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年前中印之战很轻松?错!那是不知道毛泽东面对的“六大难”

 蔚蓝色淼 2022-05-12

整整六十年前,1962年的10月到11月,面对印度的一再挑衅,中国打了一次对印“闪击战”,快速出击,达到战略目标后又快速回撤,这种打法,世所罕见,令世界震惊。

但是,任何一场战争都是沉重的。解放军“闪击战”的潇洒背后,作为决策者的毛泽东,其实一点儿也不轻松。当时,他起码面临六大难题

“麦线”遗毒难以根除

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一直友好相处,友好了2000多年,但是两国2000多公里的边界,一直没有做划定工作。双方军队和群众,都是以传统习惯线作为界限,彼此友好相处。

结果到近代由于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古老大国之间划出一道裂痕,就是那条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这条臭线是怎么来的呢?

19世纪50年代,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不仅殖民印度,对中国的西藏和新疆也想染指。1888年、1903年,英国两次发动侵略西藏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和西藏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此开始拉拢西藏农奴主,挑拨他们和清政府的关系,鼓动分裂。

辛亥革命后,英国人趁着中国局势不稳,在1914年3月24日,英国驻外大臣麦克马洪悄咪咪地和西藏地方代表私相授受,在地图上在画出了“麦克马洪线”,作为印藏边界线。这么一划,划走中国9万平方公里领土。

当时,西藏地方代表看着地图上麦克马洪用铅笔粗粗地画出的这条线,心里也直打鼓,犹犹豫豫不敢签字。但最终没有抵御住英方的威逼利诱。

麦克马洪

然后,英国人搞了个条约,把画着这条线的地图作为附件加进去,想迫使中国中央政府签约。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当然拒绝签字,也多次发表声明反对,英国人自知理亏,此后二十年,一直也没敢公开这个条约。

1937年,英属印度测量局出版了一份新地图,地图上赫然标出了“麦线”,这是“麦线”第一次面世,但那时地图上还标明这条线是“未定标界”。

1040年英国《泰晤士报》又出版了一本袖珍地图集,竟然公开标明麦线是印度东部边界。而与此同时,英国人开始派兵侵入这一地区。

二战爆发后,英属印度军队在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抗击日军,借机派兵占领了麦线以南的德让宗、瓦弄地区。然后逐步蚕食扩张,到1947年印度独立时,麦线以南到传统习惯线之间的中国领土,大部分都被印军占领。

印度独立了,已经占领的地方却不想再吐出来,坚持要把麦线变成真正的国界线。

这条线,就成了中印之间一条臭线、毒线、导火线,几十年来,遗毒不断,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尼赫鲁难以理喻

尼赫鲁是印度独立的英雄人物,他和我国第一代领导人的私交很深,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有长期的很深的交往,按说,个人关系是相当不错的。

抗日战争时期,尼赫鲁和印度政府对中国提供了相当的帮助。印度对新中国加入联合国也给予支持。毛泽东是重感情的人,一直以来把印度当作中国的友好邻邦,把尼赫鲁当作好朋友对待。

但是,一说到麦线问题,尼赫鲁就像变了个人,变得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可理喻。所以,当印度屡屡挑衅中国的时候,毛泽东曾经感到很困惑,不明白尼赫鲁为啥要这么做。

尼赫鲁在推行他的“大印度联邦”,提出了一套疯狂的计划。不可理喻的是,他想把中国西藏作为“缓冲国”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坚持要把麦线作为真实边界固定下来。

尼赫鲁公然在大会上悬挂巨幅亚洲地图,特意把西藏从中国版图中国抠出来。他狂妄地向西藏政府说,要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他趁着朝鲜战争乱局,侵占西藏重镇达旺。1953年把边境控制线全面推进到麦线,9万平方公里领土占全了。

尼赫鲁对分裂分子也给予大力支持,又是接见,又是发表演说表示同情,还暗地里给钱,给装备。

尼赫鲁的这种表现,令毛泽东大感意外。

其实,尼赫鲁一方面有自己的大国梦,另一方面也受印度政治势力的裹挟。

印度被殖民的时间长了,英国人走了,政治上还是英国式的政党选举制。选举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政治人物容易向国内民粹主义低头。

尼赫鲁

就像美国选举时,候选人必须高喊反对中国一样,印度选举中,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也是候选人的规定动作。

几乎所有的政党都在表达自己的强硬立场,谁越强硬,谁就越像个英雄,谁的选票就越多。

尼赫鲁当然不能在这个问题上丢分。更要命的是,尼赫鲁所在的印度国大党,最关键的选区就是印度北方邦,北方邦和西藏接壤,对边界问题尤其敏感。因此,除了尼赫鲁自己的主观意愿外,客观条件也让他毫无退路。

这恐怕就是在毛泽东看来,尼赫鲁难以理喻的原因吧。

忍让谈判难以奏效

对印度,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搞好关系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周围是一圈火药桶,哪个都不省心。

毛泽东非常清楚中国面临的形势,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是敌人,这个问题,毛泽东一辈子都在思索。毛泽东认为——印度,应该是朋友,不是敌人。

1959年3月,头脑发热的尼赫鲁亲自写信给周恩来,寄来一张印度地图,尼赫鲁自己在图上标明了中印边界西段、中段和东段三处界限,把中国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给了自己。

面对老朋友这样的出格的举动,毛泽东很克制。他亲自修改外交部谈话,不惜向印度亮明底牌,他说——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美帝国主义在台湾、在南朝鲜、在日本、在菲律宾,都有很多的军事基地,都是针对中国的。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

出于维护两国友好关系的想法,毛泽东定下对印度“忍让为先”的调子,多次和印度协商谈判,还在1960年4月,派周恩来和陈毅冒着被刺杀的风险,亲自飞往印度,和尼赫鲁会谈。

但是尼赫鲁毫不退让、毫不领情,反而步步紧逼。

1959年8月25日,印度武装向驻守在朗久附近马及墩的中国军队进攻,挑起“朗久事件”;10月20日,挑起“空喀山口事件”;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仙后座西段边境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有些据点甚至越过中国哨所插入背后;

印度军人

1962年6月,印军甚至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入侵据点,企图扩大麦线范围;9月17日,印军向择绕桥头哨所挑衅,打死我方干部1人,解放军被迫还击;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打死我方47人。

这真是让人忍无可忍了。

10月17日,中央军委终于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战争正式打响。

内忧外困难以缓解

以毛泽东的一贯强硬作风,为什么要在印度问题上一忍再忍呢?

从外部环境上看,毛泽东对外交部讲话的定调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一个和平友好的邻邦,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四面出击,四面树敌。

中国刚刚在朝鲜战争和美国大干了一场,这场战争对中国的消耗是很大的,南亚要再燃战火,对中国实在是一个灾难。

往北看,我们和苏联的关系也好不到哪去。1959年9月9日,赫鲁晓夫在准备访美前夕,专门发表了一个“塔斯社声明”,就中印边界冲突问题,说中国的坏话,袒护印度。从美国回来之后,又公开谴责中国。

赫鲁晓夫

同时,海峡那边,蒋介石还不停地骚扰骚扰。

国内是什么状况呢?

大家都清楚,正好赶上大运动,那几年是中国经济特别困难的时期。打仗打的是银子,没经济后盾,仗怎么打。

尼赫鲁当然很清楚中国的现状,国内经济疲惫,国外两个超级大国虎视眈眈,这让尼赫鲁觉得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判定中国必定不敢也无力反击印度。

于是,尼赫鲁才一个劲儿地进行军事冒险,想通过一步步蚕食的“前进政策”,把生米煮成熟饭。

毛泽东之所以一再忍让,很大程度上,的确是考虑到当时的内外环境实在是太差了,做这个决策的难度,不亚于当年的朝鲜战争。

战争后勤难以保障

尼赫鲁敢于和中国叫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印边界冲突所在地,是高原地带,是世界屋脊。

这里的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而且这里是喜马拉雅山的寒区,山路狭窄,崎岖难行,被国际上普遍认为属于“生命禁区”。

中国西部铁路终端是西宁,西宁离前线还有2600多公里远。1957年虽然修了一条新藏公路,但是运量很小,而且也很难通到前沿。

可以说,如果在这里用兵,中国军队总兵力虽然有300万,但是高寒高原、狭小山地、运输线不通,将使我们有劲使不上。

而从印度一方看,则有利得多。

印度北部铁路网一直延伸到麦线南侧100多公里的地方,然后有公路通到前沿,还有机场支援。

从尼赫鲁这边看,怎么看也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尼赫鲁铁了心要向北推进再推进。

实际上,开战之后,部队后勤的确成为最大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要命的问题,中国不得不动员民工支持。本来藏南人口就很稀少,这次总动员了3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一些妇女和儿童。他们都是翻身做主人的农奴,是解放军给了他们新生。所以,一听说是解放军需要,这些可爱的藏民都十分踊跃,妇女儿童也纷纷响应。

这3万多翻身农奴,牵着牦牛,或者肩扛手提,硬是把6万吨作战物资运到了前线。藏民的身体条件好,而且适应了高原环境。

藏民支援队伍

解放军战士看到藏族小伙子一个人运六枚炮弹,左手拎两个,右手拎两个,脖子上还挂两个,就这么一路把炮弹运上去,看着战士们直吐舌头。

群众的热情十分高涨,一路上老是抢着从解放军战士身上卸东西来背,背包、粮食等等,还有抢着背枪的,当然,战士们不能给他们了。

解放军是在用一种原始化的方式在备战。

毛泽东曾对此感慨地说——在这一点上,他们(印度)是现代化,我们是原始化。但革命的原始化战胜了反革命的现代化。

话虽这么说,我们从这个角度看,这场战争的后勤工作,实在是太难了。

印度军力难以捉摸

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在这之前,谁也说不清楚。

情报显示,印度参战的主力第七旅,原来是英联邦军队中的王牌,曾经参加过二战,在北非阿拉曼会战中对阵沙漠之狐隆美尔,成功迂回抄了隆美尔的后路。客观地说,这支队伍作战经验丰富,战斗作风顽强,还从未打过败仗。

因此,印度吹嘘这支部队“打遍欧亚劲旅无对手”,号称“印度王牌旅”。

到中印开战的时候,第七旅里还有四分之一的原部队老兵,战斗力不可小觑。

中国没有和印度交过手,到底打得赢打不赢,毛泽东心里也没底。

被俘虏的印度军人

毛泽东把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等人调到中南海,商议作战部署。毛泽东问张国华——我们能不能打赢?

张国华经过严谨分析,向毛泽东保证——请主席放心,打得赢!

毛泽东却再三叮嘱张国华——不要轻敌,要打细心仗。

毛泽东做事向来做两手准备,虽然都表态能打赢,但他还是做了最坏的打算——打得赢就打,扫了它。如果打不赢,丢了地盘也不要紧,我们以后一定能收回来!


面对六大难题,毛泽东颇费了些思量,实在是尼赫鲁误判中国,作死作的太狠了,忍到了极点的毛泽东,终于下了决心——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就奉陪到底!

接下来,一个月时间,中国军队在高原恶劣环境中,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险,正面强攻加长途迂回穿插,让印度人见识到了中国军人攻城拔寨的手段,夜行几百里的穿插速度,还有用身体滚地雷的震撼。

要说印度军队并不是豆腐渣,但是,他们在中国钢铁之师面前就有了差距。打过这一仗后,解放军评价印度军队说——战斗力相当于国民党中档部队水平。

那个印度王牌旅,第一天战斗就被解放军全歼,这下他们才真正见识到了,谁才是“王牌”。

达到教训印度的目的后,毛泽东命令部队回撤到实际控制线内,结束了这次惊世骇俗的“闪击战”。

毛泽东估计,这一仗大概可以打出十年左右的稳定,但实际上,这一仗打出了近五十年的稳定局面。

毛泽东面对六难,果断决策,迎头痛击,又迅速回撤,在世界军事史上和政治史上,开了先例,也为后人最终解决问题拓展了空间和时间,提供了思路和经验,再次体现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