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亢名家临证心得实录(4)

 虚竹怀远 2022-05-12

1、陈德磊

陈氏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之证。此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火热痰瘀为标,其病机甚复杂。陈氏通过3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认为本病于五脏之中以肝为主要环节,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是导致甲亢的关键所在。

甲亢I号方:柴胡、五味子各9g、白芍、枳壳、麦门冬各18g,郁金15g,夏枯草、地骨皮、法半夏各12g,山药、黄芪各24g。发病初期,病程在半年以内,其证以肝气郁结为主者,加青皮15g,制香附12g;病发中期,病程在半年以上1年内,其证以肝郁化火为主者,加栀子 12g,牡丹皮 15g;本病后期,病程1年以上,其证多兼气阴两虚,则在方中佐加太子参、制首乌、女贞子各20g;双目胀痛、眼球突出明显者,加白蒺藜 12g,草决明15 g;甲状腺肿硬者,加重楼 20g,生牡蛎30g;若T值过高(>4.2nmol/L)者,加用小剂量他巴唑,每日3次,每次口服5ml或每日2次,早、晚各服10ml。服法:开水煎,取汁日3服,每日1剂;待病情稳定之后,每2日煎服1剂。

方解:甲亢I号方,在疏理肝气之中配以清肝、活血、化瘀、涤痰、益气、柔阴之药,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祛邪。方用柴胡郁金、枳壳、丹参疏肝解郁化瘀活血.使肝气得条达,气血运行得以舒畅;佐以法夏、地骨皮、夏枯草,于清肝之中寓散结之用;选用白芍、麦门冬、五味子、山药之意,一则取其性酸平抑肝阳,并取养阴柔肝而不滋腻之长,二则取其健脾安神之用实寓“肝病实脾”之意:用黄芪贵在扶助正气,益卫固表,推动血液运行,使气行则血亦行。同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肝气郁结患者,其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因此,有医家认为,在治疗甲亢的方药中,加黄芪之效果高于不加黄芪者。临床研究还表明,用黄芪治疗甲亢确有独特的优越性它不仅显著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对降低T3、T4和改善亢进的状腺功能均具有明显效果。况是方之药性平和,适于守方久服,病久者既可以缓图治,又无消伐太过伤正之虞。

2、侯一军等

自拟消瘿方:郁金10g、川楝子15g、海藻30g、昆布30g、三棱10g、黄药子15g、炮山甲10g。方中川楝子、郁金理气解郁,海藻、昆布化痰软坚,炮山甲、三棱破血活血,黄药子散结消瘿。全方共奏舒肝行气、软坚散结之效。由于肝郁气滞易形成痰凝、血瘀,久则伤阴血,故在以调肝为主的消瘿方的基础上,随证分别配以化痰、化瘀、滋阴等治疗。侯氏和谢氏并将瘿病临床表现分为三型,随证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①肝郁不舒、痰气交阻型,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大,质软不硬,颈部憋胀,胸闷喜太息,脉弦滑,舌苔白。方药:消瘿方中去三棱、穿山甲;加香附10g,僵蚕10g,海蛤30g。

②肝郁不舒、气滞血瘀型,临床表现为颈前出现肿块,质硬,胸闷,月经延期,舌暗苔白,脉弦。方药:消瘿方中加川芎10g,蜂房10g,莪术10g。

③肝郁化火、心阴暗耗型,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不大,气憋,心烦不寐,汗出手颤,目眩,口干,脉弦细,舌红苔少。方药:消瘿方中加太子参15g,赤白芍各15g,远志15g,炒枣仁15 g

1994年,侯氏等运用消瘿方共治疗30例瘿病患者,总有效率为86.6%。服中药期间,停服西药,连续治疗3个月后复查B超。其中肝郁不舒、痰气交阻型治愈6例,好转8例,无效1例。肝郁不舒、气滞血瘀型治愈4例,好转3例,无效1例。肝郁化火、心阴暗耗型治愈3例,好转2例,无效2例。

3、程益春

程老在治疗本病时,重视介壳类药物在本病中的应用,每多喜用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等介壳类药物,且均用量较大,取其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镇惊安神之功。甲亢患者每多颈前肿大,心悸不安,头晕目眩,面部烘热,手指颤抖,或舌额并见,为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甚则出现肝阳化风之证。用龙骨、牡蛎、龟板、鳖甲潜阳熄风、散结安神之功,一药而多用,多药而一用,病证相符为临证不可缺之药。程老在组方时还常加用柴胡、青皮、陈皮、川芎之品,既能疏肝脾之气,又能引诸药入肝脾之经,符合“一药多用”原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明。甲亢的发生发展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并且多伴有烦躁不宁,心中悸动,或心慌易惊等心脏并发症,因此程老认为调心安神有助于情志恢复平衡,并兼治疗心脏并发症。程老常选用龙骨、珍珠母、酸枣仁、茯神、丹参、连翘等具有镇惊安神或养心安神或清心安神之品,以辅助治疗甲亢。

益气消瘿汤:生黄芪30g、夏枯草15g、连翘12g、白芥子9g、玄参9g、生地9g、牡蛎30g、鳖甲10g、柴胡9g、酸枣仁30g。若兼见面红目赤、身热烦躁、便秘溲赤等心肝火旺者,加用黄芩、黄连、龙胆草、山栀清泄心肝火热;兼见目胀突出、目干涩作痒或目痛者,加用枸杞子、菊花、桑叶、钩藤等清肝明目之品;兼见消谷善饥、大便溏泄者,为胃肠火盛,胃火盛则消谷,大肠火盛传导急迫,大便溏泄,夹杂未消化食物,治则清泄胃肠火热,加用大黄、黄连、黄芩、山栀、石膏、知母等药;如以颈前肿大,而它症并不明显者,常加用三棱、莪术、当归、川芎、半夏、陈皮、海藻、昆布、贝母等药,以祛瘀化痰散结;兼见手颤、舌颤者,常加用钩藤、石决明、天麻、全蝎、地龙以清热熄风止痉;兼见气阴两虚者,常合用生脉散,即加用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等以益气养阴。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