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之影响

 彩云航行 2022-05-12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道”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永恒不变,好像没有什么作为,但万事万物,天地宇宙的一切,又都是道所生化的,所以说看似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德经》含宏万汇 、言丰意赡,。这是老子写给“圣人”、“侯王”等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之人览阅的一本道德宝鉴,它也是中国文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无为”在《道德经》中占据很重要的概念,其给圣王的策略十分简单, 即是仿效水的无为、不争和善利万物。水无作为, 却沉淀杂质、澄清自我、滋养植物生长。与之相似, 真正的圣人总是无为,那种耽于学习与实际事务的人,其深思熟虑的“有为”, 总是徒劳无功。

在日常生活之中,你越是在意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越容易让自己受到伤害,所以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永久快乐。凡事都是有得有失,有利有弊,都有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所以儒家讲中庸之道。

美国总统里根,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将《道德经》英译推向一个历史高点,美国有八家出版公司争着出版英译《道德经》。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最终以13万美元购得史蒂芬.米歇尔译稿的出版权。之后在短短八年间,英译《道德经》总计发行55万余册, 其版权之高、发行量之大, 影响之广泛, 在英译史上都是罕见的。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在就职演说中援引《道德经》“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之名言, 表示将用道家“不争”的思想践行《联合国宪章》的时代精神, 将这一智慧应用到工作中,与各国共同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求同存异, 消除争端, 找到行动上的统一性。

老子的哲学中反对战争:“夫兵者,不祥之器”,“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主张和谐的观点,引起一大批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的文化学者的共鸣, 他们认识到老子思想对于消弭人类占有冲动、缓和人类社会冲突所具有的时代性意义。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西方理性文化的终结和机器文明的崩溃。面对战争的到来,宗教组织瘫痪,即使名望很高的学者和教会领袖,也无法把人们从战争的阴云中拯救出来。劫后余生,许多西方学者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中,寻找到一种植根于自然本能、追求和谐、遵循宇宙规律的理想时态, 认为只有这种向内用力、十分含蓄的文化,才是解救欧洲危机的“良药”。

西方学者在与东方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中发现《道德经》中反战、斥战的和平理念对缓解社会的冲突与动荡具有时代性的意义。他们厌恶争斗,反对穷兵黩武,向往老子所描绘的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平生活状态。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规律就是“反”,凡事都反着来,才能保持一个平衡状态。你这边高了,它就让你低点,那边低了,就让它高一点。这个人太得意了,就给他来点烦恼;那个人太倒霉了,就给他造一点机会。所谓“物极必反”,就是因为道在起作用。

《道德经》中一段话:“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就是说“道”无所不在,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十分深远又非常磅礴,似乎是万物之源头。“道”无所不能,能锉掉世间万物之锐气,能解决尘世之纠纷。“道”像光一样伟大,像灰尘一样无处不在。不知道“道”是怎么衍生出来的,也不知道“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道”不仅仅包含着规律,也包含着人生,包含人世间任何看得见、看不见的所有之现象,包含着所运行的开始和运行的结果。因而,地球有南极和北极,电流有正极和负极……。这个世界的构成便是阴与阳、生与死、白与黑、文与武、大与小、男与女、公与母、雄与雌、美与丑……等。

人的身体分阴阳,阴阳不平衡就会生病;人与事物不协调时,就会衍生出问题而需要解决;当社会出现问题时,就需要政策调整而达到平衡……。

人所追求的就是“平衡”二字。而中庸之道就是天地之大道,能掌握万物的阴阳平衡,才是真正的高人。古人在这方面所得到的理论高度,远不是西方国家发展了几百年的现代科学所能企及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