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103)——滁州琅琊山摩崖石刻和碑刻&无梁殿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2-05-12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02&103篇:滁州琅琊山摩崖石刻和碑刻&无梁殿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照片为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1年4月19日

昨日上架了一组民国时期黄埔五期范诵尧将军的旧藏。其中有一张斑驳的小照片,从服饰上来看应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所摄,背景建筑物上有字,肉眼看模糊难辨,高清扫描放大后得到了结果,让我非常意外,竟然是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的醉翁亭!不过,看起来咋不像亭子呢?而且我去年才去过醉翁亭来着,应该秒能认出才是。我赶紧翻查了一下电脑中的照片,一下也就明白了,嗨,原来这是醉翁亭外面的大门啊,不是主角的它,此时已然被我遗忘...
 
 
 图1&2:醉翁亭大门之今昔

翻看着这些照片,我试图唤醒一年前的一些记忆。那是2021年4月,我去上海拍黄埔同学录,得胜回程之际,先取道安徽全椒看望了黄埔16期的费学华老先生。北归的高铁是另一条线,我在拜访费老之后即从全椒赴滁州,并利用登车前的半日时光游琅琊山。这次孤身一人的旅程,虽路途艰苦行囊沉重,但计划严谨目标尽达,最终在名山中划上句号,可谓心旷神怡回味无穷。惜费老已于今年4月28日作古(费老生平及我所作悼念文章详见:沉痛悼念黄埔16期老兵费学华先生),国事这一年来亦是天翻地覆的↓,如今思之,心中难免惆怅,挣扎再三,终决定提笔记录下这曾经的美好。

琅琊这个古地名,熟读过三国演义的绝不会感到陌生,蜀汉丞相诸葛亮,琅琊阳都人也,为此我以前还专门查过,知是在山东临沂一带。所以初见滁州琅琊山,便很好奇这为何会有一个同样的地名存在。回来一查发现,两者还真有直接渊源,此山得名正是因为晋代琅琊王曾驻军于此。至于是哪位琅琊王,有司马伷(司马懿庶子,率军平吴至此)与司马睿(即晋元帝,司马伷孙,东晋开国皇帝)两种说法,今已难考其详。总归,琅琊山地名源自千里之外的琅琊国/郡,这是错不了。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命法琛法师在琅琊山兴建宝应寺,自此琅琊山上佛法日渐昌盛,名人雅士咸集。至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遭贬谪的欧阳修出知滁州,常来游山饮酒,自号“醉翁”。翌年,寺僧智仙法师为其修建醉翁亭,欧阳修大笔一挥,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滁州琅琊山遂天下闻名也!
 
 图3:琅琊山水

我慕名而来琅琊山时正逢周一,游人稀少,入景区前行未远便到醉翁亭大门前(也就是第一张照片所在)。在这里其实还看不到醉翁亭,因为自明代以来,喜好风雅的地方官与各路名流在醉翁亭旁多有增建,使之逐渐形成一个规模颇大的建筑群落,却实有喧宾夺主之感。及至进门右转到醉翁亭本尊,发现其所据空间反倒非常局促,以至于想在正面拍下全景几不可得。在这闻名遐迩的名亭中小憩片刻,心中忽觉有些失望,我想此情此景,当然早已不复欧阳修当年在此欢宴宾客时的潇洒与旷达,至于“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般意境,也仅能是留存在《醉翁亭记》的文字之中了。
 
 图4:醉翁亭
 
 图5:意在亭

更兼这片建筑,包括醉翁亭本身,也是颇具“新意”。盘点《琅琊山志》后附的大事记,我发现琅琊山千余年间所遭受的大规模兵灾人祸至少四次,分别发生在唐末、元末、清末太平天国(醉翁亭似毁于此时)和近代的文ge(毁造像、石刻犹多),每一次对于文物古迹几乎都是全盘毁灭性。所以真要说起来,琅琊山上其实已没几处真正的传世古建,如今我们所见的,寺也好,亭也罢,大多为清末或近代复建之物。琅琊山上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琅琊山摩崖石刻和碑刻”(第七批)与“无梁殿”(第八批)二处,批次之靠后与身份颇不相符,原因也正是如此。醉翁亭这一片是前者的一部分,其中最珍贵、传承近千载的苏轼墨宝被“小将”毁得体无完肤,如今残件置于玻璃罩中,观之令人唏嘘。
 
 图6:劫后余生的苏东坡墨宝残迹
 
 图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

离开醉翁亭后继续前行至琅琊寺。前段已提及该寺始建于唐,初名宝应寺,宋代更名为开化寺,这两个寺名均为皇帝御赐,明代重修之后,滁州僧正司驻开化寺,以上足见该寺为当地地位最高的庙宇。至于琅琊寺这一寺名,应只是在近代以俗称为名尔。
 
 
 图8&9:琅琊寺的两岔路

进琅琊寺山门后上行不远有两岔路,直走为琅琊寺正殿,右边上去即无梁殿。当时无梁殿刚获评国保不久,国保碑尚未立起,只有一个指路牌,年代号称东晋。无梁殿原名玉皇阁,为道教场所,天平天国时琅琊寺醉翁亭尽毁,唯独无梁殿幸存,成为琅琊山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古建,但殿内文物亦尽毁。其建筑手法较独特,整体为砖石结构而无一木梁,故得名。无论是从宗派还是方位来说,都让我觉得无梁殿原与琅琊寺并非一体,而是独立的存在,如今国保将其单独列项也算佐证了这一点(琅琊寺只是省保)。但因有琅琊寺的存在,无梁殿古时大约也算不上什么著名建筑,史籍对其几无专门记载,始建于东晋只是方志中的一个传说,准确建筑年代已不可考,评国保时最终认定为明末。
 
 图10:滁州无梁殿
 
 图11:80年代重塑的玉帝像

那会儿殿中有一算命先生“驻守”,正在和人嘞嘞,殿内光线昏暗,并有严禁拍照的标识,我看了一圈也就出来了。按地图上的指示,无梁殿旁另有唐代摩崖,往那边走却被门锁拦住,溜达一圈等没人了再去找那算命先生问路,含含糊糊说从下面钟楼那边能绕过去。于是我前往再探,却发现哪有什么路,最后在山林间信号尽失,也没能绕过去,只能无奈折返,白白踩了一脚烂泥。
 
 图12:琅琊山顶鸟瞰滁州

出无梁殿与琅琊寺后继续上行至南天门,单从爬山的角度说,琅琊山其实很“小”,甚至登顶都不需流汗气喘。站在山顶上没有什么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就算了,且也实难体会出“环滁皆山也”的精妙所在,这可能是因为人不在滁而在此山之中吧。我还惊讶地发现山顶上建有琅琊阁一座,建筑恢弘,这怕是附庸了《琅琊榜》的风雅,不过也许几百年后它也会成为国保,以后的事又有谁能知道呢?
 
 图13:琅琊阁

眼见日影西斜,归期将近,我即从速下山。回望这中年苦旅,却也自由自在,逸兴遄飞,乃即兴吟诗一首曰:“苦旅匆匆中年愁,独登先贤旧亭楼。身若无羁山河在,顾影何须羡王侯?”当时却怎能料到,如今这无羁与自由竟是忽不可得了



                                    静思斋  于岳
                                    2022年5月1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