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盂鼎铭文通解

 青木森森 2022-05-12

图片

内容摘要:大盂鼎,西周初期康王时铜器,铭文保存良好,泐损不多,真实可靠。本书在前人释解大盂鼎铭文和先秦古籍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考辨、文章断句、词义考释和现代汉语通译,表述了作者的一些认识和观点。

主题词:大盂鼎、青铜器铭文、金文研究、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研究、西周史、先秦社会研究


目   录

前言 ……………………………………………………   1

一、概述 ………………………………………………   1

二、释文 ………………………………………………   2

三、注释 ………………………………………………   3

四、译文  ………………………………………………  12

五、简说 ………………………………………………  13

(一)、大盂鼎最先阐述“天命”理论   ……………  13

(二)、大盂鼎最先论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思想  … 14

(三)、大盂鼎体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 14

(四)、大盂鼎体现周初反酗酒之风  ……………… 14

(五)大盂鼎铭文书法 ……………………………… 15

(六)、大盂鼎的年代   ………………………………  15

六、大盂鼎铭文辨临  …………………………………  16

后记 ……………………………………………………  32

参考文献   ……………………………………………  32

 

在中国古代文献的浩瀚海洋中,最远最深的是金文文献。它们记载着中国人最早的思想、文化和史实。其言其文,至今还未被人们完全知晓。它们被古代中国人铸在青铜器上,要后代子子孙孙永远铭记。青铜器铭文完整、真实、可靠,未经后人修改,保存了三千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活动的真实信息。它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起源时的社会、经济、技术、军事、文化、民族、自然等诸多信息,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源头的重要文献。时间过去了三千年,当这些青铜器重新出土时,他们的后代已经不认识这些字词、看不懂这文章了,不知道先辈们要他们“铭记”什么。

金文,是古籍中最深奥的文献,字难认、意难晓、文难通,是难读的“天书”。百年来古文字学家、史学家,对铜器铭文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考证,大部分文字得以辨识,字义词义得到释解。但由于还存在未得解疑难字,文意仍然朦胧。今天试读这些铭文,并译成现代文,让人们了解三千年前的中国人在说什么、做什么?聆听先人教诲他们的子孙,领悟中华民族的思想之源、文化之源。大盂鼎成文于西周康王,盂从小跟随周王,是一文武双全之将,他将周王的教诲铸于此鼎。铭文很长,内容丰富,是迄今中国最早的长篇理论文献,首次阐述了“天命”理论、最先论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思想、最先总结了商王朝灭亡的教训,文章反映了我们民族思想的成熟。它是中国人第一篇理论文章。

一、概述
大盂鼎,西周康王铜器,清代道光初年于陕西岐山礼村出土,通高102.1厘米、口径78.4厘米、腹深49厘米、重153.5千克,圆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颈及足上部饰兽面纹,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大盂鼎,又称盂鼎、全盂鼎、廿三祀盂鼎,与大盂鼎同时出土还有小盂鼎,其名皆为区别于两盂鼎。大盂鼎器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图片

大盂鼎,内壁铸有铭文 19 行 291 字,铭文载于《三代》4·42、43;《集成》02837。

图片

二、释文
隶定文

图片


现代文
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盂,不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闢厥匿,匍有四方,畯正厥民。在雩御事,摣酒无敢酣;有燕、烝、祀,无敢醉。故天异临子,法保先王,有四方。我闻殷述命,唯殷边侯田雩,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巳!汝妹辰有大服,余唯即朕小学。汝勿勉,余乃辟一人,今我唯即刑。廪于文王,正德若文王,令二三正。今余唯命汝。盂,召荣敬雍德,坙敏朝夕,入谰享奔走。畏天畏王。曰:而命汝盂,刑乃嗣祖南公。王曰:盂,乃诏夹死司戎,敏谏罚讼,夙夕诏我。一人烝,四方雩。我其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赐汝鬯一卣、冕、衣、巿、舄、车、马;赐汝祖南公旂,用狩。赐汝邦司四伯、人鬲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赐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役图片,迁自厥土。王曰:盂,若敬乃正,勿废朕令。盂用对王休,用作祖南公宝鼎。唯王廿又三祀。
三、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译文
在那九月,周王在都城镐京,册命盂。周王这样说:盂,英明的文王, 受上天之托承担了伟大的使命。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邦国。排除了那些邪恶,保有四方之地,长期治管那里的庶民。在举行求雨祭祀的公事时,喝酒没人敢过于酣畅;举行宴饮、冬祭、神祭时也不敢喝醉。因此上天佑护并监视着你们,施法保佑先王,拥有天下。我听说殷朝灭亡,是因为殷末诸侯方伯官员在求雨祭祀中,殷的朝廷官员和地方诸侯经常放纵于酒,所以丧失了民众。已!你还在年幼时就有了重要的职位,让你跟着我学习文化。你不勤勉努力,我是君主一人,我也要用刑罚。你要敬畏文王,像文王一样用德治理天下,不然我可以命两三个大臣来治你的罪。现在我教诲你:盂,要像召公、荣伯敬畏拥护先王之德。处理公务始终要及时快捷,勤于参谋国事和祭祀,敬畏上天、敬畏文王。周王说:然!令你盂,刑法要仿效你祖南公。周王说:盂,你一定要遵我嘱,始终坚定地管好军队。及时、谨慎地使用刑罚和处理诉讼案件,始终遵我嘱咐。你邦君一人做好冬祭,才有全邦四方做好田祭。我这样遵循、省察先王之训,所以被授民众和疆土。赐你一卣祭酒、头巾、衣服、蔽膝、木底鞋、车、马;赐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于征服戎敌;赐给你邦国有司官员四名,鬲人、弓人、驭夫等下民共六百五十九人;赐你夷有司王之役使十三名,奴隶一千零五十人。所赐役人要看管好,迁往其地。王说:盂,你要敬德又要公正,不要辜负我的册命。盂答谢周王美意,制作了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周王二十三年。
五、简说
一)、大盂鼎最先“天命”理论。此文是最早论述“天命”思想的文献。“不显文王,受天有大命”,英明的文王, 受上天之托承担了伟大的使命;“故天异临子,法保先王,有四方”,言上天佑护并监视着你们,施法保佑先王,拥有天下;“我闻殷述命,唯殷边侯田雩,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殷朝灭亡,是殷的朝廷官员和地方诸侯在求雨祭祀中经常纵酒,丧失民心,不虔诚祭祀的缘故;于是有教导“盂”要做好祭祀,以身作则,“一人烝,四方雩”,邦君一人做好冬祭,才有全邦四方做好田祭。对“天命”论述是一环扣一环的。

二)大盂鼎最先论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思想  做好君主首先自己要做好祭祀,以商灭亡的教训如朝廷官员、方国诸侯祭祀时酗酒,以致于丧失了国家。文王、武王时期,周代大臣们在祭祀宴飨时不敢喝醉,风气改善,故上天“保先王”,能“匍有四方”。周王对盂赐以祭酒、头巾、衣服、蔽膝、木底鞋皆祭祀物,要求盂做好祭祀。虔诚祭祀对国家生存是多么重要。周王告诫盂要“夹死司戎”,牢牢地管住军队,赐以弓人、驭人,保证强大的军事能力。

三)大盂鼎体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大盂鼎体现了中国人对后代的教育,字里行间处处可以感受到周王对盂的谆谆教诲、一位长者对后辈的嘱托,中华民族的传统远古已形成。盂从小就有很高的地位,并跟随在周王身边学习文化,可以说是在周王关怀下成长的。周王在册命盂即将外出赴任时,对盂谆谆教诲,讲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说殷商亡国教训;叮嘱刑法要效遵祖先,忠心辅佐时王,管好军队,做好祭祀,勤于纳谏,公正罚讼。告诫盂如果做不好,我将派人来治罪。周王思想工作两手抓,正面引导,施以王法,赐物赐人,体现了对盂的关怀和期望。

四)大盂鼎体现周初反酗酒之风  周王教诲盂要管好祭祀、制止纵酒。酗酒,主要出现在祭祀之中。祭祀,是官员的公务活动。一年有春夏秋冬有四次大祭:礿、禘、尝、烝,此外还有经常性的求雨祭祀“雩”。祭祀时供上牛羊畜牲、好酒好食,祭后如宴,大吃大喝。祭祀有公宴,应是诸侯公卿、文武百官的乐事。陈梦家说:“在最早的时代行礼饮酒当是农业生产中的酬神的仪式,到了殷代则多用于宗教祭祀,而殷末则为个人的极度享受。”以致在祭祀时失去了虔诚,纵酒无制,风气败坏,丧失民心。上层社会酗酒的腐败风气蔓延各邦国、下层。商朝的各路诸侯、大小官员纵酒成瘾、酗酒成风,屡误国事,长期积累,以致灭亡。《尚书·商书·微子》说:“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这成为周王朝安国治邦的一个教训。《尚书·周书·酒诰》说:“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王曰:“封,汝典听朕毖,勿辩乃司民湎于酒。”《尚书·周书·无逸》说:“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故周王特意要说商亡教训“唯殷边侯田雩,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本文周王的反酗酒思想同《尚书·周书》记载是一致的。

五)大盂鼎铭文书法  大盂鼎书法体势严谨,字形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布局疏朗匀称,端严凝重,是周初书法代表作,具有的很高艺术水准。
大盂鼎的年代  郭沫若、唐兰、陈梦家等皆认为是康王二十三年器。

后  记

作者研读金文千余章,每读一文皆作注释、译文、临书,附录文后,大盂鼎即是其一。大盂鼎铭文,许多字解释还存分歧。西周文献,时代遥远,只能逐渐加深理解。本书解读,还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学力有限,所述难免偏颇,仅供参考。

作者

二〇〇五年七月初稿于定海阳光园

二〇〇七年七月再稿于杭州滨文苑

参考文献

[1]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12月。

[2]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月4月。

[3]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月12月。

[4]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35年初印,1958年重印。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6]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7]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

-------------------------------------

长篇金文解读系列

图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