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类似一个漂浮在太空中的磁悬浮陀螺,加上宇宙里没有空气,所以受到的阻力更小,加上它本身质量大,基于惯性,它旋转的时间会非常漫长 。目前一般认为太阳系行星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外围部分形成扁扁的星云盘,行星、卫星就在星云盘中形成。因此,地球最初获得的转动能量大部分来自星云盘中尘埃分子的引力势能和动能。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没有任何扰动和耗散的情况下,角动量应该是守恒的。 这种情况下地球应该永远就这样转动下去。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地球处于太空之中,周围的环境近似真空,但是总有一些微量的粒子(例如,太阳的日冕物质抛射)存在。更重要的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施加的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的耗散,都在将地球的动能转化为内能。换句话说,地球的转动速度确实在减慢,只不过减慢的速度非常之小,想让地球完全停下来可能要万亿年。因此,以人类近百年的寿命,自然是难以发现地球的自转速度在变慢。 除此之外,关于地球的公转的动力来源,目前认为和自转一样,也是来源于地球形成之初就已经存在的转动动能。戴文赛先生在1976年发表的《太阳系角动量分布的说明》一文里曾作出说明:行星物质既然是原始星云靠近赤道的最外层物质, 它由于惯性离心力等于原太阳的吸引力而留在赤道面上时就已经具有足够的角动量了, 角动量密度大致等于今天的大小, 不需要角动量密度更大的物质把角动量转移给它。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探讨[送心] ![]() ![]() ![]() |
|
来自: 菌心说 > 《航空、航天、航海、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