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诗歌中比较常见又非常高明的手法——“以景代情”

 海曲上人 2022-05-12

什么是以景代情?特指应该抒情时不抒情,转而写景,反而使情感得到更好的抒发,达到抒情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举个自身的例子,我写的中长篇叙事诗《半路歌》,其中最后两句“回首向来天地间,惟有茫茫雨无边。”就属于以景代情,同情和同病相怜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只好诉诸于雨景,更加强化了感情。

弄懂什么是“以景代情”很重要,重点在于“代”上。比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重写景,次抒情,此诗无“代”,因此不属于“以景代情”。又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重在抒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属写景,但衬托好友远去和思念之情,此诗有“代”,故属于“以景代情”。

为什么要以景代情?因为情到浓处已无法用语言直接描述,故转而写景。目的既是衬托和强化情感,更是令人回味和浮想联翩,产生此情“绵绵无绝期”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所以说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手法。

以景代情分为两类:全诗以景代情和部分以景代情。

一.全诗以景代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家初读杨万里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时候是不是感觉题目很奇怪?这不是写景诗吗?全诗似乎跟送别扯不上半点关系。

其实全诗属于以景代情,通过描写西湖风光之美好,友人离别后无人共赏,更加衬托友情之可贵与离别之不舍,比单纯写友情更令人回味。

这类比较少见,大部分以景代情属于第二类:部分以景代情,其中以最后两句以景代情最为常见。

二.部分以景代情。这类就比较常见了,各类诗词中都能见到。

送别诗中的以景代情除了上面提到的李白这首,还有许浑《谢亭送别》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闺怨诗有刘方平《春怨》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词中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等。

提到以景代情,我觉得最经典的还是那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一句以景代情,恰到好处,使整诗的意境上了好几个档次。

我们明白什么以景代情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应用,一是对鉴赏诗歌大有好处,二是对自己写诗歌也有很大帮助。

我认为能否得心应手的应用以景代情,是作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在作诗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的应用“以景代情”,这对提高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