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叔叔

 西山红 2022-05-12

李叔叔

文   西山旦红

背景题记     

父亲六几年在汤溪齿轮机床厂工作。厂子里汤溪镇五六里,坐落于丘陵小山之中,周围除了大片的小松林就是一些还很贫穷的农村。

父亲上大学前有过部队文工团、志愿军文化教员等经历,会编演小节目,会导演,会化妆。刚好那时运动不断,周边农村都组织文宣队排演节目,急需专业老师。不知怎么他们得知齿轮厂有这么个“师傅”,于是都想尽办法来请父亲去作辅导。所以,他的周末反而非常忙碌。父亲牵着我的小手带我走进这些村子,我也就对那里的人和事有些记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要说的“李叔叔”。


    距离齿轮厂不远有个叫“上李”的小村庄,村里有一帮酷爱戏曲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个就是我的“李叔叔”。

    李叔叔的本名叫李仁恕,但村里人从来不唤他的大名,大家都喊他“小癞痢”。可能汤溪一带瘌痢头比较多,李叔叔小时候也得过这个“常见病”。实际上他一点也没有“癞痢”,他的外貌很是英俊帅气,头发浓密,孔武有力。除了是个婺剧迷,他还是个练家子,听说他的武术师傅是个远近闻名的高手,很有些蹿墙跃脊的绝活。李叔叔从小练武,平时腿上绑着锡块练轻功,用大号的石锁练臂力。在他们上李村排演过《沙家浜》等戏,李叔叔都担任主角。

李叔叔当年演《沙家浜》时的英姿
那年风华。后排左一李叔叔,前排左一我父亲

    李叔叔的性格非常豪爽,又很能打,哪里有不平,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以至于后来我读到《水浒》,就感觉他就是梁山上的某个好汉。他的最大缺点就是酷嗜杯中之物。汤溪一带民风彪悍,路边不少茶馆酒肆,人们围坐一起用大碗喝酒(汤溪人称酒为“zou”!听着就有股英雄气)。这也为他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李叔叔的家里确乎很穷,他们住的房子是靠着一棵大樟树而建起来的茅草屋,一层层的茅草作为盖顶,围一圈泥土墙,窗子开得很小,屋里很是昏暗。

    李爷爷挑着货郎担走村窜户去“鸡毛换糖”,一年到头不会有几块收入。只记得李爷爷货郎担上没有什么东西,收回来的许多牙膏壳被李叔叔化成一条条沉沉的“锡棒”,绑在腿上练功。

     李奶奶我叫她“嬷嬷”,对我可亲了!家里尽管拮据,招待我们却非常客气。记得他家烧饭的方法很特别:先在锅里放米和水,烧开后就把半熟的饭舀入黑陶钵头,再盖上一个陶钵,把它整个埋进退下炭火来的灰塘里,闷一阵取出,掀开陶钵,那个米饭真的是从来没有过(以后也再没有过)的香气四溢!就饭的菜也就是雪里蕻咸菜、竹笋、豆腐、莲藕等土菜,却是非常可口。

     嬷嬷最绝的活还不是在厨房。她有一手针挑治病的绝活。谁家有发热惊风、食积腹痛之类的小孩,嬷嬷用普通的缝衣针在头颈、耳后、舌下、指头等处稍加挑刺,挤出一点白水或瘀血,立马见效!听说这一绝技是嬷嬷的嬷嬷传下来的。那年月,农村医药不发达,经济条件又差,这种不费钱又有效的治病技术实在救助了不少孩子。由于远近闻名,他们家门前车来人往,多的时候竟然排起队来。嬷嬷有求即应,随时放下手里的活、撂下饭碗,先去给孩子们“治疗”。那些家长们有的留下五分一角,不给的也没关系。如今,嬷嬷早已故去,这门技术已经传给李婶婶,现在婶婶也老了,她的媳妇接替了这项“非遗”手艺。当然,现在办了证,针具也都做了特别的消毒处理。——我这个医大毕业的儿科医生,虽然心存疑问,可每次看到确实的效果,看到远近大小车辆送来就诊的孩子们,却是不得不信服的。

​      李婶婶“施针”的情形

​这样的场景,当年嬷嬷的时候就有了,现在婶婶继承了这门技术

     父亲在汤齿工作了几年,七几年调到金华,后来回到东阳工作,与李叔叔他们家渐渐少了联系。记得我在金华读初中时,李叔叔来看过我们,还教了我一套拳术。

李叔叔教我的那套拳,大学的时候还会练几下,现在全不记得了。

     父亲退休后多次提起他们一家,我也很想去看看他们。于是,2012年春节刚过,我带着父亲去故地重游。上李村已经完全变样了,再也找不到当年的茅草屋了。意外地见到我们父子,李叔叔大喜过望,尽管已经疾病缠身(当然是酒的缘故),却异常兴奋,手舞足蹈,忘情地哼唱起当年的一些曲子,还叫来了当年一起排戏的几个伙伴。虽然都老了,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追忆当年“应师傅”和他们在一起的许多往事。

李叔叔(后右一)与父亲(中)及当年的几个伙伴于2012年的再聚

     又过了三年,我们再去,婶婶告诉我们,李叔叔已经于一个月前去世了!我们只好长吁短叹了一阵,后悔没有早几天去!

     2012年春节见到的李叔叔

     时间过去了五十多年,汤齿厂已经只遗留下爬满藤蔓的车间厂房,父亲亲手筹建起来的金相实验室也只见到一个空壳,汤溪、上李早已改变模样。父亲中风在床,无法再回故地,连我这个当年的八九岁的“小应”都已过退休年龄了。可那一段不长的岁月,那里的一些鲜活的记忆却并未磨灭。清明的前几天,竟然梦见了李叔叔、嬷嬷和他们的茅草屋!于是写下这点文字,聊作思念罢。

当年热气腾腾的车间厂房

这座金相实验室平房是父亲亲手筹建起来的,这里也有我许多童年的记忆。

                 

2022年清明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