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姓春秋】沂蒙大娘 | 散文 于平

 文化佳园 2022-05-12

淮海战役碾庄战斗开始最后攻坚,隆隆的炮声震得大地阵阵发颤。入夜,站在运河大堰举目远眺,一片火海烧红了大半个天。

伴随着节节胜利的消息,一批又一批伤员被抬下来,运河边庄姓地主的青砖大宅,就成了部队临时战地医院。轻伤员在这里治愈后重返前线,重伤员急救完转运后方医院,没救过来的烈士只能就地安葬。

晨雾迷蒙,北风凛冽,穿白大褂的女护士用担架抬着白布裹着的烈士遗体,后面跟着几位戴黄军帽扛铁锹负责安葬的地方干部,就是这样,运河边有了第一座烈士坟茔。以后,不时有同样的担架抬出,烈士坟茔也在不断增加,1、2、3、4、5……整整14座。

寒冷的冬天在欢庆胜利的锣鼓中悄悄退去,知暖的寒鸭成群结队畅游在开始解冻的河面。随着战役胜利结束,战地医院即将随大军南下,开拔前夕,全体医护人员抬着自制的花圈走上河堤,向烈士作最后的告别。翻了身的乡亲也纷纷来到墓地,自发地悼念烈士的英灵。每座坟前都竖起了一块木牌,有名有姓有家乡地址的8块,有名有姓无家乡地址的4块,什么也没有的两块。

1950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清明前夕,一位操着鲁南口音的大嫂推着“吱吱”作响的独轮车,在地方干部带领下,来到了那14座坟茔前。独轮车左边坐着位大娘,右边放了个蒲包,一路长途跋涉,娘俩面带倦容,神情却很平静。大娘领着媳妇给每座坟磕了个头,最后才走到小儿子坟前慢慢坐下,对着媳妇说了声:“闺女,挖吧!”(闺女是鲁南对儿媳妇的爱称)。

杨柳有声,河水呜咽,为烈士送行的人们哭出了声,大嫂也忍不住低声啜泣,大娘强忍着悲痛劝慰众人:“大伙也不必伤神了,这些俺们沂蒙人都领受过。这坟里是俺闺女的小叔子,她男人抗战牺牲了,她公公南下支前还没回来,求解放哪有不死人的理?闺女,快挖吧……”

大嫂的独轮车一边坐着娘一边安放着小叔子的忠骨,沿着一路桃花的运河大堰“吱吱”有声地走了。

斗转星移,8位有名有姓有地址的烈士忠骨被认领,先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运河边的人们要医治战争创伤,要重建自己的家园,河道要拓宽,农田要整修,县城要建设,最后,剩下的6座烈士墓统一迁到了淮海战役碾庄烈士陵园。这一晃,已经70多年过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