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仿佛是瓜田里的猹”,唤醒了广大网友关于闰土的童年记忆。 印象里,他是皎洁月光下戴着银色项圈的英俊少年,用手中的钢叉奋力刺向偷吃瓜的猹; ![]() 也是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口,叫迅哥儿“老爷”,并让身后的五儿子给迅哥儿磕头的底层农民。 曾经和鲁迅有过一段童年交集的闰土,成年后却和迅哥儿越走越远。 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曾冲破世俗的禁锢,勇敢追求心中所爱,却落得晚年凄凉,究竟为何?他的子孙现在境况如何,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原生家庭奠定起点 ![]() 鲁迅和闰土天差地别的人生轨迹,其实从他们小的时候就奠定了伏笔。 鲁迅的祖父叫周介孚,是一名封建社会的官员,在宦海沉浮几十年,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作为,却也攒下了不少财富。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思想开明,尤其注重对鲁迅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十分严厉,这一点从《朝花夕拾》中可见一斑。 所以作为周家少爷的鲁迅,吃穿用度以及教育水平自是要高于普通人很多,这也为他后来先进的思想奠定了基础,代价就是失去了很多童年乐趣。 ![]() 闰土原名章运水,他的童年和迅哥儿的正好相反。 祖上世代农民,父亲是一个手艺很好的竹匠,在逢年过节时还会在周家做月工。 这一年正好赶上迅哥儿的祖母过世,家里忙不过来,在父亲的推荐下,周家同意了让少年闰土来帮忙看管祭器。 因为常听闰土的父亲提起这个儿子,所以鲁迅对于闰土的到来十分期待。 年龄不相上下的两个小男孩不用半天的时间就成为了好朋友。 ![]() 迅哥儿从闰土的口中知道了捕鸟儿的最佳时期是在雪后,西瓜在来到水果店之前有过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沙滩上还有五彩斑斓的贝壳儿,这些事情他的其他朋友是都不知道的。 所以迅哥儿也成为了闰土的小迷弟,他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闰土简直就是万能的。不仅脖子上挂着银色项圈,脑袋上还有童年光环。 这个时候的他们,脑中没有阶级意识,不会因为所谓的少爷和仆人的身份,对彼此心存芥蒂,是少年心中纯粹友谊的模样。 所以到了分别的日子,迅哥儿在屋里哭,闰土在厨房哭,眼泪是两个少年对这段友谊的送别。 周家后来家道中落,但是得益于受过的良好教育,迅哥儿的心性依旧没变,依旧保持先进的思想。 他的母亲给他凑了八块钱,让他念大学,后来鲁迅还赴日本留学,成就了他一代文豪的地位。 除了他个人的努力,他的原生家庭也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但是闰土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在迅哥儿的影响下,他也想读书,他的父亲当然欣然同意。 然而造化弄人,不久后闰土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他也只好子承父业,在家中继续务农。 后来他遇上了一个寡妇,虽然已有了妻子,但还是不顾世俗的眼光和前者走到了一起。 在他女儿章阿花的口中,他的父亲也是锄地捕鱼,挑担撑船样样做,但是依旧养活不了5个小孩。 很快,在使尽浑身解数养活家庭的过程中,少年的灵气就被打磨的消失殆尽。 或许在下雪天,他已经没有心思去琢磨怎么捕鸟儿了,而是想着去帮大户人家扫雪赚点钱; 或许走在沙滩上,也不会像小时候一样收集五彩斑斓的贝壳儿,而是想着明天去哪里才能多捕点鱼; 田里的庄稼已经干了、今年的税又涨了、小儿子的裤腿又短了…… 曾经我们以为自己是帝王将相,到头来才发现活着就是柴米油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鲁迅和闰土都是子承父业,可见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有多么大的影响。 社会压榨苦不堪言 ![]() 原生家庭只能决定起点,后续的人生路怎么走大部分都要看个人的造化,当然这说的是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 很不幸,在闰土生活的年代,天灾人祸就没断过。 翻开浙江的民国史,一股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 仅在1928-1929年,浙江就有33个县遭到水灾,14个县遭到旱灾,21个县遭到风灾,30个县遭到虫灾。 连续不断的灾难,打击的是千千万万个“闰土类”的家庭。 ![]() 粮田颗粒无收,活着成为了最大的难题,此时还要面对高额的税收,闰土不得不卖掉仅有的六亩土地,成为了佃户。 后来,一场空前的旱灾席卷了浙江全境,旱灾过后又是水灾,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人难免就会变得麻木。 而比天灾更可怕的,则是人祸。 当时的国民政府面对各种灾难,各级官员相互推诿,隐瞒灾情不报,不想着如何救济灾民,却一心想着侵吞物资,没有良心的发着“国难财”,对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视若无睹,闰土就是这样失去了自己的六亩土地。 ![]()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依旧有着交不完的税。 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收入却是负数,千千万万个“闰土类”家庭入不敷出,加上家里还有好几个孩子需要养活,在这样的生活重担下,哪里还能继续保持少年感? 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闰土的““衰老、阴沉、麻木”似乎也变得合理起来,死灰复燃的阶级观念也变得情有可原。 毕竟为了生活,谁的脊背能一直都是直的呢? 在鲁迅回到故乡接母亲搬家时,当年的“豆腐西施”已经成为了爱贪小便宜还嘴上不饶人的妇人。 相比之下,闰土就显得不“仇富”了。 ![]() 迅哥儿说家里的东西随便挑,闰土拿了些桌椅板凳瓷碗之类的,还拿了香炉和烛台。 常年高强度的劳作并没有让闰土过上不错的生活,相反,还让他的健康出现了问题。 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他身患恶病,背后起了很多疮。 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更别说看病吃药了,只能让小女儿阿花帮忙擦拭,最后他不治而亡,终年57岁。 子孙现状令人感慨 ![]() 闰土生前一共养育了5个孩子,其中被大家熟知的就是《故乡》中水生的原型,名叫章启生,依旧是子承父业成为了农民。 但是他的业余生活却比闰土要丰富得多,他会吹笛子、敲鼓、拉胡琴,所以章启生就成了村里的文艺委员,每次村里有活动的时候都要找到他,他也不负众望,把每次活动都搞得热热闹闹。 但就是这样活泼机灵的人,在1940年不幸感染了瘟疫,最后不治而亡。 ![]() 章启生留下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章贵,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他到鲁迅纪念馆工作。 当时他的文化素养并不高,于是他努力提高自己,在闲暇之余翻阅大量书籍充实自己,在不断的努力下,他成为了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还和鲁迅的后人见了面,二人一见如故,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鲁迅和闰土若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吧。 ![]() 闰土的小女儿,曾和父亲一起到码头送鲁迅登船离开,等到船看不到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码头。 她成年后嫁到了邻村,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丈夫一起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在这点上,她至少要比她的父亲幸运得多。 后来的她子孙满堂,晚年生活平静美好。 据她回忆,在他父亲离世之前,还说过要给迅哥儿送一些青豆,因为他是个好人。 闰土其他的孩子没有官方资料记载,据说有的流浪,有的夭折。 总结: ![]() 当我们用第一视角打开鲁迅的《故乡》,代入感太强,我们都以为自己是鲁迅,但长大后才知道,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是闰土。 我们中的很多人成年后都背井离乡,踌躇满志地想出去闯一闯,深信凭借自己的一腔孤勇必定能闯出一番名堂。 但是经历了社会的毒打,职场的压榨,当初的那股少年气早都已经烟消云散,理想在现实面前不断缩水、破灭。 最后有的人落得遍体鳞伤,在大城市将自己的理想消耗殆尽,最后灰头土脸的踏上了返程的列车,面对熟悉又陌生的故乡,这个曾经魂牵梦绕的地方却让自己感到十分迷茫。 ![]() 有的人为了走的更远,将自己的棱角打磨的光亮,像极了一只油光水滑的猹。 在夜深人静脱掉伪装后,却发现自己似乎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有人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没错,无论是用童年治愈一生,还是用一生治愈童年,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所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
来自: 新用户40828904 > 《中国古今文坛风采集锦》