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来挨骂吧!孤独症谱系障碍影视剧

 新用户21623770 2022-05-12

Image

Image


题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Image

作者简介

Image

阿璃一个热爱做清醒梦的修行人,外星来客。影视制作专业在读研究生。

Image

目录:

1. 起因

2. 孤独症谱系障碍者也只是普通人

3. 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正在沦为背景板

4. 艺术之美VS真实之美

Image

   事情的起因是,我偶然间在某音平台上刷到一个关于韩国电视剧《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的介绍视频,主角是阿斯伯格人士。描写AS(阿斯伯格综合征)角色的影视剧很少很少,我一下来了兴趣想看看剧中是如何刻画AS的。



Image

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

   该剧根据韩国第一代遗物整理师金玺别的散文集《离开后留下的东西》改编而成。

   剧集以“遗物整理师”这个特殊职业作为大背景,讲述有阿斯伯格综合征韩可鲁(唐俊尚 饰)在养父韩静佑(池珍熙 饰)去世后,

   与疏远的前罪犯叔叔曹尚久(李帝勋 饰)一起成为Move to Heaven遗物整理公司的工作人员,

   在经历各个死者的生命历程后,在彼此的人生里留下深远影响并相互治愈的故事。


图片和剧情简介来源于网络,侵删。

   剧中通过一些小细节展现了可鲁的阿斯特质,比如:

  •  冰箱里的水果牛奶按顺序摆放

  • 与父亲的合照中可鲁的眼神瞥向一旁没有看镜头

  • 可鲁回答父亲的话时躲避眼神交流语气死板、书面语,没有表情

  • 拒接父亲的拥抱,不喜欢肢体接触

  • 听不懂玩笑话。邻居兼好友尹树木以为地下拳击场的女老板是混混叔叔的女朋友,说他们是所谓的黑帮色情片,可鲁却说没听说叔叔还拍过电影呀。

   同时还安排了一个代替可鲁发声的好友树木:“可鲁有阿斯伯格症候群,在理解人们的情感和语言上有障碍;可鲁无法忍受环境或定好的规则发生改变。” 这些刻画还是很好的。

   但是,当看到可鲁可以准确地说出海洋馆每一条鱼的类目知识、受伤与否,并且可以背出只见过一次的发票上几点几分卖了什么东西的画面时,我沉默了···

Image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再看看这个配置

  • 父亲去世后,对父亲有误会的亲人为了遗产暂时成为ASD(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的新监护人;

  • 新监护人和ASD人士从敌对渐渐转变为亲近;

  • ASD人士有超强记忆力。

   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不就是翻版的《雨人》吗!



Image

雨人

  《雨人》是巴瑞·莱文森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以孤独症、学者综合征人士金·皮克(Kim Peek)为原型,他拥有超常的记忆力,精通从文学到历史在内的15门学科,能一字不漏背诵至少9000本书的内容。

   影片中,查理(汤姆·克鲁斯 饰)发现父亲将遗产留给了有孤独的哥哥雷蒙(达斯汀·霍夫曼),便想骗取这笔财富,并利用哥哥超强的记忆力去赌博赚钱。

   但在此过程中,血缘的亲情打破了原有的疏离,真挚动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


图片和剧情简介来源于网络,侵删。

新监护人:对哥哥有误会的尚久=对父亲有误会的查理

ASD人士:侄子可鲁=哥哥雷蒙

代替发声者:代替可鲁发声的树木=代替雷蒙发声的医生

甚至还同时存在一个管理监护权的律师

   唉,又是一个“孤独症谱系障碍=天才”的刻板印象剧

Image

孤独症谱系障碍者也只是普通人

   《雨人》的大获成功让很多大众第一次接触到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有着超强记忆力和计算能力、甚至能在赌场赢得一大笔钱的雷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谱系人士都是雷蒙那样的天才。

   但天才只是少数。学者综合(Savant-Syndrome)是指有认知障碍,但在某一方面,如对某种艺术或学术,却有超乎常人能力的人,ASD人士中只有0.5-10%有学者综合征(参见星星的孩子,不仅要补短,更要取长)。在孤独症谱系角色的演绎上,请不要以偏概全。

   很多时候影片赋予谱系角色超能力只是为了从猎奇的角度添加故事的趣味性,以及使不合逻辑的情节变得顺理成章。可鲁凭借对遗物的记忆和分析就能抽丝剥茧还原出亡者生前的经历,完全是为了让观众一起带入上帝视角而强行“造神”,不过是借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给主角开金手指罢了

Image

这个剧情好离谱啊,怎么可能会有人能做到呢?

可是他有阿斯伯格/典型孤独症啊~

Image
Image

哦,那就合理多了Image

  “ 艺术具有麻醉功能,

它用完美的伪装掩饰了真实的残酷,

使大众沉浸于假象之中,

并奉为信条。”【1】

   这种过度的神化与绝大多数谱系人群的真实发展情况相悖,我觉得有些影视创作人员根本就没搞明白什么是阿斯伯格综合征,什么是典型孤独症。《我是遗物整理师》中可鲁除了上述表现AS特质的小细节外,有些情节我觉得蛮离谱。

   比如第一集中,可鲁跟在护士身后想和她要别在胸前的徽章,却被护士当成是尾随的坏人而叫来保安,可鲁因而陷入焦虑、不停地重复背诵鱼类知识,不能与人沟通。还有第二集中叔叔尚久想住父亲的房间,可鲁不同意并受到刺激开始以头撞墙并背诵鱼类知识。

   What?我不知道其他AS是怎样的,但就我个人而言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最起码没有这么夸张。我感觉似乎是编剧受《雨人》的影响太深,将一些典型孤独症的症状也掺杂进了可鲁这个角色,所以在我看来可鲁并不是100%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更像是50%阿斯伯格综合征 50%中重度谱系障碍的混合体。

   还有,剧中与可鲁同龄的好友树木在上学,但没有透露可鲁有上学的经历,似乎一直在和父亲进行遗物整理的工作。这就很离谱,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可以正常上学的好吗,高学历也蛮多。而且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典型孤独症不同,大多有独立生活能力,不需要监护人的吧。编剧似乎是太想突出可鲁与正常人的不同了,但现实中我们完全是可以伪装得让人看不出来好吗,AS和NT(神经典型发育者/普通人)的差异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罢了。

   这种伪装性演绎得比较好的我觉得是韩剧《恶之花》(或者是《邪恶之花》?剧名我不太确定)中李准基演的那个角色白希成,为了掩饰自己是述情障碍者,只能根据观察别人来作出自己的反应,通过看视频模仿幸福的表情。就我个人观点而言,白希成 可鲁50%AS部分,才比较接近真实的AS。

不管是神化还是妖魔化,

其实都是对普通谱系人士的忽视,

也是一种话语权的剥夺。

    影视剧中对于谱系障碍角色的刻画具有强烈的选择性,通常忽视角色作为普通个体的一般特征,往往仅突出谱系人士最为“特殊”和与众不同的部分,并将其进行重点处理和描绘,甚至用它代替个体的全部特征。谱系障碍的特征被片面地摘取和理解,并用电影语言加工及修饰,从而构成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的情节,增强了传播的合理性与可信度,最终使得普通公众对谱系障碍的负面印象形成现实化的“集体记忆”,完成了“边缘人”角色的社会建构。【2】

Image

ASD人士正在沦为背景板

   大陆地区最早上映的关于ASD人士的影片是2010年薛晓路导演的电影《海洋天堂》。



Image

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是由薛晓路执导,讲述父亲王心诚(李连杰 饰)与有典型孤独症的儿子大福(文章 饰)相依为命 ,被查出身患绝症后的父亲竭尽所能为儿子寻找一个值得托付的家 ,却历尽波折的故事 。

   电影故事大多是来自导演的真实生活经历,1994年,薛晓路成为志愿者,首度接触到了孤独症群体和他们的家庭。

   十多年来,薛晓路被患者家人之间的亲情所感动,同时也体会到了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痛苦艰辛,于是便创作出了《海洋天堂》这部影片。


图片和剧情简介来源于网络,侵删。

   按理说ASD群体应该处于孤独谱系影视剧的主导地位,但以目前现存的影视剧来看,导演们的关注重点不在ASD群体上,主角反而变成了谱系人士的父母、兄弟等。

谱系人士好像仅仅作为一个代表苦难的符号与背景板而存在,

本来应该展现对谱系障碍者的关爱,

却转移到了父母的绝望和悲伤,

包括电影《喜禾》也是这样。

Image

《海洋天堂》片尾截图,侵删。

   《海洋天堂》电影故事结束后以字幕“谨以此片献给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母亲”结尾。很显然,影片的受众是为了照顾典型孤独症儿童很辛苦的父母,以及被父母受到的苦难而感动的主流群体。而谱系障碍群体的想法呢,好像没有人在乎。

    这是主流群体拍给主流社会的电影,与其说是孤独障碍人士生活的真实写照,倒不如说是一个普通人为了一个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如何打拼、艰难地生存下去的影片。

大多数时候,都是NT(神经典型发育者/普通人)在决定ASD的各种事情,

ASD角色的刻画更多的是NT对ASD群体的想象,

并不是ASD自己发出的声音。

Image

艺术之美VS真实之美

   很多对谱系障碍尤其是典型孤独症的新闻报道中都出现了诸如“星星的孩子”“孤独的天使”等字眼,听起来好像很浪漫神秘,但也有点过于煽情了。《海洋天堂》大量运用水下摄影,影像风格唯美、诗意。但是,作为反映现实题材的影视剧,是否应该将这种浪漫化比例适当调低一点呢?

   对现代文明中的很多人来说,观看悲剧故事只是一种娱乐。影视从业人员因为票房、戏剧效果、赚取观众眼泪等等考量,导致剧情要么就是宛如童话故事一般唯美,要么就是艰辛过程无比凄惨,一般都摆脱不了“从失败到成功,从脱离到交融”的理想化叙事模式。

   《海洋天堂》里大福学会了在父亲去世后独立生活;《雨人》里雷蒙和查理收获了真挚的兄弟之情;《我是遗物整理师》里尚久疗愈了内心的创伤之后对生活燃起希望,可鲁也接纳了父亲的死亡。这些结局在观众看来很完美了,但和童话故事的结尾:“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有什么区别呢?电影可以就此结束,但现实生活却不会就此结束。

   不过话说回来,想要把握真实与艺术美感之间的平衡也挺难的,这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对谱系障碍的深刻理解。这篇文章虽然是在“批评”谱系电影的不妥之处,但也是出于“爱之深责之切”的激励之情,现存谱系影视剧对于普及谱系障碍做出的确切贡献不可被磨灭,但我希望它们能更进一步。

   作为一个谱系成员,同时也是影视专业的学习者,我真心希望创作人员能更真实、深层地展现一下谱系障碍群体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心理细节,而不是只停留在“独特”行为的表面刻画上。希望有一天能听到谱系成员们自己发出的声音!共勉。

Image

参考文献:

【1】余祖伟. 「精神分析理论与现代社会文化」[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67-71页.

【2】关文军,颜廷睿,邓猛. 「社会建构论视阈下残疾污名的形成及消解」[J].中国特殊教育,2017(10):12-18页.

Imag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