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恩师之子进京告状“儿子被政府镇压”,毛主席处理很高明

 laoyu2012 2022-05-12

1955年5月的一天,一个60多岁老人从湖南辗转来到了北京。对于老人来说,这里实在是太陌生了,经过多方打听,他这才找到了中南海的大门。远远地望着门口负责站岗警卫的战士,老人心生怯意,迟迟不敢走到近前。

图片

在徘徊很长时间之后,老人才壮着胆子走到战士的面前,然后默不作声地掏出一封信件,递到战士的手中。战士看过信件,又看了看老人,紧接着不可思议地向上报告。很快,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老人在中南海里面见到了毛主席。

俗话说,故人相见,喜不胜收。在深情回忆往事之时,毛主席笑着对老人说道:“当年你父亲是有眼光的,那时候我的个性与别人不同,只有他认可我,多方面肯定我。如果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原来,这位老人是毛主席当年恩师之子,他此前掏出的那封信件,就是毛主席写给他的亲笔信。老人名叫谭世瑛,是湖南湘乡人,他与毛主席相识于1910年秋季。那一年,17岁的毛主席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和谭世瑛是同班同学,而谭世瑛的父亲谭咏春当时是学堂里的国文教员。

东山高等小学堂是毛主席走出韶山冲的第一站,为他探索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实学之基。二十六年之后,毛主席曾在延安向美国记者斯诺介绍了东山高等小学堂:“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图片

其实,在报考东山高等小学堂之时,毛主席有两个比较大的困难。第一个困难是父亲毛顺生不支持,他原本打算让毛主席去米店当学徒。当时,毛主席写诗明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才让父亲改变了原先的打算。

第二困难是按照当时就地入学的规矩,毛主席只能在湘潭县的学堂读书,不可以到湖南湘乡县的学堂读书。不过,在入学考试作文《言志》中,毛主席笔下那直抒胸臆的抱负,那一气呵成的文风,深深地打动了时任东山高等小学堂国文教员的谭咏春。

在看过毛主席的作文之后,谭咏春忍不住惊呼:“人才啊,这样的学生不收,东山小学堂还要收什么样的学生啊!”于是,谭咏春急忙让儿子谭世瑛,安排毛主席在学堂住下,然后他自己去找校长和其他教员,并想征得他们的支持。

在讨论录取新生之时,谭咏春据理力争,对着其他教员说道:“中国学生可以去外国留学,湘潭学子为何不能到湘乡读书呢?况且,我们录取的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我们有什么理由将他拒之门外呢?”

当时,担任东山高等小学学堂校长的李元甫,思想进步,慧眼识才,他不仅和谭咏春一样对毛主席的作文《言志》高度赞赏,而且还当着众人的面说道:“学校取了个救国才!”有了谭咏春和李元甫的支持,毛主席这才如愿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学堂读书。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毛主席和谭咏春的儿子谭世瑛同在一个班,两人的关系也很要好。那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很受学子们欢迎,被称为“康梁体”,毛主席也十分喜爱。有一天,毛主席模仿“康梁体”写下了《宋襄公论》一文,一些教员们读后都摇头,表示不能认同。

图片

不过,谭咏春在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却倍加赞赏,他对那些教员们说道:“润之(毛主席)的文章不仅思想进步,文笔泼辣,而且立志高远,见解精辟,令人折服呀!'康梁体’有什么不好?好,好得很!”就这样,别的教员给这篇文章打20分,而谭咏春却破例给这篇文章打了105分。

不仅如此,谭咏春还在这篇文章下面写了一段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环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在这一时期,毛主席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得到谭咏春的青睐和赞赏,很多文章还被谭咏春批上“传观”二字,意思是将文章张贴在学堂的公告栏,让所有同学传阅效仿。

常言道,老师的鼓励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甚至可以成就一个人!正是因为这样,毛主席后来都不曾忘记谭咏春的师恩,这也就是毛主席当着恩师谭咏春之子谭世瑛的面,说“如果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的原因。

说起毛主席后来到湖南长沙读中学,其中也有谭咏春的鼓励和帮助。有一天,谭咏春把毛主席叫到自己家中,既认真又亲切地说道:“润之,你现在的国文和历史地理,已经到了可以上中学的程度了,其他课程成绩也很好,不适合继续读小学堂了,你何不去长沙读中学呢?”

到省城长沙读书,毛主席何尝不想呢!可是一方面家中经济条件困难,另一方面到长沙读书不是想去就能去的,没有相当的关系推荐,恐怕很难办到。因此,毛主席面露难色,不知道如何回答谭咏春。

谭咏春察觉到了,他宽慰道:“润之,不要紧,你去长沙读书,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李(元甫)校长、贺(岚岗)先生,还有几位先生也都愿意推荐你去长沙。在那里,吃住公费,不花钱。”毛主席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并连声向谭咏春致谢。

就这样,毛主席很快结束了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学业,来到了湖南长沙,并在这里开始了人生旅程的关键一步。自从离开东山高等小学堂,毛主席就很少见到恩师谭咏春,不过每当想起在小学堂读书时期的一幕幕往事,毛主席都无限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图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毛主席离开东山高等小学堂之后,恩师谭咏春仍在小学堂教书育人,后来于1928年病逝。恩师之子谭世瑛后来子承父业,以教书谋生,曾在湘乡春元中学教授高中语文,后又在国民党邵阳县政府当差,生活虽然贫苦但总体上还算过得去。

话说回来,1955年,已经60多岁的谭世瑛为什么进京找毛主席呢?他找毛主席所为何事呢?原来,谭世瑛一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名叫谭可夫,曾经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营长,干过不少为害乡里的恶事,后来被人民政府逮捕镇压;二儿子名叫谭吉生,一直干着贩卖壮丁的勾当,外出未归。

三儿子名叫谭斗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排长,解放后不知悔改,屡犯罪恶,被人民政府镇压了;四儿子名叫谭可有,一直在家务农。当时,谭世瑛本人也因为曾给国民党当差,被人民政府管制教育一年。谭世瑛觉得人民政府处理不当,自己遭受了不公,所以这才壮着胆子试探性地写信给毛主席告状。

早在1949年末,湖南湘乡解放之后,谭世瑛就曾给毛主席写过一封信。谭世瑛觉得自己和毛主席是老同学,自己的父亲谭咏春又是毛主席的恩师,毛主席自然不会不念旧情。很快,到了1950年1月,当邮递员将印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大信封,交到谭世瑛的手中,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这是毛主席的回信,信上说“尊况如何,甚念,如有意见,尚望随时示告”!村子里的人们奔走相告:“毛主席来信了!毛主席来信了!”村民们窃窃私语:“不得了,谭老倌(谭世瑛)要飞黄腾达了,可能要当大官了!”

谭世瑛也没有想到,毛主席会如此有情有义,因此他的内心无比激动和兴奋。不久之后,谭世瑛又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了自己当前的种种遭遇和苦难,想请毛主席为他谋份差事。

毛主席很快就回了信,他对谭世瑛的实际困难“极表同情”,建议他的工作“就近解决为上策”。不过,谭世瑛还是不甘心,于1953年5月再次致信毛主席,请求为他安排工作。此后,毛主席回信道:

世瑛学兄:

五月来信收读,又承赠以长歌,深感厚意。生活困难,极为同情。现在到人民政府所属机构做事,或到学校教书,薪入甚微,对于家口众多者不易赡给;又须入相当学校学些马克思主义观点,方能齐一步调,有共同作风。以吾兄状况观之,能就近获得工作职位,为最好;否则须远出参加短期研究班的学习,须准备吃很大的苦楚,又难以赡家,未知有此决心否?顺致敬意!

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先后四次亲笔给恩师之子谭世瑛回信,并两次寄款,给予资助,可谓不忘旧情,情真意切。不过,在原则性问题上,毛主席不徇私情,对谭世瑛要求安排工作一类的事情,总是婉言谢绝。

图片

比如,毛主席曾给谭世瑛回信说:“(你)情况困难,(我)甚表同情,寄上人民币一百元,聊为杯水之助!如有所需,尚望续告,(你)年老出门,颇多不便,似以劳动为宜!如体健兴高,亦可出门看看!此复,顺颂教祺!”

谭世瑛没有明白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在看到“亦可出门看看”之后,他就高高兴兴地拿着信来到了湖北武汉。为什么要来到武汉呢?因为当时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谭政,和谭世瑛不仅是近邻,而且还是同族。还有一点,谭政少年时期,也曾是谭咏春的学生。

谭世瑛来武汉找谭政,目的有二:一是治疗眼疾,二是请求安排工作。可是,当谭世瑛来到武汉之时,不巧谭政正好外出办公。怎么办?谭世瑛思前想后,最终决定拿着毛主席的回信,直接到北京去找毛主席。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那一幕——谭世瑛在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对于恩师之子的到来非常高兴,他们一起回忆了当年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生活。在谈到恩师谭咏春之时,毛主席深情地对谭世瑛说:“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者,他是爱惜人才的!”

在亲切交谈过程中,毛主席还询问了谭世瑛的生活状况,在得知谭世瑛长年患有眼疾之后,他还特别安排谭世瑛到医院治疗。在北京治疗眼疾期间,谭世瑛或当面,或用书信向毛主席反映自己的家庭遭遇,说两个儿子被人民政府镇压,自己也被管制教育一年。

谭世瑛认为人民政府处理不当,并希望毛主席能够为自己讨回“公道”。面对恩师之子兼老同学的反映和诉求,毛主席如何处理呢?毛主席处理非常高明,首先他没有轻易相信谭世瑛所反映的内容,更没有轻率表态,而是亲自安排调查,向湖南湘乡当地政府询问了有关情况。

毛主席在给湖南湘乡当地人民政府的信中,把谭世瑛进京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然后说:“据他(谭世瑛)说,他有两个儿子在镇反斗争中被镇压,他本人也被管制教育一年,现虽解除管制,但未能加入农会。此人的历史,我完全不清楚,请你们查明告我为盼!”

湖南湘乡当地人民政府在接到毛主席的信之后非常重视,立即派专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并很快将情况写成材料向毛主席汇报。1955年6月4日,谭世瑛在治疗好眼疾之后,他给毛主席写信说,自己准备要离京返乡了。此时,毛主席情真意切地给谭世瑛写了一封信。

在回信中,毛主席对谭世瑛关怀备至,并实事求是地向他解释了人民政府的政策。毛主席很有原则性地说:“根据调查,你的两个儿子确实有罪,这是因为他们在几次宽释之后还要犯罪,而且是犯有严重罪行。因此,人民政府对他们依法处理,是应该的!你则只有一些旧社会带来的缺点和对两个儿子的态度有些不当,故给以一年的管制,无其他罪行。我认为,人民政府给你的评语,是公道的!”

说完了这些调查情况之后,毛主席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应当在新旧社会的根本变化上去看问题,逐步转变思想和情绪,这样就可以想开些,把一些缺点改掉,督促全家努力生产,最要紧的是服从政府法令,听干部的话。这样几年之后,人们对你的态度就会更好些了!”

可以说,毛主席的这封回信,既是对恩师之子谭世瑛的关怀、帮助,也婉转地进行了批评,提出了严格要求。也就是说,毛主席并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谭世瑛开脱罪责。尽管毛主席在原则性问题上寸步不让,但是信里的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浓厚的友情。

图片

毛主席如此高明的处理,谭世瑛深深地被折服了。在谭世瑛看来,毛主席重情重义,没有忘记过去,而在对“谭世瑛两个儿子被政府镇压”这件事的处理上,既没有为情所动,仅听一面之辞,又亲自过问调查,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后来,谭世瑛听从了毛主席的建议,回到湖南湘乡农村务农,他不仅自己变得勤恳老实,而且还不忘教育儿子和亲属听政府的话,遵守政府的法令。1962年,年近七旬的谭世瑛老人因病去世。毛主席对待恩师之子谭世瑛,友谊源远流长,原则寸步不让,让我们向伟大的毛主席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