不等就说明仪器存在着i角的误差。i角计算:

如:仪器在中间,读取A尺的读数a1=0962,B尺的读数b1=1062

仪器在一侧,读取A尺的读数a2=0835,B尺的读数b2=0933

h1=0962-1062=-0100

h2=0835-0933=-0098

h=-0098+0100=+2mm

按小角公式计算i角;

i=Δ·ρ/s=2mm×206265”/60000mm=41/6”=7”

水准仪i角的允许误差

根据我国国家水准测量规范和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用于一、二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仪器的i角不应超过15”,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仪器,仪器的i角不应超过20”,本工程i角的允许误差按一、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控制。

水准仪i角的改正

改正水准仪i角的方法就是转动V形槽上面螺丝钉的位置,旋进或旋出。仪器处在不同的位置请注意加减符号。

其它主要设备的检校

经纬仪的检校:对点器的检校同全站仪,多测回测量检测仪器C值、指标差值,检校后C值其值控制在8”内、指标差值控制在15”内,其他主要检校项目有圆水准气泡、长水准气泡、K值常数、分划差等。同时检测校正各轴系关系,即竖轴垂直于水准管轴;横轴垂直于视准轴;横轴垂直于竖轴;横轴垂直于十字丝纵丝。

1、竖轴VV

2、水准管轴LL

3、横轴HH

4、视准轴CC

5、圆水准器轴L’L’ 经纬仪各轴系

首级控制网控制点的埋设

鉴于首级控制网的重要作用,为了保证首级控制网的可靠性,减小外部因素对控制网埋设及使用的影响。根据本工程周边现场条件,首级控制网点埋设选定在光华路的非机动车道边(具体见首级控制网布置图)。用装有略大于标识直径钻头的电钻在埋点处钻孔,控制钻孔深度,使标识放入后刚刚露出路面。在孔中注入结构胶,插入标识,覆盖防护板予以防护(至粘接强度达到后移除)。

测量点标识 埋设效果图

首级控制网布置示意图

首级控制点的施测

(1)首级平面控制网施测

静态GPS测量:

受现场条件限制,本工程的首级控制网施测采用静态GPS相对位置测量法完成,同时辅以全站仪一级闭合导线测量校核。以经复核通过的甲方提供的坐标点,作为静态GPS相对位置测量的参考已知点,布设的首级控制网点位待确定点,进行GPS相对位置测量。

具体施测方法:

将甲方提供的坐标点中的两点及首级控制网点组成二组重叠式的同步数据采集观测组,用四台静态GPS接收机用二个时段(1、2时段)进行静态同步观测。

第一时段采集结束后,断开手簿连接,按住电源键3秒钟,关机,缷掉各条连线。装箱,按第二时段计划搬运至新测站(部份机子不缷机,只关机,原地等待),进行第二时段的观测。

GPS一级控制网施测

静态观测数据的后处理工作:

外业工作结束后,进行室内后处理工作。

将GPS接收机中的观测文件传输至台式机中

将接收机与台式机连接,启动XX软件的接收机数据传输软件,释放GPS机的内存,将GPS机中的数据文件传输至台式机中,再清除GPS机内存。

将控制器XX中的数据传输给台式机:

将控制器XX通过RS-232数据线与台式机的COM端口相连,控制器中文件拷贝至台式机中的相应软件中。

静态观测数据的后处理工作

用XX数据处理软件处理静态观测数据(后处理过程)。

运行XX软件,“项目/新建项目”键入项目名和存放位置,项目属性设置(项目细节、坐标系统、控制等级),坐标系统选“XX-54”,投影方式=高斯投影3度带,中央子午线=117度,Y加常数=500000米。将观测数据文件复制至当前项目所在的目录中。

导入数据:将观测数据文件导入至当前项目中。应注意:“文件导入”每次只能导入一种类型或一个目录的文件。若观测数据文件有不同类型或格式或存放在不同目录下,需要分多次选择不同类型或目录分别导入,直至把所有同一时段的不同测站的观测文件都导入。

在“观测数据窗口”窗口中,选择“观测数据图”页观看各颗卫星数据跟踪时段的分布情况;再选“卫星跟踪图”页,观看每颗卫星在观测期间在天空的运动与分布(卫星运动轨迹有数字的一端为开始时刻卫星位置)。

基线处理:

序号 处理事项流程 处理方法 1 设置基线处理控制参数 “静态基线”/“基线处理设置”,数据采样间隔=5秒,截止角=10度,参考卫星=自动方式,粗差容忍系数=3.5RMS。 2 观测数据的检查与修改 输入的观测数据的检查与修改 3 基线解算 先选择自动方式进行,选取“基线处理”/“处理全部基线”,在“计算”窗口得到基线解算的结果。如果出现“警告”信息,可双击该基线,显示相应信息;在“信息”页列出详细情况,在“报告”页,列出处理结果。如果选“处理报告/静态基线/生成基线报告”,可显示基线报告 4 基线处理结果检验 从以下一些指标检查基线质量:RMS,中误差的大小。RMS值绝对值一般应小于3.5倍设计值。RATIO,比值。RATIO值应大于3。另外可利用软件提供的一些工具检查解算结果的精度:残差图,可双击基线列表中的某一基线,出现“属性”窗口>选“基线残差图”页,出现殘差图。基线残差曲线的振幅应小于0.2周。在该图中亦可发现“周跳”现象。 对质量不合格的基线解算结果,采用两种方法加以解决:改变基线处理的设置值,重新处理该基线;删除质量较差的基线,再次处理全部基线,直至合格为止。前种方法在更改设置后,选择“处理当前基线”,再处理当前这条基线。后种方法将该条设成不采用,也可在“观测数据图”页面,选择要删除的某颗卫星的某一时段的数据,不参与基线处理。选择好不参与处理的基线后,再重新“处理全部基线”,直至全部基线质量合乎要求为止。

基线网平差前的设置:

序号 流程 解算方法 1 坐标系的设置 坐标系=XX-54,投影方式=高斯投影3度带,中央子午线=117度,Y常数=500000 2 网平差设置 平差选择中,选二维平差复选框(为求工程平面坐标XY值)和高程拟合复选框(为求工程控制点高程值)。在“二维平差”中,选二维平差方法=“平移、旋转、缩放各种组合”。在“高程拟合”中,选拟合方式=“平面拟合” 3 已知坐标输入 为了输入各控制点的已知坐标,选择“管理区”窗口的“站点”,显示观测站列表。选某一个已知点,选“属性”项,选择“修改”,输入“固定方式”=XY或XYH(前者二维平差用,后者高程拟合用),“固定坐标值”=该控制点的已知坐标(X、Y或X、Y、H及其精度),“是否固定”=是(确定为控制点)。依此方法,将所有设站观测的已知点的坐标值键入(键入各已知点的厦门坐标系的X、Y、H值及其精度)。 4 基线网平差的

执行 “网平差”/“进行网平差”。出现“观测站点”窗口。其中,自由误差列是自由网平差的结果误差,二维、三维和拟合误差分别是二维、三维及高程拟合平差结果的误差。在“基线列表”窗口中显示每一条基线的改正数、平差值。在“详细成果输出”窗口中列出基线向量改正数、平差值、XYZ三个方向和点位中误差。 5 成果输出 “处理报告”/“网平差”,输出基线网平差的结果,得到各控制点的高斯投影XYH坐标值。 GPS观测工作注意事项:

序号 工作要求 1 观测组均严格遵守调度计划进行观测,保证每一个时段同步观测30分钟以上。 2 观测时要检查各电缆和天线连接无误后方可开机。开机后要查看有关指示灯显示正常后,才可进行设置等操作。 3 在一个时段的观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关机后又开机;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率、变动天线位置、改变机子工作方式。 4 观测期间,要有人值守,要保护好仪器。要防止接收机受碰动,阻止无关人员接触仪器或阻挡卫星信号。不得在天线10米内使用手机和对讲机,防止信号受干扰。 5 观测中,观测员可用手簿或遥控器功能键和菜单查看卫星信息(卫星数、卫星号、卫星高度、测距精度、卫星锁定情况等)、定位结果和状态、电源状态,并注意仪器面板上指示灯的状态,做好记录。 6 每一时段观测前和观测后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测较差应小于1mm(用全站仪配合反射片测量),最后取均值为天线高。 7 观测中应做好记录。每一时段记录一份。 全站仪导线测量复核:

GPS首级控制网测设完成后,将首级网点组成闭合导线网进行全站仪导线测量复核,做导线测量。控制网测设过程中,测站、镜站、置站对点时均在点标识上水平放置放大镜(放大镜水平放置,中心与标识中心在同一铅垂面上,成像清晰,防止发生折射),以减少置站偏心误差,提高置站精度。首级控制网按一级导线要求进行施测,对外业成果做内业平差计算及精度评定。施测精度评定的结果不仅要达到一级导线精度要求,同时需满足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小于2mm。对照GPS测量数据成果进行分析,相对位置关系大于2mm时,应对GPS控制网及导线网重测,精度符合规范要求后,保存好测量成果,向监理工程师报审。

首级平面控制网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长度

(km)

(m) 测角中误差

(″)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一级 2.0 100~300 5 1/30000 2 10 ≤1/15000 (2)首级高程控制网的施测

首级高程网与首级平面网共用部分网点,设了G1、G2、B1三个点,与甲方提供的经复核的高程点组成环形闭合水准网,高程控制网的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观测,采用LeicaSPRINTER250精密电子测量水准仪施测,经过平差计算,精度符合规范要求后,向监理工程师报审,并保存好测量成果。考虑季节变化、环境影响以及其他不可知因素,定期对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

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环线闭合差 二等 ≤50m ≤1mm ≤3mm ±4(L为环线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为确保控制网点位成果的可靠性,需定期复测首级控制网。

二级控制网布置

完成首级控制网的布控施测工作后,根据工程现场状况,适时穿插进行二级控制网的布设。

二级控制网控制点的埋设

二级控制网的埋设:

为便于使用和测量控制,二级控制网布设于基坑边。针对本工程的情况,将建筑测量外部控网(二级控制网)点布设在基坑边东、南侧,用以指导地下室B4层及以下结构施工。二级控制网的布设以首级控制网为依据,布置在施工现场内相对稳定可靠处,为下一级控制网的布设提供基准,同时也可直接引用该级平面控制网进行工程定位测量。二级高程控制网是工程各部位标高引测的直接依据,同时也可用作变形观测中高程测量的工作基点。由于点位布设在基坑附近,容易发生位移,除了做定期复测外,还需根据现场扰动情况即时复测二级控制网,确保二级控制点使用成果的准确性。

二级控制点的埋石、保护示意图

二级平面控制点埋设后必须对其进行保护,外侧用四根钢管做成护栏,钢管表面刷红白相间的油漆,防止施工机械和人员损坏。

二级控制网的施测

二级平面控制网的施测

因本工程周边场地狭小、基坑深度深,造成点位稳定性差,要保证工程定位的正确精准,须短时间密集对基坑边控制网做复测、校核,而受周边工地影响,首级控制点布设很远,边角导线测量通视条件受限,转点较多,边长差异很大,测量控制网达到相应规范精度不易。针对这种情况,二级平面控制网的施测采用静态GPS相对位置测量法完成,同时辅以全站仪一级闭合导线测量校核。具体方法为:以首级控制网点为基准点,使用多台GPS仪同时对首级控制网点及基坑边控制网点进行相对位置静态GPS测量,应用相位差分法处理监测数据,对测量数据进行稳定性筛选,平差计算等处理,测量结果中误差评定满足相应规范要求后,确认测定控制网成果(GPS测量二级控制网测量详细方法参照首级控制网的施测方法)。三天后,对上述控制网点以相同方式进行再次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掌握点位稳定性状态,并根据测设反应的点位变动情况,确定对坑边控制点进行复测、校核的时间间隔,使用时在所确定的时间间隔内及时复测、校核控制网。GPS二级控制网完成后,用全站仪对二级控制网进行导线测量进行复核(施测时可任意假定起算方向、起算点坐标),为提高施测精度,控制最弱点测量点位中误差,将二级平面控制网点组成多闭合环节点导线网(见二级控制网图所示)。全站仪二级控制网导线测量按一级导线要求进行,同时控制最弱点中误差小于2mm,经平差计算及精度评定,并与GPS测量成果比对,验算边角关系相符与否,满足要求后报验监理,并保存好审核通过后的成果。

2、二级高程控制网实测

以一个首级高程网点位起始点,串连各二级高程网点,到另一个首级高程控制网点,组成附合水准路线,按二等水准测要求进行往返测。







二级控制网布置图

楼层内控制网的建立

地下室控制网的建立

楼层内平面控制网以二级平面控制网为依据建立,由于地下室底板较厚,混凝土浇筑后收缩变形大、周期长,因此不能在底板上设置内控点(点位测设后发生较大位移)。本工程基坑范围大,施工测量使用外控法较困难,为保障测量精度,提高测量效率,应较早设置楼层内控网,因而选择从B4层即开始设置。由于地下室及裙楼结构基坑开挖深度深、面积大,施工过程复杂,因此本工程施工部署分为五个施工流水段组织施工,楼层内控制网根据施工分区的划分而设置,每个区至少埋设4个内控点。



地下室施工分区图



预埋不锈钢板,在控制点位置刻上“+”标识,刻槽中填注红油漆





地下室施工平面内控网布置图

地上裙楼楼层平面控制网布设

根据施工组织部署,地上裙楼部位分两个流水段进行施工。



地上裙楼平面内控点布置示意图

楼层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根据施工组织部署,核心筒先施工,外框、组合楼板后施工,核心筒比外框及组合楼板筒领先若干层,且核心筒外侧墙体随高度增加筒壁逐渐变薄,爬模架体收缩,根据结构变化分阶段设置塔楼内控点,内控点设在距核心筒外壁500mm处,并每隔40米左右设一道转换层。依据二级平面控制网和施工图,从B4层开始布置塔楼的三级平面控制网(内控网)。上层控制网建立方法:由下层控制网通过垂准仪竖向传递到该层,对传递上的点做联测校正,依据控制点设定位置,在实地放样,做临时标识,与下层传递上来的点联测,依据联测成果按设定位置修正临时标识,再次进行联测,达到精度要求后做正式标识。塔楼内控制网布置示意图如下(以首层为例,其他楼层根据核心筒墙体的逐渐收缩稍向内移至核心筒外壁约500mm处)。



塔楼平面内控点布置示意图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以二级高程控制网为依据,用水准仪、钢尺、塔尺等测量设备,将标高引至各施工楼层,然后用水准仪引测至各区段,每楼层至少设三个水准点,做成闭合环或往返测,施测按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用红油漆标识,并注明标高值。



楼层水准点标识

三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视线

长度 前后视

距差 前后视距

累积差 环线闭合差 三等 ≤75m ≤3m ≤6m ±12(L为环线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施工轴线引测及高程传递

五、施工轴线引测

地下室B4层及以下楼层轴线引测

依据场内基坑周边二级控制网,根据情况在施工区设置若干导线点,以二级控制网点为已知点,做成附合导线。按二级导线要求,且控制最弱点中误差小于2mm对附合导线施测。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二级控制网每半月复测一次,以防点位移动,而影响到正常测量工作。

二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测角中误差(″)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

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

闭合差 二级 8 1/14000 1 16 ≤1/10000 轴线投测:建立建筑坐标系统,换算出导线点建筑坐标,将全站仪架设在施工区所设导线点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另一导线点,以第三个导线点为复核方向,进行置站。利用反射片做接收板,反射片正对全站仪直立,测得对应点位建筑坐标,与要引测轴线坐标进行比对,根据差值移动反射片,定出轴线上的点(此方法精确、快捷、视线几乎不受障碍物影响),连接各点得到控制轴线。在同一施工段上投测的纵、横控制轴线各不得少于二条,且要组成闭合图形,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最后根据施工图纸及控制轴线用钢尺放样出其余轴线及模板线。曲线及折线放样,使用电脑在电子板图中采集放样数据,以控制曲线定位误差小于2mm设置采集密度,将全站仪架设在就近测量控制点上,选择后视点,建好测站,以极坐标法现场定出所采集的各待放样点,连接放样点定出曲线位置。

地下室B4层以上(不含塔楼部分)楼层轴线引测

楼层平面控制网的埋设及施测:B4层板面浇筑时,在预定位置埋设楼层内控制网的控制点埋件,板面浇筑完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施测楼层内控网。以场区二级控制网为依据,根据设计点位置在预埋件上放样并做点位临时标识,将楼层内控网组成闭合导线附合至二级控制网进行导线测量。施测按二级导线要求进行,且保证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小于2mm。根据测量成果,比对设计值,校正临时点,重测导线网至满足精度要求,做正式标识。

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在内控基准点设置楼层的控制点上架设激光铅直仪,通过楼层测量洞口将平面控制点投测到施工楼层,用激光接收板接收。

楼层板上预留的通过激光的200mm×200mm测量洞口 控点竖向传递示意图 穿过楼层做法 制作激光点位捕捉辅助工具,提高点位捕捉精度。激光点捕捉及传递点位确定示意:

透明塑料薄片,中间空洞便于点位标示。雕刻环形刻度。 第一次接收激光点。 蒙上薄片使环形刻度与光斑吻合。 通过塑料薄片中间空洞捕捉第一个激光点在激光接收靶上,做上标记。 分别旋转铅直仪90°、180°、270°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捕捉到四个激光点,做标记。 取四个激光点的几何中心为本次投测的真正点位中心,做好标记。 浇筑砼后木盒不拆除,通过激光接收点,在木盒上口四边分别钉上小钉,对点时用麻线绷紧在小铁钉上以交出中心点。

楼层轴线引测:分别在投测点上架设全站仪(内控基准点设置层直接在内控基准点上架设全站仪)对垂直投测到施工楼层上的点进行距离、角度检查合格后,按设计尺寸放出各轴线及墙柱模板施工控制线(曲线、折线放样同B4层及以下轴线投测),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和调整模板的垂直度,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施工楼层测量放样示意图

塔楼部分轴线引测:

转换层设置及轴线引测

(1)塔楼内控点转换层设置

随着施工进度的推进,建筑结构高度不断增加,铅垂仪平面内控点向上传递的接收效果逐渐变差,接收效率及精度也随之降低,须适当设置内控点转换层,结合本工程情况,塔楼内控点转换层每40m左右设置一次。

塔楼内控点转换层布置图 (2)塔楼楼层轴线引测

在下部内控点设置层楼板(或由核心筒挑出的测量平台)的内控点上架设垂准仪,通过核心筒爬模架体相应位置留设测量激光的接受孔,将内控点的平面位置传递到爬模平台测量预留孔的激光接受靶上,正确接收并标定激光点。根据传递上的内控点,在爬模平台施工面上,找寻通视良好(能同时观测到平台上各控制点),操作方便、刚度大、稳定坚实处设置全站仪,使用全站仪内置的多点后方交会程序,立棱镜于各控制点,分别观测各棱镜,进行自由设站测量,并在站内评定点位测量误差(全站仪自动计算),精度满足要求后,完成测站设置。根据测站点坐标及施工图投测核心筒施工面各结构控制线。核心筒外结构定位:将下部内控点平面位置传递到相应的施工层,接收、标定传递上来的控制点,并对各控制点联测复核,复核满足要求后,架设测量仪器(全站仪、经纬仪)依据测站点坐标及施工图进行施工面测量定位。

塔楼核心筒施工,内控点传递、接收示意图:

将塔楼下层楼板上设置的平面控制点垂直传递到爬模平台,并在爬模平台上

复核传递上来的控制点,测定模板等施工测量控制线

爬模平台接收激光点、架设棱镜站标

六、施工高程传递

地下结构的标高引测

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采用悬挂钢尺代替水准尺水准测量的方法,并对钢尺读数进行温度、尺长、拉力改正。以场区内二级高程控制网为依据,引测前复核二级高程控制点,将高程引测到施工层,并做好标识。同一施工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3个,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施工层标高的基准点。

考虑施工影响及其他因素,定期复测施工层各标高基准点,当较差较大时重新引测。

基坑引测标高示意 地上标高引测

(1)首层结构标高引测

地上首层结构(施工首层结构的标高引测同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后,以二级高程控制网为依据,采用往返测把+1.000m标高引测至电梯井、外侧框架柱外立面(方便沿立面向上引测标高)等处,红三角标识,作为向上引测高程基准点。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3个,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时,取平均值作为该楼层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

(2)二层以上结构标高引测

上层标高引测,由首层标高点采用钢卷尺沿电梯井、外框架柱壁等向上引测,在施测过程中必须施加标准拉力,且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同一施工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作相互校核,校核后各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

标高基准点引测到施工层后,架水准仪依据标高基准点将该层结构+1m标高引测在竖向结构上,做上标识,作为该楼层高程放样依据。装饰装修、机电等施工标高根据楼层标高控制基准点测放。

(3)塔楼部份高程引测

首先从二级高程控制网点将+1.000m标高引测到首层核心筒外墙壁便于向上竖直量尺处,引测点不少于3个,用水准仪复核引测点,各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标高的基准点,围绕核心墙弹出墨线,建立+1.000m标高基准控制线,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线,并用红油漆做三角标识标明标高数据。





基准标高线标识示例

标高引测,在核心筒外墙三个面以大约15m左右为一个垂直引测段,采用钢卷尺沿核心筒外壁向上引测(当核心筒结构内收时,用水准仪引测标高至内收后的外筒壁,弹墨线做红油漆三角标识并标明标高数据,作为量尺起点)在施测的过程中必须施加标准拉力,且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引测完成后,用水准仪对三点进行闭合检查,合格后做红三角及墨线标识并标明标高数据,作为本段标高基准线。本工程标高基准线设置,根据塔楼核心筒截面变化及测段高度,分别布设在1层、5层、11层、17层、23层、33层、38层、40层、41层。

其余各层标高的竖向传递,用50m钢卷尺依据本段下方基准标高线,逐层竖直排尺量距得到,引测3个点,用水准仪复核引测点,各点的较差不超过3mm时,取平均值作为本层标高的基准点,红油漆做三角标识并标明标高数据。建模计算结构压缩变形,在施工中采取标高补偿,根据验算结果将压缩量平均分配到各施工楼层。

(4)全站仪垂直测距引测标高

当塔楼高度达到标高50m左右后,用全站仪对整个建筑标高进行第一次引测,以后塔楼每增高50m左右,做一次引测。在塔楼F1层楼面测斜点位置架设全站仪,采用全站仪垂直测距法,进行标高基准线引测。

全站仪引测标高方法:

用水准仪依据塔楼核心筒F1层外墙标高基准线,引测+1.000m标高至测斜点临近墙面上,做红三角及弹标高墨线并标注标高数据。事先测定自制棱镜装置的棱镜常数,在塔楼F1层测斜点位置架设全站仪,输入气温、气压(同步测量气温、气压),对全站仪进行气象改正设置。

用反射棱镜配合全站仪进行距离测量。反射棱镜放置示意:

第1步 第2步 第3步 准备棱镜 准备自制的棱镜框 接收层楼板上安置棱镜装置 全站仪照准部置成水平状态(天顶设置度盘,度盘竖角处于90°位置),于标高基准线上立塔尺,全站仪照准塔尺,读取读数,求得视线高。

纵转望远镜垂直向上(度盘竖角处于0°位置),顺着测斜预留洞口垂直向上测距,在准备复核标高楼层面的预留测斜洞口处,依据洞口边墨线(由点位中心引出),水平放置棱镜,镜头向下对准全站仪,用全站仪测距。

F1层置全站仪 全站仪竖向测距 依据棱镜常数、视线高、所测距离等计算洞口处楼面标高,用水准仪依据所测洞口标高,引测相应楼层基准标高线于核心筒外墙。

水准仪依据全站仪所测洞口标高,立塔尺得视线高 水准仪引测标高基准线,并做标志 钢结构工程测量

钢结构工程测量详见钢结构工程施工方案。

结构标高轴网交接

七、钢结构的安装测量

1、主塔楼钢结构:

2、钢结构施工测量主要工序如下图:

钢骨柱安装测量控制流程图



1)地脚螺栓埋设

地脚螺栓施工流程:



地脚螺栓施工流程图

在绑扎底板梁的钢筋时,同时埋设地脚螺栓。将轴线投测到钢筋上,拉上小线,做为安装地脚螺栓定位板的控制线,安装误差为2mm。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复测定位板是否偏移,并及时调正。







3、地下首节钢柱的安装和校正

对于首节钢柱的安装,保证第一节的柱顶标高一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便于控制钢柱的安装标高,将+50线标高标志画在钢柱上。(注意:要从柱顶往下量,将加工误差放在柱底)。

根据轴线控制网,将柱子“十”字中线用刀片或墨线标示在地脚螺栓的钢板上,做为柱底就位的基准线。





用精密水准仪检测+50线标志点的标高,安装误差为±2mm。

采用两台经纬仪从相互垂直的方向将钢柱校正垂直,垂直偏差应小于h/1000,且不大于10mm。当



经纬仪校正钢柱垂直度激光全站仪校正钢柱

在首层楼板上建立内控方格网,精度达至一级方格网的精度要求;其次,将标高+50线抄测到钢柱上,标高误差不超过2mm。

另外,本工程重点采用激光全站仪进行钢柱定位及垂直度的校正。采用一台激光全站仪即可完成钢柱垂直的校正。采用激光全站仪,不需要协作棱镜,对准柱顶角点,观测,即获得X\Y坐标值,与柱底坐标比较,就可计算出垂直度。本工程拟配备四台激光全站仪,保证各区域同时进行钢结构安装和校正工作。

每一节柱子安装焊接结束后,复测各柱头标高,进行统计分析,某工程数据如下:

误差分布如下:

误差项 数量 单位 比例 10mm以上 0 个 占0% 5.1~10mm 个 个 占0% 0~5.0mm 7 个 占13.0% -0.1~-5.0mm 26 个 占49.1% -5.1~10.0mm 15 个 占27.8% -10.1以上 6 个 占11.1% 合计 54 个 占100%

误差分布如下图:



(以后每节柱子都要统计和分析柱头标高)

完成某一节钢柱的安装后,绘制出柱子的垂直偏差包络图及柱头标高偏差分布图。本工程钢骨柱按安装方案分节吊装,每节柱子安装标高都要预留焊接收缩量,每次安装柱子提高标3~5mm,焊接后要检测实际收缩量,为下一节标高控制提供实测参考数据。

4、地上钢结构安装测量

内控点的布置:与混凝土结构共用相同的内控点。

5、内控点投测及标高引测

a.采用激光铅直仪逐层投测到作业面上,然后在投测点上架设全站仪上,用坐标法校正钢柱。

由于钢结构施工高度不断变化,当高度达到100m左右时,将内控基准点向上平移。标高控制点则按照工况划分设置,同时,在每一层都留下楼层标高控制点,作为该层装修标高控制点。



钢结构标高控制点

b.采用GPS投测轴线。目前,GPS水平测量精度已达到±3mm+0.3ppm.D,在施工作业面上,用GPS随机测定四个控制点,组成一个四边网,采用笔记本电脑现场平差。然后,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进行测放轴线,或校正钢柱。

c.钢柱、钢梁的测控:

西北(8-10/H-K轴)、东南角(11-13/E-G轴)的钢管柱为内斜柱,逐层向内倾斜。其余的为直立柱(东北、西南角)。钢柱采用坐标法控制每一节柱顶中心坐标,安装到位。















斜柱分布图(多个楼层叠加)

做法:在安装作业面上,用GPS做四个点的四边形控制网,采用全站仪检查边长、角度的精度。满足测控精度后,用全站仪控制柱顶中心三维坐标,安装到位。将标高控制测点抄测到每一根钢柱上,检查各个牛腿上平面的标高,及核心筒埋件的标高,是否符合设计标高。标高合格后,安装钢梁。

d.塔冠造型钢结构,采用设计坐标系(塔楼中心点)X1Y1-O进行拼装和放线,从而简化测量计算量。根据GPS在作业面上测定的控制点,架设全站仪,采用坐标放样的方法,进行放样和拼装。



由于球心坐标点在核心筒内,无法架设全站仪,因此,在核心筒四周布置四边形控制网,在核心筒墙上抄测标高控制点。









根据塔冠、球体的设计坐标,采用三维坐标法,测设桁架的位置,测放轴线及其控制线、标高控制线等,全程监控安装,直至安装结束,并最后复测验收。

6、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日照变形的影响,本工程拟采用无线监控及计算机局域网相结合的日照变形监控系统,对日照变形进行了全天候监测,为选择轴线投测时间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数据。



以上是监控系统的组成,箭头为信号传播过程。

日照变形监测数据:以下是一天24小时内的几个时刻,日照监测图像:



7、钢结构施工测量注意事项:

1)注意混凝土收缩对首层内控点的影响,定期检测内控点的间距。

2)焊缝收缩影响轴线间距和标高,从而影响垂直度和总高度,柱头标高复测结果应及时返给加工厂家进行调整。

3)五级以上的大风天气,不宜进行投点。

4)在钢梁和压型板架设测量仪器,应制作专用仪器架,支腿间距应落在钢梁上。

5)采用多种方法检验钢柱的垂直度,防止仪器的系统误差影响。

6)经常检校仪器的各项技术指标,确保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

7)密切监视日照、风力、焊接、沉降对钢结构垂直度的影响。

8)用水准仪测出各钢柱顶面的标高,严格按规范控制柱顶标高,作好测量记录,并将测量结果及时返给钢结构加工厂家,误差大于5mm,及时调整。

八、装饰装修测量放线

1装饰装修工程测量

测量放线准备及结构复核方案

对各种仪器在使用前进行全面检定与校核,对精度不符合要求的测量仪器必须进行校正,满足精度要求后才能使用。

钢尺量距进行“三差”改正;经纬仪测角进行“正倒镜”法;水准仪测高程采用附和或闭合法,采用串测或变动仪器高。

测量放线施工工艺

引射控制点

根据总包单位提供的楼层标高控制点用水准仪将标高控制点引设到楼层核心筒的四周的结构柱和剪力墙作为楼层装饰标高控制点。由主控轴线控制点根据各轴线交点的位置关系用经纬仪和钢尺引出其它轴线的控制点。

引控制线 标高控制线弹设

根据楼层标高控制点引出的标高控制点,在结构柱上及墙面上根据控制点弹出1000mm标高控制线作为装饰的标高基准线。

弹设标高控制线 主控轴线弹设

根据轴线基准控制点,用经纬仪检查各点间的角度和距离关系,确定控制点是否投测正确。根据主控点弹出主控轴线,然后依据控制点与轴线的尺寸关系加密其他轴线。

基层龙骨控制线

在基层控制线弹设之前应对底层平整度、尺寸大小、安装误差进行复核。对基层偏差较大的部位须通过基层龙骨移位调整过来。

墙面基层控制线通过基准点吊线投射到相对的墙面或柱子上。

吊顶和地面的基层控制线用水准仪和钢尺从标高控制线根据空间关系引出控制线基准点,然后拉线在墙面弹出控制线。

饰面控制线

饰面控制线的弹设与基层龙骨控制线的弹设方法一致。

弹线分格

根据饰面板的尺寸大小和测量放线结果先在电脑上进行排版,然后根据电脑排版结果确定弹线分格的位置。

根据标准控制点和轴线控制线根据排版结果弹出饰面板的分格线。

按照立面图的分格及造型,根据施工立面的实际尺寸定位放线。

房间内的墙面饰面板块水平分格线用水平管从标高控制线引入,然后根据饰面板块分格尺寸用钢尺引出其它水平分格线并把分格线弹在墙面上。

卫生间洁具放线



2、本工程为高级装修,对装修面的水平度、垂直度、净空等几何尺寸的精度要求高。

用全站仪检查结构轴线,检查轴线之间的平行度或垂直度及轴线间距,将结构偏差均匀地平分到各条轴线中,不得从一头排线到另一头,从而造成误差积累。轴线误差调整后,然后再测放出二次结构线。

对于贯通的走廊过道,要设立通长的控制线;每一个大开间的房间大厅,都要各自设立装修“十”字或“井”字控制线,保证地面铺砖平整方正。

检查各层轴线的竖向投影情况,进行门窗工程的安装。外立面放出大的控制线,控制外立面的的装修。

标高控制:将首层各区标高控制点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联测,取标高平均值作为装修标高基准,重新抄测量首层各区标高基准点。每一区从首层标高基准点向上复测每层的标高控制点,并进行调整,确保层高准确无误,而后,按二等精密水准测量联测本层各区的标高基准点,误差调整在±2mm以内。根据每一区的标高控制点抄测本区的建筑1m线控制。

地面和吊顶装修施工采用激光扫平仪、标线仪进行标高控制,直观方便,易于操作。

装饰装修测量放线及验收指标按照长城杯杯和鲁班奖的高要求执行。



激光扫平仪在装修中抄平示意

九、机电设备安装的测量放线:



轴网标高是机电安装工程的基准,机电所有管线设备的安装均要依靠土建提供测量精准的标高及轴网进行精准定位,因为结构标高轴网的交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机电安装工作开始的前提。

标高轴网交接有以下工作:

(1)机电提出标高轴网需求计划。由机电根据安装工艺及施工进度计划提出对建筑标高轴网的需求及计划时间表,土建根据需求计划按时逐步向安装提供引测轴网及高程。

(2)做好交接记录。交接工作土建安装双方应做好相关记录及签收工作,安装应记录好土建交接口述解释及相关注意事项,及时提出疑问。

(3)标高轴网复核。收到土建标高轴网,安装应组织工程师对现场及图纸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施工。

2机电工程测量及方法

机电基于土建提供正确的标高轴网,对已完工的粱、板、柱、墙进行实地测量,将测量数据进行记录和归档,并提供给BIM组对模型进行校核。

并对机电管线进行安装控制测量,保证管线设备的安装精度,并将测量数据反馈到BIM模型中,使BIM模型和现场统一。

保证模型的准确性,为现场施工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建筑后期基于BIM的运营管理提供精准BIM模型提供有力保障。

楼层净高复核

在投测各层标高后,拟在核心筒外侧面设置激光扫平仪,利用激光扫平仪形成的激光平面,复核楼层建筑结构标高。

机电测量的管理

(1)所有机电管线设备的定位测量均应以土建提供轴网及高程为施工测量基准。

(2)为保证测量工程的施工质量,所有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按照测量规范《GB50026-2007》进行操作。

(3)每月对各级控制网、控制点,标高基准点、控制点复核、检查、修正一次。

(4)测量控制点要有保护装置,确保测点不被损坏。

(5)测量仪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年检鉴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经纬仪、水平仪、钢尺等施工前必须经计量检测部门检定。



机电设备安装主要根据结构轴线、二次结构墙体线放出机电设备位置线,误差应小于1cm。根据建筑1m线控制机电设备标高,误差在3mm以内。为了保证设备安装准确,在施工中普遍采用激光标线仪进行机电设备的定位,将吊顶设备的安装线用激光投影到屋顶,根据激光水平面控制管道的标高。



十、幕墙工程测量

基准轴线与标高的确定与校核

本工程的幕墙测量放线的基准由结构施工提供原始标高水平基准点及轴线基准点。先从结构施工所提供的两个基准点及两条轴线进行相互校核或取多点进行闭合校核。经过比对,校对结果与图纸理论尺寸符合。将提供轴线及标高作为幕墙施工测量基准线。

标准层的设立及基本流程

建筑的测量工作重点是轴线竖向传递,控制建筑物的垂直偏差,保证各楼层的几何尺寸,满足放线精度的要求。因本工程为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达220m,无法正确的一次投点到位,故分别在F4、F12、F20、F28、F36、F44及顶层设立测量转换层。依据大楼首层原始基准轴线作为一级控制点,通过铅垂仪,以±0.8mm的精度传递基准点至F4,再从F4采用相同方法传递至顶层。各层架设经纬仪进行控制基准线的连线检查工作,再用经纬仪与卷尺检查投测点之间的角度和距离是否与底层控制点一致,经实测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则进行了下一步连线工作。

单层复核结构尺寸 层间反馈复核尺寸 测出外立面轴线 控制点引出标高 垂直投点测量的方法

根据现场需要重新在定位好的基准轴线上做出幕墙室内辅助控制轴线,以该控制线控制从线到幕墙完成面的尺寸。

利用原有的土建测量孔,将铅垂仪架设在测量平台的基准点上仔细对中、调平,用向下视准轴十字线投向传递层,在铅垂仪的监控下进行定位,定位点必须牢固可靠,各基准点依此投点完毕后,进行连线工作,在经纬仪监控下将墨线分段弹出。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逐层放线。

内控线的布置

垂直投点工作结束后,在各放线基准层进行内控线的布控。将主控制点复核尺寸后连线。以主控制点上的连线为准,用经纬仪监控将内控线在楼面弹出,再根据实际尺寸将内控线平移至接近结构边缘,但要让开柱位,内控线离结构边缘为500mm,平移弹线过程中,用经纬仪进行监控有无重叠现象,检查内控线与放样图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符合后进行外围结构的测量,使整个大楼的外围尺寸成封闭状态。

竖向钢琴线的设置

项目 具体做法 设立控制点 依据各层的内控制点连线后所弹设的内控线,按图纸平面尺寸平移至装饰完成面,在地面弹出墨线,在墨线上依据纵向轴线定出阳角点与阴角点作为控制点,平面长度超过8m的,在分格的中心加设控制点。圆弧部位将经纬仪架设在圆心上按分格尺寸的角度弹出射线,并刻取相交点。无圆心点或无法架设仪器的,在平面线上用经纬仪监控弹垂直线并取出拱高点,圆弧部位每一分格均弹出控制点 拉设竖向

钢琴线 在4层上所确定的控制点位置用膨胀螺栓固定角钢,在控制点上用手电钻钻Ф1.6mm孔。再在20层采用同样的方法,依据已弹设好的内控制线,分出与4层位置相对应的点,结构边缘处用L45x45角钢焊接钢丝控制点支架,在支架角钢上用手电钻钻1.6mm的控制点孔。然后进行上下钢琴线的连线工作。连线时从20层将钢丝穿过支架上的钢丝控制点的孔洞向下垂放,垂放至4层底部,20层钢丝绑扎在支架上,6层的钢丝穿过控制点孔洞后用花兰螺栓绷紧。采用相同方法进行20楼向上的竖向钢琴线设置 层间标高的设置

在轴线控制线上,由下而上设立垂直线,在垂直线上的楼层外立面上悬挂10kg重物的50m钢卷尺,50m钢卷尺垂直钢丝挂靠牢固,用大力钳把钢卷尺与钢丝夹紧,在小于4级风的气候条件下,静置后用等高法分别测量计算出各楼层的实际标高和建筑结构的实际总高度。每层设立lm水平线作为作业时的检查用线,并将各层高度分别用红色油漆记录在立柱或剪力墙的同一位置处,在幕墙施工安装直至施工完毕之前,高度标记、水平标记必须清晰完好,不被消除破坏。

土建结构的复核

用上述放线结果(每层的内控制线及标高),复核土建结构的偏差,如复核后的土建结构的垂直度偏差在可调节范围内,则进行下部工作。如超出范围的,则提交设计进行幕墙分格的修改或由设计作其他技术处理。

测量精度保证措施

程序制度保证措施

严格执行下列测量作业管理规章

序号 测量工作规章要求 1 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进行 2 测量人员全部取证上岗 3 测量记录必须原始真实、数字正确、内容完整,测量精度要满足要求。 4 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标识保存完好 5 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6 建立现场测量管理机构,层层把关 7 滞后施工单位测量成果应与超前施工单位测量成果进行联测,对结果进行记录 8 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 测量精度过程控制

序号 保障措施 1 按照组织机构配备数量足够、资质合格的测量人员,按照施工进度和测量方案要求,安排现场测量放线工作,作好施工测量日志,通过固定的测量人员减小测量精度的人为误差。 2 在测量仪器的选用上充分考虑本工程对测量精度的高要求,选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同类设备,并在进场前对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检定。现场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根据《测量仪器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检校维护、保养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后立即将仪器设备送检。施工中的检定周期为一年。 3 严格按规范和设计精度要求进行各项测量工作。 4 测量放线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三检制”:测量员自检、测量工程师复检、测量负责人复核。 处理气候影响的措施

序号 处理措施 1 尽量避免雨中进行测量作业,如确需在雨中进行测量作业时,应打伞遮仪器主机及棱镜等,避免雨淋;雨季测量作业完毕必须先对仪器表面水汽擦干、凉干或吹干后放入仪器箱內,保证仪器的准确性; 2 夏季空气潮湿,备好防潮箱;在进行二等水准测量等精密测量作业时,应避开地面蒸汽大的时间段,减少地面蒸汽引起的视线误差; 3 高温气候下作业需用遮阳伞遮挡仪器,避免高温影响测量精度; 4 冬季气温低,作业前30分钟,先将仪器置于外界露天中,使仪器温度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5 三级风以上不利于仪器施工测量,三级风力以下作业时随时观察仪器水准气泡的变化。 十一、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主体结构变形监测方案

本工程为超大面积建筑,主楼、裙楼沉降不均匀,施工过程中将会引起周边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为了保证周边建筑物、地铁10号线的安全,将对本工程进行水平位移、沉降监测,按二等变形等级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观测,水平位移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坐标法观测。新建部位的沉降监测布点位置布设于底板,施工至首层后,在首层楼板或墙、柱上再布点继续观测。

沉降监测委托具有甲级测绘资质的专业测绘单位进行监测。方案由监测单位编制和实施,及时将观测成果报送给业主及总包单位。



针对本工程基础土质情况,根据测量规范的要求,设置长期沉降观测系统,以确保本工程在上部结构施工及使用期间的安全。通过监测结果指导施工,合理组织施工,并对施工可能造成的对其及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1)沉降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沉降观测网应布设附和或闭合线路,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表9.5.3规定的二等沉降观测要求(注:N为测站数)。

(2)沉降观测点的精度和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点的精度等级和观测方法应符合下表。

等级 变形点的高程误差(mm) 相邻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mm) 观测方法 二等 ±0.5 ±0.3 ≤0.3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

(3)基准点的布设

由于本工程场地建筑物布置比较紧凑,现设置4个深埋式基准点。主要布置在场地拟建建筑物的西侧和东侧,不易被损坏且易于观测的地方。

基准点设置的位置必须保证满足建筑物基础、结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同时基准点间组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以便进行基准点检测校核。

基准点埋设:由于本工程可利用的场地狭窄,拟建建筑物布置比较紧凑;同时基准点的位置又要满足不同施工阶段的需要。基准点均布设在施工场区以外。设置深埋式基准点,见下图。



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采用暗藏式。埋设时用φ32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长度12cm的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其牢固。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盖好保护盖。这样既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

基坑及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综合布点图如下:



主体结构沉降观测点布置在地下六层底板。埋设详见下图。





沉降观测点布点图

(4)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

荷载变化期间,其观测周期应满足下列要求:

基础混凝土浇筑、回填土及结构安装增加较大荷载前后应进行观测;

地下结构和裙楼以下施工每增加1层应进行观测;主楼每4层观测一次;

基础周围大量积水、挖方、降水及暴雨后应进行观测;

出现不均匀沉降时,视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结构封顶至竣工,沉降观测周期应满足下列要求: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连续二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

交工前进行一次观测,交工后建议建设单位每六个月观测一次,至基本稳定(1mm/100d)止。

(5)仪器与观测

沉降观测应由专业测量人员选用检定合格的仪器进行。

观测仪器选用瑞士徕卡数字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该仪器相对于光学精密水准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精度高,该仪器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为(0.3mm。

自动化程度高,该仪器采用CCD测量传感器自动测量条码尺,自动显示与记录标尺读数和视距,对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平差并能够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讯。它取代了观测员肉眼观测、人工记录、计算,消除了读数误差,提高了作业速度。

每次观测前,首先将基准点组成闭合环进行基准点检测,再由基准点往返引测至沉降观测点,同时将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线路进行沉降观测。



水平位移监测,采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观测。通过反复观测变形点的坐标值,计算各期与第一期坐标值的变化量

(6)变形监测资料收集整理及分析

数据采用Excell进行处理。本工程将采用如下形式的曲线图进行沉降分析。



通过对本工程进行沉降观测,了解各区域的沉降状况,对装修阶段统一装修标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保证各区域地面装修标高一致,将根据各区域的沉降情况适当的提高标高,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沉降量确定。

对于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当变形量超过警界值时,将暂时停止施工,分析变形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进一步增加观测频率,密切监测变形的发展趋势。

十二、施工测量管理

1测量管理体系:

施工测量管理体系是本工程测量工作的制度保障。管理体系图如下:



2测量管理程序:

日常管理分二级测量管理,总承包部技术部、各分包单位测量组。

管理流程图:



3测量人员配备及岗位职责

总包技术部下设测量主管,配备1名测量高级工程师。各分包单位应配备至少一名经验丰富、基础扎实的测量工程师或技师和其它数名熟练测量员,数量自定,每个人都应持有相应等级的岗位证书并报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监理公司、管理公司备案。

各级测量人员岗位职责如下:

(1)总承包项目部技术部负责现场首级控制网的建立,编制施工测量总方案。负责建立各种关键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及其桩位的交接工作,对各分包单位测量工作的复核验收,向监理的报验工作和对现场所有测量单位的协调工作,向其他部门提供测量成果及有关数据。

(2)各分包单位负责本部施工范围测量方案的制定、轴线定位、工程放线的实施以及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同一区段遇有其他分包作业单位时,指定可供使用的测量桩、线,并办好交接手续。

(3)测量班组负责本施工区域内的放线、弹线、投线、抄平等具体测量工作。

4测量仪器管理:

(1)仪器配备: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工程放线的精度要求,各分包单位应配备主要测量仪器如下,必须满足施工需要和精度要求。

(2)仪器现场管理:

1)所有仪器设备都应有检定合格证,并按周期检定。

2)仪器检定按照国家(市)各类设备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检定方法、检验准则在国家授权的计量单位进行检定。

3)保存检定记录,建立仪器管理台帐,内容主要包括:型号、数量、检定时间、搬运、收发使用等。

4)现场设仪器柜,测量人员负责仪器日常管理。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杜绝冒险、违章。

6)各作业队应将使用仪器各种资料上报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监理公司统一管理。

5资料管理:

(1)表格的填写、签字:

根据当地《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中有关测量章节内容和要求,应填写:

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报监理);

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基槽验线记录;

楼层平面放线记录;

楼层标高抄测记录;

建筑物垂直度、标高观测记录;

钢柱安装偏差记录;

钢柱垂直度偏差记录;

钢柱顶面标高误差记录;

填写的资料应整洁、清晰,不得涂改,需让监理验收、复核的必须提前一天报验,不能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2)资料管理及归档程序:



6桩位及控制点保护:

(1)首先桩位必须选择在地基稳固、不易碰压和通视良好的地区。

(2)各控制点应标识清楚,周围3m范围和其照准方向严禁堆放东西。

(3)测量人员应将各控制点图下发各股室,使现场人员明确桩位所在,以利保护。

(4)现场各施工人员都有责任保护桩位。

(5)测量人员定期检查桩位,一发现移动,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停止使用,并马上恢复。

(6)各施工区控制点保护应落实队,专人保护。

7复核及验线制度

(1)要求

1)各分包单位测量组首先自检合格后,将各种资料准备齐全,经公司技术部门授权的测量工程师签认后,方可向土建分部测量班申请验线。

2)总承包测量队复检合格后,向监理公司申请验线。

3)经监理公司复检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验线不合格,需立即改正,复检合格后,重新整理资料,申请验线。

(2)验线程序



(3)验线范围

1)政府规划验线:工程定位、结构出地面、结构竣工等三个阶段,由业主向市规划局申请验线,总包配合验线;

2)监理验线范围:现场和作业面各级平面、高程控制点,各种分部、分项工程的定位桩点,基槽位置、几何尺寸和标高,楼层轴线、标高和各种关键部位的线。

3)总承包测量队验线范围:除了以上监理验线范围内的必验项目,随时检查各种细部线,验线结果及时反馈各作业队,以便改正。

8误差预防和发生错误的改正措施

(1)误差预防

1)为防止测量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必须从人员、仪器、操作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解决。

2)必须配备专业人员,熟悉操作规程,熟悉施工图纸、方案和交底。

3)使用的仪器应在检定周期内,使用前后应认真检查仪器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4)尽量选择最佳观测时间施测,在不利环境下施测的结果,应有严格的校核措施,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5)管理上,人员和仪器配备合理,测法经济、高效。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施测数据资料齐全、清晰。

(2)发生错误的改正

1)发现错误,应立即查明原因,向上级报告。

2)对由此所施测的一切结果进行检核。

3)对发现的错误立即纠正,有关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4)填写错误追踪记录,并制定预防措施。

9施工测量放线的基本准则

(1)认真学习与执行国家法令、政策与规范,明确为工程服务,对按图施工与工程进度负责的工作目的。

(2)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等程序。即先测设精度较高的场地整体控制网,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3)必须严格审核测量起始依据(设计图纸、文件,测量起始点位、数据等)的正确性,坚持测量作业与计算工作步步有校核的工作方法。

(4)测法要科学,简捷,精度要合理,相称的工作原则。仪器选择要适当,使用要精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5)定位、放线工作必须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由有关主管部门验线的工作制度。此外,还应执行安全、保密等有关规定,用好、管好设计图纸与有关资料。实测时要当场做好原始记录,测后要及时保护好桩位。

(6)

(7)虚心学习,及时总结经验,努力开创新局面的工作精神,以适应建筑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8)测量记录的基本要求:原始真实、数字正确、内容完整、字体工整。

(9)测量计算工作的基本要求:依据正确、方法科学、计算有序、步步校核、结果可靠。

10施工测量验线的工作的基本准则

(1)验线工作应主动,验线工作要从审核施工测量方案开始,在施工的各主要阶段前,均应对施工测量工作提出预防性的要求,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2)验线的依据应原始、正确、有效,主要是设计图纸、变更洽商与起始点位(如红线桩、水准点等)及其已知数据(如坐标、高程等)要原始资料、最后定案有效并正确的,因为这些是施工测量的基本依据。若其中有错,在测量放线中多是难以发现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3)

(4)验线的精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主要包括:

仪器的精度应适应验线要求,并校正完好;

必须按规程作业,观测误差必须小于限差,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应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5)验线本身应先行附合(或闭合)校核。

(6)必须独立验线,验线工作应尽量与放线工作不相关,主要包括:

观测人员、仪器、测法及观测路线等。

(7)验线部位关键环节与最弱部位,主要包括:

定位依据桩位及定位条件;

场区平面控制网、主轴线及其控制桩(引桩);

场区高程控制网及±0.000高程线;

控制网及定位放线中的最弱部位;

铅直仪从首层投测到施工作业面的控制网及标高控制点。

(8)验线方法及误差处理

1)场区平面控制网与建筑物定位,应在平差计算中评定其最弱部位的精度,并实地验测,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重测。

2)细部测量,可用不低于原测量放线的精度进行验测,验线成果与原放线成果之间的误差处理如下;

3)两者之差若小于1/限差时,对放线工作评为优良;

4)两者之差略小于或等于限差时,对放线工作评为合格(可不必改正放线成果,或取两者的平均值);

5)两者之差超过限差时,原则上不予验收,尤其是要害部位。若次要部位可令其局部返工。

十三、测量新技术的应用

1积极应用计算机网络,上网查询全国及世界范围内同类建筑、钢结构施工测量的成功经验,共享资源,提高测量放线及管理的技术水平。

2采用建筑信息建模技术(BI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竣工测量的数据处理,对主体结构、机电管线、地下管线实现三维虚拟再现,提高本工程的运营管理水平。

3拟应用精密GPS技术,进行工程定位及检查钢结构的竖向轴线的投测情况,以及日照变形监测等。

4采用远程监控技术,对日照变形、沉降变形、边坡位移进行密切监控,做到实时监测及报警,实现信息化施工。

·































钢柱混凝土浇筑

(地脚螺栓以下)



埋设地脚螺栓整体框架



地脚螺栓框架进行初校固定



浇筑混凝土



地脚螺栓精校



模板支护



地脚螺栓框架制作



精度检查、校正





1



3



1



2



1







献花(0)
+1
(本文系我是一只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