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仕强:只有做人到位,才能做事成功

 田园居士6 2022-05-12

图片

图片

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现代的价值观是,尊重个人的价值取向,把每一个人依自己的特长、志趣而从事的活动,都视为正当。做正当的事,就是正人君子。


一切从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偏偏现代人“总是要求别人却很少要求自己”,总是说别人如何如何,却很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中国人最讨厌彼此骗来骗去,也不承认自己会欺骗别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显示中国人常常骗来骗去。相信你一定知道这种情况:

电话响了,小王拿起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您好!我姓张,要找李先生,请问他在吗?”小王用手捂住话筒,对李先生说:“李先生,有你的电话,是一位张先生打来的。”

李先生一听,连忙告诉小王:“你告诉他,就说我不在。”

这种话不是欺骗,而是中国人惯用的一种“设计”,如果你是那个打电话的人,就要自己检讨,为什么做人做到这种地步,他明明在,却不愿意接你电话?

人的一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理想,认真地做好自己。这是儒家“反求诸己”的主张,也是“自己负起完全责任”的具体表现。

一表人才能成为十大要领之首,就说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只要彼此来往过几次,就会互相产生某种评价。人们大多习惯于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其他的人,同时,也习惯于和熟悉的人打交道。 

第一、二次信用良好,就可能被对方视为有信用的人。所以中国人常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中国古代的商帮将信用视为生命也是这个道理。开过一两次玩笑,以后所说的话,常常被当作笑话。我们从小就是听“狼来了”的故事长大的,对这种情况再熟悉不过。 

每一个人迟早都会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性格和人品。许多人更是一见面,就喜欢论断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图片

我们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来,因为我们有权力决定以后的路要怎么走,我们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因此人际关系要从自己做起。在开展人际关系前,首先要想想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忠义之士,为正义而牺牲在所不惜,这种人叫作硬汉。别人不敢说的他说,别人不敢做的他做,这就是硬汉。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但我不希望人们都做这样的人,除非他自愿。做硬汉要承受很多的苦难,否则怎么知道你是硬汉?

此外,你不能变节,做硬汉最可怕的就是变节,即做到一半不做了。做人应该有正义感,但是要小心被利用。如果你所知有限,又充满正义感,就很容易被别人拿来当工具。每一个时代都有硬汉,如果说他们真的拿捏合理,就会流芳百世,否则就是无谓的牺牲。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对自己的选择,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第二种人是顺民,即唯唯诺诺、听话、保平安、少惹事。老实说,不是硬汉,非要他当硬汉,他很辛苦;不是顺民,非要强制他当顺民,他也很痛苦。在一个组织里面,一定要有顺民,也一定要有硬汉。

如果这两种人你都不想做,那你还可以走第三条路,做隐士,即不闻不问免得生气,反正都是别人的事。这种人既不会有什么贡献,也不会惹什么麻烦。

在这三种人中,做硬汉很辛苦,做顺民划不来,做隐士也不容易。一个人要做到对世事完全不闻不问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总希望参与社会事务,总需要有点作为,所以隐士其实不容易当。

那怎么办?好在中国人从来没有走投无路的时候,既然三种人哪个都不好当,那就三合一。在中国文化中,除了“孝”以外,还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合”。中国人之所以聪明,就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合在一起考虑。

我们尽量当顺民,但是偶尔也会当硬汉,必要的时候又可以做隐士,这种人就是随遇而安。领导看得起我,那我就当硬汉;领导看不起我,我就当隐士,反正我讲的领导也不听;领导对我一般,那我就当顺民。中国人常常是看你对我怎么样,才决定我如何对你。同样一个人,有时候他什么都不管,有时候他很认真、很积极,而有时候他又好像很听话的样子。 

该当硬汉的时候,就当硬汉。当年史可法不可以逃走吗?当然不是,带兵打仗的人想逃太容易了,但是他一跑,这辈子就白活了,如果不跑,就可以万古流芳。人迟早是要死的,要死得其所。这是你可以选择的,所以史可法选择战死沙场。岳飞也是一样,如果他不想回去,别说十二道金牌,就算二十四道金牌也没用。结果他回来了,身遭陷害却流芳百世。 

人生不过是四个字而已——心想事成。我们不要把“心想事成”当作祝语,它本来就是事实。但心想事成不意味着你一直说想成功就能成功,老天听不懂人的话,整个宇宙都是信息场,老天只接受你的信息,但听不懂你的话。

什么时候你能掌握宇宙信息场的变化,你就可以心想事成。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心灵管理,即学会怎样去控制对方的心灵。我相信有一种力量,是到目前为止科学所不能解释的,叫作念力。宇宙非常大,我们已知的部分很小,如果已知的部分是科学的话,未知的部分就是神,如此而已。

每个人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价值观发散出去造成一种磁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频率相同的人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这个就是所谓的缘分。缘是机会,分就是关系,有缘无分就是说两个人有机会,但始终无法建立关系。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物极必反,过分亲密就容易吵架。“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有道理的,因为两个人就算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牙齿迟早也会咬到嘴唇的。 

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图片

要想和别人搞好关系,首先要同自己搞好关系,要能够接受自己。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你跟自己相处不好,就不会有人跟你处得好;你跟自己处得好,别人才会跟你处得好。所以人要首先了解自己,跟自己相处好,而不是只看到别人。每当面对着镜子的时候,问问自己对镜中人究竟是爱是恨?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会喜欢你。

可事实上就是有大部分人不喜欢自己,总觉得自己这儿长得不好看,那儿也长得不好看。要改变别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而改变自己不是说去整容,而是接受你自己。当你哪一天接受了自己,就跟自己相处好了,那时你会发现,所有的人慢慢地都跟你处得很好,都开始接受你了。 

憎恶自己的人,必然也憎恶别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在情绪上常常显得很不稳定,不是有意表现优越,便是相当自卑。这种内心的摩擦,使得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样也会憎恶他人。

如果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不好,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如何。先调整自我关系,然后改善人际关系,才是有效的途径。人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最主要的差异。

既然人能够自主,一切由自己决定,当然要由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换句话说,一切言行,事实上都要先通过“自己”这一关。自己认可的,才说得出来;自己认同的,才做得出来。所有接触的对象,也由自己来决定。人最先、也最多接触的应该就是自己。

接受自己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过分地爱自己,有时会成为可怕的自恋狂。自恋狂最大的特征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不但不能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从来不怀疑自己很可能具有某些缺点,以致自认为十分可爱。我们最好冷静下来,客观地反省自己究竟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发现自己有缺点,只要实实在在努力去改正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憎恶甚至嫌恶自己,以致自我否定,反而容易成为坏人。

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就能够把它变成优点。接受自己有某些缺点的事实,尽量不要让它发展,进而将它转变为自己的优点,才是最好的办法。贝多芬晚年变成聋子,照样谱写传世名曲。人都不是完人,有缺点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人也没必要变成完人,“完人”表示把人做完了。对于自己的缺点,固然不可忽视,却也不必紧张。因为紧张无济于事,并不能解决问题。

把缺点变成优点,听起来有一些奇怪,怎么会这样?其实任何言行,配合时空的变迁,调整到合理的地步,便是优点。离开了具体的时空,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劣可言。

尽量减少缺点、增加优点,并不意味着让所有人都说你好,想得到所有人的赞美本身就是贪心的想法。大家都说好,未必真的好;大家都说坏,也未必真的坏。特别是多元化社会,同样一件事,有一个人说好,就可能有五个人说坏。我们不能够单凭别人的论断来判定这件事情的好坏,却应该看看赞成的是哪些人,反对的又是哪些人,然后再谨慎地进一步判断。 

不要太过于在乎别人的批评,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坏话,要看看说的人是谁。希望每一个人都说自己好的人,往往因过分害怕得罪人而成了乡愿(指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并不是大家所喜欢的人。

因此,听到不同的声音,要先明辨是非,因为不同的人立场常常不一致。凭良心,不讨好,也不刻意为了凸显自己的好而得罪小人,这才是上策。


以实实在在为做人的准则

图片

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规规矩矩”,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中国人虽然处世追求圆通,但始终以务实为修身之本。中华文化一直强调“君子务实”,务实的具体表现为,做人重诚信,不伤害其他人,并且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别人。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过错,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正是务实、务本的实践,也是对待自己的最佳途径。

从古至今,获得成功的人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正道,一是偏锋。以务实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属于正道;用欺诈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即为偏锋。循正道成功,才是实至名归,值得敬重。因偏锋而成功,不过是欺世盗名,并无多大价值,徒然惹人背后耻笑。中国人厌恶权术而欣赏艺术,便是由于艺术才是务实、务本的方式与技巧。

成功离不开实实在在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但只是实实在在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并不一定能成功,这只是基础工程。就像打地基一样,地基稳,才能在上面建造高楼大厦,但地基并不等于高楼大厦。所以务实只是本分,守本分之外,需要进一步持经达变,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最好是多看、多听,先了解环境,再适应环境,然后再动脑筋改造环境,最后才有能力合理地创造环境。多看、多听、多问,并不一定只限于正面的、好的东西,对于那些负面的、不好的东西也要了解一下,这样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记住,此处只是教你多看、多听、多问,但要少说,正所谓言多必失。贸然说出一些话来,固然痛快,却也很快就要承受某些痛苦。但少说并不意味着不说,否则就是矫枉过正。当你看准了、想明白了,再说话,才会言必有中,每一句话都合理,这样比较妥当,也会受欢迎。胡言乱语,不但让别人看不起,而且降低了自己的信用。

在不忘本的情况下权宜应变,才不致乱变。人际关系是不进则退的,就好像一株幼苗,需要时时浇灌才会茁壮成长,否则就会枯死。如果不能随时注意调整,久而久之,人际关系只会转坏而不可能转好。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因时、因地而制宜,才会增进与别人的良好人际关系。

务实的同时必须适当地调整,使“本”稳固。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必须富于改善意识,运用精锐的眼光,发挥自己的智慧,不断寻求改善。我们常说随机应变,就是说,任何事情都需要因人、因地、因事、因时而制宜,不可以一成不变,但是也“不可乱变”,不可以为了求新求变而忘本。有所变还要有所不变,变来变去都能够务实,才是以不变应万变。

人际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于长期地培养自己的声望。同样一句话,声望不够的人说出来,便是人微言轻,很少有人加以理会;换一位有声望的人说出来,马上显得有分量。

培养声望相当困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培养自己的沟通力,是比较可行的途径。人际关系有许多地方离不开沟通,良好的沟通力,正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沟通能力强,就是说话说得让对方听得进去,让对方乐于接受,能够引起对方的共鸣,进而引发共同的行为。 

沟通力良好,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彼此协调。这时候更需要重视人伦的道理,使大家觉得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值得敬重,也能够使其本人得到相当的信任,久而久之,声望就建立起来了。这是急不得的,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

在中国社会,遇到争执的时候,经常会请几位德高望重之人出面调停。难道德高望重之人就一定公平吗?未必,但是大家对他们有信心,知道他们一定会公正,所以将其视为沟通的桥梁。不管他们的评判有没有道理,对立双方都比较方便下台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