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大脑第3讲:怎样试药自救?

 西安Water 2022-05-12

内容提要:通过3个方面介绍试药自救的方法:1、谨记中医的大框架、人体运转的大法则;2、对药方、药效做好记录,层层靠近;3、试药需要注意的问题。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陈胜昔,网名Water。今天带给大家“中医大脑”第3讲,“怎样试药自救?”。就是说,当我们不具有较好的中医基础的时候,可以通过试药的方式,以较低代价尽可能地去靠近最佳答案。

  为什么要试药?如果你被疾病折腾过,在西医没办法而且找不到好中医的情况下,会深切感受到无助和绝望。这时候,试药自救几乎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生活中,虽然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资源交换来解决,但是,健康这件事总是例外。人是具体的个体,个体往往具有固定倾向,尤其中年以后,这种体质倾向会更加明显。身体是自己的,自己去寻找身体偏差,自己寻找解决方案,看起来是条弯路,实则是解决健康问题的长治久安之道。愚以为,医学不应该独立出来。学医治病的过程,和个人成长、修身/成家/立业完全一样,就像锻炼身体,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要高估中医高手,高手是因为掌握了普遍法则,而不是拥有完善的技能。高手对于你的问题未必能够百发百中,但是,你自己对于自己的问题,却拥有完整、及时的感受。很多慢性病会伴随几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中,与其四处求医,不如自己捣鼓。更值得庆幸的是,人体对中药有选择性吸收的本能,而且中药的副作用极小,试药自救,这件事情一本万利。我们从3个方面来讲述:

一、谨记中医的大框架、人体运转的大法则

  在第一讲中,我们提到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阴阳虚实、气血痰食郁。除此之外,还有六淫(风、寒、署、湿、燥、火)、圆运动、经络等等。所有这些,虽然不能完全描述人体,但是绝大部分健康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比如说,我们从六经辨证找起,根据症状找出多个接近的条文,然后再根据后世注解进一步确认,找出认为“最对证”的,就可以试药了。如果试了之后不见效,可以再试其它条文。

  再比如脏腑辨证,因为脏腑表里的原因,为了简化分析,可以先只侧重于五脏的寒热、虚实、通涩,如胃热,可以试试栀子类、泻心类;胃寒可以试试附子理中汤、荜澄茄、高良姜等等。和前面一样,找出认为最对症的,试药。如果不见效,继续猜,继续试。试出一定结论以后,再去细化。

  六淫也一样。如果是风,散风则羌活、独活、防风、薄荷一类,搜风通络的则蝎子、蜈蚣一类;如果是寒,就是附子、干姜、肉桂之类;如果是火、是热,则黄连、黄芩、知母、柴胡、胆草之类;如果是湿,茯苓、白术、泽泻之类;如果是燥,玉竹、石斛、麦冬之类。

  再者,阴虚可以《四圣心源》“地魄汤”入手;阳虚可以从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入手;表虚玉屏风散之类,里虚建中汤之类。气虚补中益气汤,血虚四物汤,伤食保和丸,六郁越鞠丸。有痰论痰,有瘀论瘀。还有五行复胜、肝升肺降、心肾相济等等。都是中医的大框架,是基本套路。

  在实际中,除了从这些大框架之外,对于单一症候的病症,我们还可以用症候去试药,比如中满,可以试承气汤、肾气丸、苓桂术甘汤、保和丸等等。但是,从病症去试药失误率很高,还是应该重点从气机运行(“证”)的角度去试药。

  就是说,我们时刻要知道,病只是表现,造成疾病的原因的可能性是多样的。先从整体入手,既不忽略某种可能性,又不会禁锢于某种可能性,这就具备了试药的条件。

二、对药方、药效做好记录,层层靠近

  每一次试药,对药方和药效都要做好记录。比如说,我认为自己可能是阳虚,那就服四逆汤试试,喝了以后更加难受,就说明用反了,身体可能有热。然后,反过来,再去试黄连黄芩汤,发现有所改善,但是改善不大。然后再试白虎汤,发现白虎汤更好一些,那么大体就可以判断出来热在气分。实际上,这个过程分为2个步骤,第一步先判定寒热,第二步判定寒热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是一个由粗糙到精确的过程。就这个例子而言,如果烦渴的话,还可以试试加人参,继续细化。

  每一个试药阶段,把药方和药效整理在一起,既要分析效果向好的,也要分析效果向差的。通过正反两面,分析方子原理的共同点,或者分析药味的共同点,就大体上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自己适合哪些药味。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继续加入其它药味接着试,再统计、再分析,这样几次下来,就能找到最接近的方子。幸运的话,可能通过很少的尝试就能解决问题。

  有些时候,药效不仅仅存在正反两面,而是存在多种可能。比如下利,我们试了乌梅丸、葛根芩连汤、诃黎勒散、白头翁汤、黄芩汤5个方子,发现诃黎勒散效果最好,我们就知道,这是肝脾郁陷引起的,寒热、滑涩不是主要问题。如果身体同时存在其它次要问题,通过药味加减继续试药就可以了。这时候,那个“控制变量法”可以借鉴。

  我几乎没有在讨论中医的时候提到过“科学”二字,但是,有些科学方法完全可以借鉴,来帮助我们解决中医问题。

三、试药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安全。试药前一定要先研究清楚药方中的药味是否有毒性,像半夏、附子、乌头、甘遂、大戟……,这类药都有一定的危险性。试药前要做好功课,控制好药量,谨慎操作。我了解到,不少自学中医的朋友都有试附子中毒的经历,而且我自己也发生过。中医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所以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

  2、控制药量。一般来说,对于显著的病症,一副药下去如果没有效果,就说明不对证,没有必要试第二幅。对于体质敏感的人来说,汤剂喝一次就能感受到差异。就是说,对证与否,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差异,一般不需要用药量来堆积。毕竟是试药,出错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不要用药太猛。关于古籍药量换算,汉代一两与清朝一钱,都折合成3克就可以了。

  3、戒偏执。很多中医爱好者都存在一个“近水楼台”的现象,就是说,他当时在学习什么,思维倾向就容易靠近什么。比如说,正在学习“火神派”,就很容易冒用姜、附、桂;正在学习经方,就很容易忽略时方。看到扶阳的危害,就不敢助阳;看到滋阴的危害,就不敢养阴,等等。这就说明你的当时状态在干扰你的整体认知,个案蒙蔽了常识。看待中医问题,就像看待人群,人,有善有恶、有贤有愚、有勤有懒,不能说你正好遇到了某种类型,就忘记了世上的人还有其它类型。时刻跳出“当下状态”的困扰,就不会轻易被当下所束缚。

  4、疾病可能会转移。比如,某人阴虚,用药之后,阴虚不再明显,但是出现气虚,那就需要转变思维,按气虚来解决。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但是书籍中对这个问题讨论较少。很多人在试药过程中,因为疾病在不断转移,自己也不断地改变药方,虽然始终没有“对证”过,但是,却在不知不觉就把身体调整好了。就是这个原因。

  中医大脑第3讲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